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放下了,智慧門開,法喜充滿

佛法裏講斷煩惱,這是隨著世俗而說的,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我們就覺悟了。迷了就把菩提轉變成煩惱,這是我們凡夫境界。所以煩惱、菩提不二,你悟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實際上在這個世間上,是很難斷煩惱,只要我們能夠轉煩惱,就成菩提。我們要轉變煩惱成菩提,所以佛門就講了很多的方便之門,讓我們利用這些來轉變煩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法都有很多方便,這個方便其實是用在很高的智慧上。沒有智慧的方便,就不是方便,而成下流了;沒有智慧的慈悲,就是感情用事,成了造業,慈悲就成了禍害。我們來安心,我們的心很善來做事,處事待人,智慧是不可以少的。成佛之路必須要經過菩薩,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也就是我們要轉變煩惱的樞紐,用它來伏下我們的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全身都是病,我們的煩惱病,學多了成了所知障病,這些病態都要用六度萬行來對治。
最簡單的第一個就是要布施,布施接下來是持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最後就是能得到智慧,你能夠布施,裡面要有智慧;你要持戒,也要有智慧;你忍辱也是要有智慧;你精進也是要有智慧;禪定更加不要說了,都需要智慧。這個智慧六度萬行都是注重的。所以菩薩要修菩提門,都需要建立在智慧門上。
這個智慧門是怎麼樣呢?智慧門第一個,就要不求自樂,不要求自己享「樂」,我們處事待人的時候,要常常提醒自己,有沒有自私自利?是不是在「樂」字上在求?不求自乐。
第二是遠離我貪,就是自我,我見、我愛、我慢特別重。你依智慧門的話,你不會處處想到自己,你只想人家,你想別人,所以你對一切的貪欲,你都能夠放下,不再享受了;不要為了自己眼、舌、耳、鼻、身、意,種種的六根享受。你布施的時候是不是在想有回報?你布施的時候,你的對象有沒有分別?你布施的時候,你還執著在重與輕?多與少?你沒有,你放下了。
持戒:你自己在持戒的時候,你是為了克服自己的習氣而持戒,還是為了形象,搭一件縵衣,比人家先走,是不是這樣?或者要人家向你這位菩薩鞠躬問訊,因為你持戒了。我們持戒是一種示範,在我們的四威儀做得好,給大家做模範,也是一面来克服自己累劫以来的恶习气,而不能為了這個持戒來造口業,到處惹是非。我們要知道這個戒裡面,就是要我們不要太多話,其實言語是大眾非常忌諱的事,很普通,你稍微不小心,說了一句人家不想聽的話,不吉祥,別人就不喜歡了,甚至遭了橫禍。故此,祖師大德都勸我們少言,不要多言。你要消災免難,必須先從口去克服。所以說出的話都要有智慧,不然的話,你沒有智慧就變成禍害了。
忍辱:這個「辱」是一個相,你有智慧去忍,你就不會著重這個相。你不著重這個相,你就很安忍。你不需要憂慮,你不需要傷心,因為沒什麼事。你心裡不著這個相,沒有人侮辱你,你只是要忍下來而已,你只是要安住這個清淨的心,平凡的心,和諧的心,照著別人的意思去做,那就是安忍。這也要有高度的智慧來成就這個安忍。
精進:很多人都很精進,一天拜二三千佛,晚上不吃,這個都是精進。拿著念珠一直念佛,二十四小時只停一二個小時而已,連晚上睡覺,這個口動動動的,這個也是精進。可是精進的當下,沒有顧到身體,沒有顧到別人,身體糟蹋了,人家看到他的樣子都怕起來。怎麼你精進吃齋,吃得這個樣子,我們不行,我們還是不這樣修了。你這麼精進到最後到結果,受不了了,你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你的精進帶給人家的是負面的想法,那你就沒有智慧。我們佛陀出家有六年苦行,到最後,佛陀也發觉了,苦行是不能解脫得道的,所以受牧羊女的供養,把身體恢復起來,就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佛果了。這也是告訴我們,你不吃不睡,你身體熬得住嗎?你挨不住,你這個色身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機會再修行呢?所以精進是要有智慧,建立在智慧上的。
