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放下了,隨順法性就是純淨純善

我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我們在歷史上都知道左宗棠,左宗棠是很喜歡下棋的,而且他的棋藝很高,很少碰到對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頭上看到一個擺棋陣的老人,在招牌上面寫著幾個大字「天下第一棋手」。 左宗棠就覺得這個老人實在是狂妄,有意要教訓他,便上前挑戰。結果這個老人真的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就很得意的告訴這個老人:「你呀,趕快把這個招牌拆了吧,不要在這裏丟人現眼了,你還說天下第一棋手」。 這個老人聽了之後,微微點着頭答應了, 就趕快拆了這塊招牌就走了。過了一段日子,左宗棠是將軍,他到新疆那邊打勝仗回來了,又走到這個街頭上,看到這個老人還是在那裏擺棋攤,那塊天下第一棋手還擺在那邊。左宗棠就很不高興了,決定要再教訓他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說來也怪,這一次左宗棠竟然被這個老人殺的落花流水,三戰三敗。左宗棠就不服了,今天怎麽搞的?明天我再來過。到第二天,左宗棠又過來了,跟他一起再鬥這個棋術了,但是這一次輸得更慘更敗,左宗棠覺得不可思議,就問這個老人:「你爲什麽在這麽短時間裏,你的棋藝進步的這麽快?」這個老人就微笑說:「大人,雖然你是微服出巡,但是我已經知道你是左公啊。而且就快要出征了,所以存心讓你贏,讓你有信心去建功。今天你已經凱旋而歸,我就無所顧忌了,也不再讓你了」。左宗棠聽了之後,很羞慚不已。

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忍讓表現的是一種寬容精神,寬容是一個精神內涵的一部分。但是它更大的部分,要我們學習的部分是無私,是高尚的給予。我們應該對他人的仁愛,比寬容更能夠顯得一個人的心靈價值。所以我們要懂得一個正確的觀念,去寬容去謙讓,而且這個就是學佛的第一步。只要我們懂得,佛就是要我們覺悟,我們的目標是要成佛,那就是純真了。

有人問我們的老和尚:「你們是學佛嗎?佛在哪裏?你見到了嗎?」

老和尚就畫了一個圈,告訴他:「我天天見到。」

「在哪裏?」

「你就是。」這個人就呆住了,怎麽他說一個圈圈,這個圓,就是佛?而且,他說就是我呢?

老和尚就告訴他:「這個圓,是代表佛。」

然後,老和尚點一個黃的顔色在圓的裏頭,說:「黃的是代表妄想,帶著有妄想,那就是菩薩。再在黃色上,塗一層綠色,這個黃色加綠色,這個顔色就複雜了,這個叫做阿羅漢。阿羅漢下面,再塗一個紅色的,那叫做凡夫。」

老和尚再告訴他:「你本來就是一個佛,這個圓圈裏面有黃色、有綠色、有紅色,搞得一塌糊塗,你現在就在裏面,因爲你是六道凡夫。但是你是不是佛?如果我們把紅色除掉了,你是不是阿羅漢?如果你再把這個綠色除掉,你是不是菩薩?但你要把這個黃色也去掉了,你才是佛啊,你還不是在裏面的嗎?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佛了」 。

所以這三樣的東西,我們的本具自性是決定沒有的,現在還是沒有了。那到底爲什麽我們搞得一塌糊塗,搞得這麽煩惱?就是因爲好像我們的眼睛,就好像是佛,很清淨的,我們看得很清楚的。我們戴上一個黃色眼鏡,那統統都變成黃色;再戴上一個綠色,就變成綠黃色了;再戴上一個紅色,外面變成紫色了。你看三種顔色混起來就紫色。但是外面的山河大地是不是紫色的?我們把這些有色的眼鏡摘下來,我們看到的明明不是紫色的,但是现在眼睛戴上有顔色的眼鏡去看的話,那紫色就是外面的世界。從哪裏來的啊,從我們的這個眼鏡來的,把這個眼鏡拿掉就沒事了,就看得很清楚了。所以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是我們戴了有色眼鏡去看而已,不是真的。我們要明心見性,就必須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除掉。這樣的話,你就看得清楚了,你這個覺悟就真的徹底了。你徹底覺悟,你就能夠幫助其他人覺悟。

