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妄想、分別、執著的話, 就不能夠進入如來境界。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就可以契入如來境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要把我們的三心兩意除掉。什麼是三心?什麼是兩意呢?這一個念頭我們想到金門市場, 等一下兩分鐘後經過中華市場, 又想進去看看;今天我想煮枸杞湯, 等一下看到食譜了, 就想要煮牛蒡湯, 改變主意了;等一下又想念《阿彌陀經》, 等一下又想念《法華經》, 選擇一個法門之後,在念佛;等一下有一個人過來跟你講,那邊道場有法師教你怎樣持咒,給你灌頂,就趕快去了。心裏面沒有專心的就是三心。心裏面想來想去很多意見,不止兩意三意四意,這個統統都是妄念,想這個想那個,妄念紛飛很可怕。總之是捨不得。我們就用一個方法,就是專念。無論你讀經也好,念佛也好,你是專心那就成功。不然的話,你東走走,西晃晃, 南北到處跑, 你這個心就會亂, 不集中就不清淨了。
我只念這一尊佛,沒有第二念,就會契入如來境界了。我念阿彌陀佛,或者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地藏菩薩都行,只是願要切。你念阿彌陀佛的話,你要有往生極樂世界的願,這樣才相應。當念阿彌陀佛,就想我重新做人,想我要長壽等等,這個統統都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不相應,而且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的願。縱然你念阿彌陀佛,只是你跟阿彌陀佛結緣,沒有真正地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人說 :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導師,我們不念他好像是不行。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誰教我們念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念的。你不能夠有情執,我們要懂佛跟我們教誨,為什麼教我們念佛?最後我們看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勢利菩薩,普賢菩薩,統統都導歸極樂。他們都是菩薩,我們是什麼?所以我們還是聰明點, 不要亂跑亂修了,好好念阿彌陀佛吧!好好地加強我們的信心,增長我們的信願,跟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華嚴經》到最後還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而且到最後無論念《華嚴經》,《法華經》都可以不要了,留一句阿彌陀佛在身邊。因為釋迦牟尼佛也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的, 我們供養阿彌陀佛,也是釋迦牟尼佛的願望,我們心裏有三心兩意,就是不能夠真正去修。專修就能夠萬修萬人去,雜修我們就不能夠往生,就有機會墮落。
我們喜歡阿彌陀佛,感情喜歡地藏菩薩,感情喜歡觀音菩薩,這個都是感情。我們要有理智的感情,隨著釋迦牟尼佛要念阿彌陀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感情是有智慧的, 是理智,是對的,有道理的。我們六道三途的病,就是感情用事。有很多初學的人,聽到世間人如果在一起,沒有情愛,覺得這個人生還有什麼意思?都慌了,都恐怖了。其實我們要知道,這個都是虛情假意,不長久的。你看很多結兩天婚的夫妻,就要離婚,一打官司都沒有初戀情人的情感了。他們對你怎麼好最終還是假的。因為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裏頭沒有念,沒有自私,沒有執著,沒有說你不愛他,他就不愛你。感情上的事,你不愛他,他就認為你不好了,他就很苦惱了。所以真心裏面是真愛,因為沒有自私,沒有執著,沒有妄念,他就是真正的慈悲。沒有變化,你怎樣毀謗他,怎樣委屈他,他還是用真心來愛你,這個就是佛菩薩。