禪定:你修禪定,不是說我閉關,住在房間不出來;你住在房間不出來,你閉關,你用功,你真的有用功嗎?你的心有沒有往外跑?自不量力的,自欺欺人了,那你就沒有智慧了。這個禪定不是一個功夫表面坐在那邊的,禪定是在行、住、坐、臥都能夠禪定,如如不動,沒有給境緣來影響自己,我們的心不動,這叫做禪定。不是坐在那邊只有念佛的時候才叫禪定。就看你做事有沒有亂七八糟,錯誤的事情是不是常常都有,常常做錯事,講錯話,那就是沒有禪定。表示你念佛也沒有功夫。不需要問你在禪壇上,或者在念佛堂上,念多少佛,拜多少佛,不用,就看你平常,你做事用心嗎?你做事的時候淡定嗎?你講話是不是亂講,沒經腦袋,得罪人多,常常是惡口、绮語、兩舌、妄語呢?這個都是外面的境緣引起,你心動了,就跟這個外緣去造業。哪有禪定呢?所以這個禪定智慧也要很大。因為它建立在放下,放下你才禪定;你不放下,你怎麼禪定?這放下又建立在看破,這看破裡面都要有智慧,這個都是有關聯。
六度萬行裡面連智慧在內,都有關聯這個智慧的。所以菩薩修也是在智慧門上修。不自私自利,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那菩薩呢?也是注重在慈悲上面修,因為慈是給人家快樂;悲是拔人家的苦。菩薩建立在慈悲門,把眾生的苦遠離,安撫眾生的心。我們為什麼慈悲?因為看到眾生苦,我們要出來弘法利生,要救度他們,要幫助他們。為什麼要遠離他們呢?不是一切眾生,是哪一種眾生,他起了煩惱心了,他跟佛法不相應了,我們要遠離。這個意思很深,遠離不令煩惱起來,影響到這個眾生的心,這個就是慈悲心。他生煩惱了,我們知道這樣做會令他生煩惱,我們就遠離。我們常常去想到安撫眾生的心,因為世間上不是只有我們,還有大眾,一切的眾生,所以我們的身口意,要修菩薩行的時候,都要顧慮到這個方面。處處是代眾生受苦,處處想到眾生的心,要安慰他們,要安撫他們,
菩薩還要在方便門上修行,要憐憫一切眾生的心,他能不能做到,只能夠憐憫他,他還沒有到這個因緣,他的善根福德不夠,你就憐憫他吧,原諒他吧,包容他吧,寬恕他吧,這個都是一種方便。自己受委屈了,沒關係,早點說,坦白說,老實說,不會耽誤眾生,也不會耽誤自己。
菩薩要遠離一切的供養,人家恭敬讚歎你,很多東西來供養你,那你就要警惕了。這個都是來考驗自己的身心。所以菩薩修菩薩道,必須依這個智慧門,慈悲門,方便門來行菩薩道。沒有智慧一切都不能行事;沒有慈悲眾生,沒有感受,沒有真正到菩薩道,菩薩行;你不開方便門,也不能夠去攝受眾生;你不開方便門,人家供養你,你不接受,眾生會生煩惱。你接受了之後,把這些東西轉給別人,有用的,或者你不貪,你不著意這個供養,你還是清淡的過生活,這樣你才能夠成就菩薩道。
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就是我們的佛法,佛陀所教訓的就是這個。只要你能夠依照「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來修,你就把你的命運扭轉過來,你會自身健康,家庭幸福,事業成功。乃至時運轉變,災難消除。所以修菩薩行要勵志來處事。
所以智慧建立在你有沒有放下,願不願意放下。學佛學得很多,背得很多,記得很熟,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分別執著還是這麼重,那就沒用了。學佛真正的就是學怎麼樣放下,我們釋迦牟尼佛就示現給我們知道,第一個他就放下,他放下太子不做,只是保持最低的生活需求,三衣一缽,就是佛陀的財產;樹下一宿,當然現在不能夠住在樹下,引起人家的機嫌。有一個屋子,一個房間能遮風遮雨就好了,不要求有大廈,房間裝修得多華麗。日中一食,現在修行的人,有的一日三餐,但是三餐你不能去貪美味;你日中一食不行,可以三餐,甚至病的人都可以多餐,少吃多餐,因為病。但是著重在不要貪,佛都做到了,他的心很清淨。我們學佛就要學他的心清淨,放下這些五欲六塵,分別執著的事情。你沒有分別執著,你這個歡喜心、討厭心就不會生起來。
歡喜不會長久,法喜你會長久。這個法喜是沒有分別執著的,你有分別執著,你執著在這個道場修行才歡喜,你執著在哪一個地方才歡喜,或者到哪一個道場,你生了不清淨的心,這個都不能夠有法喜。你縱然喜歡了,你縱然很高興,這個都不是真正的法喜。因為你這個法喜应该在哪一個地方,哪一個道場修行,你都很歡喜,都沒有討厭的心,都能夠清淨下來,建立在放下,所以這個內心喜悅是自然生起來,那个才是法喜。所以真正法喜是智慧。我们今天就學習到這裡。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