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放下了,處處是道場,一切障礙都沒有了

我們自己反省在修學的路程當中覺悟了多少,放下了多少?覺跟迷這兩個字的定義,學佛人是一定要清楚。有妄想有分別有執着,對世法裡頭有妄想分別執着,那你就是迷;對佛法裡面也有妄想分別執着,也是迷。那什麼叫做覺呢?無論是世法或者佛法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着,那就是覺。我們怎麼用功,一定要想方法來覺悟,把這個妄想分別執着除掉。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凈宗法門很簡單,也最扼要,就是介紹大家用一句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所謂分別執着妄想起來,我們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所有一切念頭不管它是善念惡念,都不要去管,馬上換成阿彌陀佛就對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我曾經跟大家提過,我們要發心修行做菩薩。只要自己覺悟到時間無常、人生無常,一切放下而已。你就覺悟到,我就馬上要發心了,為誰啊?其實也不就是為自己么。所以我們覺悟要發心,縱然過去我們殘忍,過去我們顛倒,過去我們起惡念,有嫉妒,有妒忌,有妄想、分別,只要我們現在覺悟到了,馬上回頭,那不遲啊。你看瑩柯法師,宋朝的瑩柯法師,他都能夠馬上念阿彌陀佛往生。阿闍世王子也是懺悔往生。我們所造的罪,應該目前為止沒有他們這麼重吧?因為我們還能夠念佛,還能夠選擇修行。所以我們現在覺悟轉頭念佛,是應該不遲的。我們這一句佛號提起來,那就是正念。這一念,因為是覺念,所以我們要加強,要繼續用這個要緊的方法,把一切妄念分別執着伏下,不要再掙扎了。在平常的生活當中,要學怎麼樣放下,把憂慮、牽掛、得失這個念頭要放下。一天比一天,放下多,一個月比一個月放下多,一年比一年放下多。

  念佛法門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它的殊勝在什麼地方?就是不要斷煩惱,見思、塵沙、無明都可以不斷,但是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往生的條件,只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就可以成功。真正的相信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不懷疑,要肯切的願望,希望升到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藕益大師說得好,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的條件:就是信、願。你真正的相信了沒有懷疑,你有懇切的願望,我要去極樂世界要去見阿彌陀佛,這兩個條件必須具足。行,是講念佛,專念阿彌陀佛。我們要知道念其它,都是念六道輪迴的。我們一切念頭都要捨去。我們念念法華經,我們看看法華經怎麼修,看看華嚴經怎麼修。太遲了,這些經啊,都是很好的經,都是大乘經典。可是我們的根基,我們的時間不夠。那一句阿彌陀佛,很容易。只要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都放下,放下了,你就不執着吧。你不執着,那你就可以提起一句洪名,把握它念到底,也就是說把輪迴心放下,把六道的心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那叫做「行」。藕益大師還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是在我們念佛功夫的淺深。淺深不是多少的問題,念佛念得多,不一定是功夫深。我今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那一定念佛功夫很夠吧。不一定。念佛念得少,也不一定是功夫淺。譬如說,我們現在弘揚十念法,我們只念十聲而已啊。但是這十聲啊,是把我們的煩惱減輕,我們的智慧增長啊,把我們的妄想止住啊,心地變成清凈,這個就是功夫。所以淺深,在於煩惱減少,所謂煩惱輕、智慧長。如果每一天念得佛號很多,那些妄想分別執着很重,那沒用。常常看到,拿一條一百零八的念珠,一直在按一直在按,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念一邊跟人家講話,一邊念一邊做事情,也照看到人家的過錯。這樣的話,念佛有什麼用?所以往生的條件呢,雖然講是信、願、行,必須注重在信、願,有這個信心很重,願力很切,就好像行的功夫,清凈的功夫。越清凈,往生的品位就根據你念佛的淺深。換句話說,往生的品位就是根據你的心清凈多少。心凈則佛土凈。佛法一切的修學沒有別的,都是教你們覺悟、開悟、放下。要教我們得定,以三學為綱領,戒、定、慧。