我們對人家要有寬容的心,縱然對你不好,也不要恨他,因為你要知道這個是假的,愛與不愛都是假,因為他們是用妄心。學佛開智慧就要瞭解這個真相,我們生活才能夠快樂,才會幸福。「愛不重不生娑婆」, 我們來到娑婆世界受苦受難,來到這裏輪回,就是因為我們的愛欲沒斷,這是六道輪回生死的根本。如果我們不把這個根本拔掉, 我們就不能夠出離六道輪回,世間上把事情都看的很重,因為是迷惑顛倒了。我們要看明白六道輪回是怎樣發生,就是在這一念錯誤了,情執了。倓虛老和尚在佛七當中有說:「參禪的功夫再好,如果不能夠離開情執,最後念佛也不能成功。」諦閑老和尚有 一參禪的徒弟,比較有功夫,當他發心出家, 他的太太不同意自殺了,他也不顧。後來他成了首座和尚,有名聞利養了,傲慢心就生起來。這個愛欲心從男女的愛欲轉成對名利的愛欲,對權利的愛欲,對地位的愛欲,所以這個也是愛欲。最後他還是逃不過生死輪回,他自殺了。自殺之後因為有福報,去做土地公了,其實土地公都是鬼神, 有福報的鬼神。
你看,這個愛欲微細到這個地方,不是說轉一個對象就不是愛欲,我喜歡念這個佛菩薩,我喜歡念那個佛菩薩,這個都是情執愛欲啊! 沒有什麼喜歡與不喜歡,對機那你就念,而且你明白道理。修學佛法,如果沒有把情執拔掉,我們所修學的一切功夫,修得多好,都是來生的果報,不能脫離輪回。我們要超越十法界,就要把這些事情統統從心裏面拔除,時時刻刻提起警覺,就能夠覺悟把愛欲意念轉成大慈大悲。我們通常只是愛護自己,把這個「我」字放得很大,我所喜歡的人,我所要照顧的人,把心寬大了之後,愛護一切眾生,無論是仇人敵人,統統都用關懷愛護, 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視一切眾生都是一體。我們心裏面只留一個生死之道, 要了生死必須要把情執看得透,放得下。
以前有一個禪師遊京城,住在一個太尉的花園裏。有一天,這個太尉就問他:「人家說, 地獄究竟是有?還是沒有呢?」
禪師就跟他說:「諸佛如來說法,相無中說有,雖有還是無。太尉,你現在像有中找無, 這是無中先有了。人看到牢獄的時候,為何這個內心不看到天堂呢?其實這個陰險和恐怖都在於心,天堂和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善惡造作成了境,如果你知道自己心的作用,你就知道究竟有沒有地獄和天堂,你就不會有疑惑了。」
太尉又說:「那心如何了知呢?」
禪師說:「善惡莫思量。」
太尉說:「不思量後,心歸何所呢?」
禪師又答:「心歸無所啊。」什麼意思呢?在《金剛經》所說一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樣知道這個心?這個心「莫思量」是善惡,你不分別善與惡,這個心歸到哪裡去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
太尉又問:「人如果死後,心又歸於何處?你說生歸於無所住,死了這個心怎麼樣?」
禪師說:「未知生焉知死?」你生前都是迷惑顛倒,你哪裡知道死後又是怎麼樣呢?我們在生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做什麼,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迷惑顛倒了,你還要牽掛什麼死呢?你哪裡知道死又是什麼樣子呢?
但是太尉就說:「生,我早已知曉了。」
禪師就又問他:「生從何來呀?」太尉就沉思。但是禪師一下子就過去喝他,大聲的跟他說:「你在這裏思量個什麼?」
大聲一喝他,因為他答不出來,他還在思量,怎麼去答生從何來?當時這一喝,太尉就明白了,他說:「哦,明白了,只知貪瞋不覺蹉跎。」只知道在貪瞋癡裏面過生活, 沒有覺悟這個時光我們都白用了,時光蹉跎了,一走就回不來了,百念一夢。
當時太尉有悟到就說了:「三十八歲,蒙然無知,及其有知,何亦無知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十八歲了, 什麼都不知道,好像有知,但是跟無知也是一樣,說不出來。所以必須要覺悟,覺悟我們當下的事情,我們當下要怎麼去做。我們當下要知道,現在學佛法要建立在信解當中,我們在思想行為當中,要有改變,才能夠進步。對於因果、因緣法,對於過去宿命都屬於迷信的話,都要有所改變。對於無常的瞭解,要對生命的珍惜,我們要利用當下的時光,及時的除去惡習,孝順父母,減輕慾望,減少自己享樂的機會。不要貪名牌,不要貪享受,要惜福。焦慮、急躁、憎恨、自然會減少,心就寧靜了,不會很容易的生氣,心就踏實了,妄念就少了。我們這樣學佛,才能夠跟佛菩薩有所感應。信心的力量就加強,自信信他,信事信因,信果信理,然後行持念佛的力量也增加了。不要好高騖遠,要老老實實,要堅持就對了。這是不容易的事情,堅持這兩個字是一種耐心。所以修行的成就在此,不要三心兩意,要堅持,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這是我們的目標。
好,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 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