馬嗚菩薩有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本來無,本來沒有,本來是假的,你不覺這個本來沒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當下就空了。所以我們修學,就在這裏産生信心,這個虛妄當然可以斷了,一定可以證得。現在我們戴上三個眼鏡,看裏面看外面都不是人,都看不到真相。有位居士問一個團体在開会,裏面正在舉辦佛事,佛事裏面的人很和諧,而在外面開會的時候,因爲開會嘛,一定要表達意見,當然避不了有爭執的事情發生。他说:「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一邊超度一邊在那邊爭執,這樣對往生超度的有沒有功德?可以能夠去超生嗎?那些做法事的人有沒有功德?」這位居士是比較糊塗了,因爲可能對因果論不大清楚,也是對事實真相裏面不明白。縱然往生者在裏面,如果外面一片清淨,他也清淨的話,只要他肯聽超度的經文,能夠听清楚,也把過去一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能夠念一句佛號,他可以往生,他可以給超度。如果他心裏面還是執著,還是妄想分別的話,縱然內外都是這麽清淨,但是他不肯聽經文,他不肯放下,他不要念佛,也不要求生淨土,這樣的話他也是坐在那邊不能去超生。所以做功德的人,做法事的人,只要他一片清淨心,他沒有在裏面想外面的事,在會議上面所爭執的,不管他事啊,他是一片清淨在念經念佛來度衆生,來幫助衆生。這樣的話,哪會有不能夠圓滿功德呢?

所以事與理要清楚。當事與理清楚之後,其實是一樣的事情,所以,修行清淨心是很重要。有清淨心是代表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如果你把外面的事情帶進法會裏面,搞得人家人心慌慌的,很著意會議上面事情的話,那這個人帶給大家的消息,他就是本來無罪也變成有過了。所以當我們要做一個事情,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成見放下,把無明好好的照顧,不然的話,我們很容易造業造罪。因为你看的都是有顔色的事情,你看不到真相。你看了都不是人,從外面看到我們的眼睛,我們的眼睛有很濃的顔色。我們看到外面,外面的世界也變成很濃的一層染污,就是這個道理。你的眼睛看得這么有顔色的染污,你的心裏也跟著這個染污隨著變了,有分別了嘛,認爲有顔色了。其實我們外頭沒有染污,裏面我們的自性也沒有染污,只是加了一層東西。我們只要不要這層東西,不要這種顔色,那我們就一切不善、惡念、夾雜、執著、妄想、分別統統斷掉了。斷不掉是因爲我們不懂,我們沒有聽經聞法,我們沒有好好的去觀照自己,把一切外境都當作真的。

覺悟了,事上斷了。不過事上斷了也要長時間去磨練。這個磨練也是一種考驗,你不磨練是不行的,要在生活上磨練,所謂歷事練心。先把執著除掉,我們學不執著,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不再執著。進一步呢,不要分別,對人對事對物不再執著,不再分別,我們這個往生就有把握,就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如果你對一切人事物還有堅固的執著,往生就沒有把握,煩惱很難斷。我們要學隨緣、隨喜,學能夠尊重人家,放下自己的成見。一個團體以見和同解爲基礎,不要再以爲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是正確的,不要以這種想法來控制別人來支配別人,要尊重別人。只要我們在人事物上面,沒有很重大的過失,我們都可以隨順。恒順衆生,那就是斷煩惱的方法。我們真正有信心去相信自己,我們本有佛性,我們本來就是佛啊,而且相信一切衆生都是佛。佛教導我們做的,我們應該遵行;教導我們去修的,我們應該去修正;教導我們要斷的,我們馬上就斷。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自然不是一天可以改正過來。只要你肯下決心,那麽改正就是隨順法性,法性就是純淨純善。

我們中國古人的講: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些我們的自性裏面統統都有。我們只要不把這個執著、妄想、分別,這個煩惱生起來,我們這些品德、善的本性統統都有,統統都會現出來,其實沒有這麽難的事,因爲我們本來有嘛。

有一個故事,在佛陀的時期,有一位乞丐,他本來是一個富有的家庭出生的,但是他一出生之後,家庭衰落了,後來父母親都死了,他只能做乞丐。他父親生前有一個好朋友可憐他,給他一元錢,他拿了一元錢放進口袋,但是他沒有用到,他忘記了,一直去乞討。有一天碰見佛了,佛知道他非常有善根,也知道因緣來了,要度他了。所以叫阿難過來:「阿難,你去。我现在有半缽飯吃不完,你去把半缽飯拿給他吃。」但是阿難忘記了。你看,阿難他的記憶力很好的,怎麽會忘記呢?就是因为這個人福報問題,所以阿難忘記了。後來當阿難記起來了,就向佛陀忏悔。

佛陀說:「好了,你快點去吧,叫他過來吃飯。」終于叫他來吃飯了。吃完飯,佛陀就跟他說了:「你的口袋裏有什麽啊?」那個時候他摸摸他的口袋:「有一元錢,是我父親朋友給我的,我一直藏在那邊,我都不知道。我如果有這一元錢,我早就去買吃的了,我就不用這樣餓,這樣去乞討啊。」那個時候一元錢也蠻多的。可知道我們本來是有的,就是我們愚癡,我們沒福報,我們善根不深厚。把外面的事情執著分別妄想,本來有的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增加我們的信心,聽經聞法就是來增強我們對自已的信心,對佛所講的信心。我們要離開這個三界,要離開這個娑婆世界,要了生脫死,要發一個出離心,所以必须要把這個信心堅固起來。不要說難,難!難!那你就不去做,或者不肯相信,這個是非常重要,對我們修行都有幫助。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