佛陀四十九年的講法,都是教我們放下,覺悟。因為我們放不下,我們執着分別妄想了,佛就把這個事實真相,詳細地跟我們說明。我們想想聽了佛法之後,我們應不應該放下啊?如果還不應該放下,還繼續搞輪迴搞生死。我們這一生的日子苦得不夠嗎?要覺悟了,太苦了。搞輪迴搞生死是很苦的,做人還是好一點,比畜生好一點。但是我們做人還是很苦,因為我們還有貪嗔痴。萬一弄個不好,貪嗔痴重了,身口意都犯了罪業,我們還是要墮落三途。來生跟畜生一樣,惡鬼、地獄受難,那就很苦。我們一定要覺悟,不能夠再搞這個輪迴業,真的要放下,徹底放下。那放下之後智慧就現前,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是應該放下。我這個放下,不是跟你講,你放下工作不做,就坐在來我道場念佛好了,為我做事,不是這個。我前面已經講過很多遍,我們在事上還是要做,但是心裡頭清楚明白。做完了,我們就要放下。那就提起佛號了,繼續念佛,心裏面乾乾淨淨,一點事情都不住,無住身心。那如果我們常常有自己的想法看法,我們的心就不清凈,我們還是有法執。縱然你學佛很高,道理很深,那你有自己的想法與看法,那就叫法執。本來無一物么,哪裡還有一法?有一法就有一物。所以連法的之間都不可以有,那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還有一個法的見解,我們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大乘圓教等覺菩薩,是正等正覺裡面的地位最高的,那但是他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譬如我們觀世音菩薩,他是等覺菩薩,只能是正等正覺,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因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最細微的無明。也就是說還沒有完全放下,還有一品無明、生相無明沒有破沒有放下。這一品無明放下了,沒有這個念頭,他就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佛法的修學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放下就是功夫,一句話就包含了。

我們修六度,放下就是布施。我們持戒,放下貪嗔痴,放下見思煩惱。一直等到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放下,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法的修學菩薩沒有別,就是放下。看破放下,能夠看破就能夠放下。所以這個看破在哪個地方?就要多聽經聞法。有很多人拒絕聽經,因為他說,他還不知道哪一個可以聽,哪一個不可以聽?你多聽,你自然知道,很容易。你就讀一本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甚至是《地藏經》、《普門品》,這個都是不用懷疑的經典,你從那個地方慢慢着手學習。看破與放下是相輔相成的,一切菩薩所修、諸佛所成就。

其外,在大乘經典,佛菩薩常常叫我們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那這個大是怎麼樣去修?就在我們的心量。哪一個法是你有分別了,你執着了;哪一個道場你分別了,你執着了,代表你的心量不夠。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這個心量就大了。你只為你一家人,你只為你一個團體,你只為你一個民族,你只為一個國家,那這個心量並不大。應該是為全世界全球的人,全個民族的冤親債主,來做三時繫念,不是為了一個人。我的親戚朋友過世了,我專為他一個人,你看你這個心量就不大了。你為全球的眾生,全眾生,無論地獄、惡鬼、動物,種種的有情、無情的眾生,也包括它在內,這個就是佛菩薩發心跟我們凡夫發心不同。我們情執麽,我們只看到一個人,在我們心中很大,份量很大,我們只為他,沒有想到,我們的身份是什麼?我們的身份是要為全部眾生。為這個法會的眾生,為這個宇宙上的有情無情的眾生。那你發心只是為他一個人的話,那你所做的功德就很少了,你所修的福報也不會大。我們組織這個法會,法師是我們請來的,如果有其他人的需要,我們可以把法師送過去。因為這是好事,讓多點人來分享。我們以佛菩薩來做榜樣,虛空界遍法界一切的眾生,我們要發心去度它們,要發這種廣大的心,我們所修就是大行。與一切的境緣上,一切法不住,從這個地方修起,這就是入門之處,下手之處。所以我們一直來,以處處是道場,家庭是道場,就是這個意思。哪一個地方,哪一個道場,不是我們的道場,哪一個家庭,不是我們家庭,我們到哪一個地方,無論處在怎麼的場所,都是我們修行的地方。我們要感恩啊。感恩他們奉獻供應我們的道場。甚至在飛機、火車、巴士、地鐵,都是我們的道場。無論在什麼環境,什麼的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先要學無住。那就是無住,把這些東西,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境緣都放下。不要執着這個是我所,你的,他的。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離不開我們這個道場,離不開人、事、物這種境緣,那還不是障礙我們的道業嗎?我們要從心生裡面放下,這個做法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常常都有攀緣這種習慣,現在叫我們舍離,我們感覺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樣好。因為這個是老毛病,老習氣又起來了。就是這麼回事,放下不容易,就是因為我們過去攀緣的習慣很重,形成了一種習慣老毛病。我們現在要學無住,無住就是放下。把境緣相一切的法,無住身心世界都放下,放下之後境緣上這些事你管不管?照管,照管不誤。你叫我放下,怎麼又管起來。我叫你是放下在心上放,不是事上放。放下這個人放下、這個親情,你不要執着他是你誰人,他只不過是我們要救度的一個眾生,要幫助的眾生。他們跟我有緣。好,來,我來管,我來給他講經說法,給他超超度,但是心上裡面?要放下。我叫你是放下在心上放,不是事上放。放下這個人放下、這個親情,你不要執着他是你誰人,他只不過是我們要救度的一個眾生,要幫助的眾生。他們跟我有緣。好,來,我來管,我來給他講經說法,給他超超度,但是心上裡面?要放下。 放下是智慧來管事,那你就是有智慧的。我們煩惱來管事,那你起心動念都是貪嗔痴慢。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心裡頭憂慮的,牽掛的,都是貪心。看不到,就生嗔恚了,發脾氣了。看了就歡喜了。天天都是這樣。佛就是教我們放下,放下這種貪嗔痴。面對着就是現實的生活,就起智慧。裡頭沒有感情的,是理智的。不是情事用事的。這樣才真正的放下。這是非常微細的起心動念,我們在這一方面,要大大的注意。

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常常勸人,經常把這個死貼在額頭。我在蘇州的時候,到過印光大師的關房。印光大師往年都住在那個地方,很簡陋。小佛堂沒有什麼特色,一張桌子,一個佛像,一個死字就是這麼簡單,很簡陋,很黑,黑沉沉,沒有什麼陽光。過很乾凈,因為有法師來打理。我們修行,就應該是這樣。買了很多很多的傢具,裝的很豪華,每天都為了這些東西去整理去煩惱,那怎麼修?所以求生凈土的人,要老實念佛,簡簡單單就好了。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雖然是很難去離開,但是我們先要把這個道理明白。在身心世界上,一絲毫的,慢慢慢慢一絲一絲地放下。你老老實實念佛,那這個往生就可以達到了。老實的標準,就是身心世界放下。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將來心未來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都要放下,你就是老實了。所以我們想想,自己到底老實了沒有?對這個往生呢,有把握的機緣幾層?這個就是要當前學習注意的事情。有些人呢,常常這樣說,我真的知道了,我已經看破了,我也放得下了。也有人說,我真的知道了、看破了,但是,我還是放不下。真的看破就能放下,真的放下那你就能看破。其實都是一樣事情。也有人說,看破是很容易,講講道理麽,比較容易,但是做起來就很難。也就是說,放下是很難的。但是真正的事實啊,看破放下是一個事情,不是兩個事情。譬如說,佛教我們都懂,但是放不下。其實他還沒懂,他以為自己懂了,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懂了。這樣很容易變成增上慢,並不是真正的傲慢,他以為自己懂了,其實他沒有懂,沒有說他能夠看破。如果他真正的懂的話,他怎麼會放不下呢?

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是圓覺經的經文。知道就離了,知道怎麼離啊?因為你清楚了,知道不行,要輪迴的,我們不要再做了。這個是起貪心的,要墮惡鬼道的。這個會令我們有嗔恚的,我們不能夠再發脾氣了,這個會下地獄的。我們知道,就要離開這個相。知道了,就不要執着,不要打妄想。身心世界十法界的一真莊嚴,都是因為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明白了打什麼妄想?所以一切妄想,都要從根給我們拔掉。即離就是馬上離開,馬上把這個妄想分別執着離開。知就是看破,離就是放下。知道一切都是虛妄,我們就要離開這個幻覺。先看破再放下,或者先放下再看破,都是一樁事情。佛法是不二法,看破與放下都是一不是二。所以你能夠知道,這是妄法幻相,那你就要必須離開這個妄。你離開妄,你就是覺。所以看破與放下都是一。我們這個境界,就徹入境界了。覺跟迷也就是一,覺了就是佛菩薩麽,迷了就是凡夫。我們離幻了,離分別妄想執着了,我們就能放下,所以看破與放下是一件事情,所以離幻了我們就成佛菩薩。我們修學的佛法,是一定要按照世間法去做,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沒有妨礙。不是外面的境界妨礙,是我們自己妨礙自己,因為我們的心有這個分別執着的起心動念,那你就障礙自己了,認為這個不能,那個又不能。我們這個心量太小了。如果你真正用功的話,你不會說,我怕我經不起誘惑,我怕我不能接受。你真正在家裡真正地聽經聞法、念佛,你清凈心有了,你到外面去,境緣一來你就馬上知道自己是不是應該去做、去接受。很清楚一個熒幕給你,你就知道這是善這是惡。沒有妨礙你,因為你用功。就是你不用功,你才有這個不敢、去怕。所以金剛經上叫我們看破放下。誰能障礙我們?沒有人能障礙我們。譬如人家罵我們,我們不生氣,因為他罵我們,我們生氣了,就是我們接受了。我們沒生氣,他罵誰?我都不生氣,就是不是罵我了。所以你必須放下。沒有我,沒有人,只有人來幫助我們讚歎我們,誹謗我們侮辱我們呢,統統都是幫助我們。那我們必須要修忍辱,在這個世間上忍辱波羅密一定要修的。如果沒有人來侮辱我們,我們怎麼修?所以我們一定要感謝他們來侮辱我們,來誹謗我們,來糟蹋我們的善知識,這樣就成就我們的忍辱波羅密麽。所以從這個方面我們就知道確確實實沒有一個人,任何的事來障礙我們的,除非是自己障礙自己。所以要發心的同學就要清楚,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趕快發心,就從這個地方去明了,放下的根本是什麼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