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放下了,清淨智慧德能恢復本來面目

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能,本有的相好,是具有的。只是我們現在智慧沒有顯前,德能相好都不足夠,這是什麼原因?本來我們是很美好的,現在不美好,那是什麼原因?因為我們對一切法不生不滅的道理,沒有真實的知道,只知道一點點。而且我們不放下,境隨心轉,外面的環境是污染的,有善有惡。我們的心就隨著這個善惡而轉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清淨平等的,這個「識」就不是了,是染污的,有染淨的。染的裏面有善有惡。我們今天沒有清淨心,那就有染污心。如果你能把「識心」清淨,這個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會現出來。如果你沒有清淨心,所造的業,就是善業或者是惡業,善業就是三善道,惡業就是三惡道,這個就是六道輪回的主因。而且是我們不得到智慧德能相好的原因。
我們對於一切法都不瞭解,不徹透的去瞭解。而且我們對佛,不能夠深信佛所講的教誨,不能夠依教奉行。最重要的佛陀很慈悲,也很平等,也很自由。佛陀教化眾生,是令人家非常感動的,因為他沒有支配,他沒有控制,他不牽著我們去走,他只是教我們,讓我們自己去證明。他所講的不是他的,是我們自己的。因為我們現在迷了,不能放下。他所講的確實是佛的性德,有他的性德裏頭本來具有的,都把它講出來給我們聽。他教我們要修十善業,不是他自己訂出來,這個是什麼戒條,什麼規律。其實這個十善業都是我們本來自性具足的,只是我們迷了,我們不能夠去體驗。所以戒律裏面要求上千威儀,八萬細行,那個是要求把自己的自性裡頭本具的顯露出來而已。不是別人訂了什麼規矩,不是佛陀訂了什麼戒條。因為我們做弟子的,犯了錯誤,損害了自己,也傷害人家,故此佛就把它真正的說出來,說出來了,就成了一條戒,克服我們習氣的戒條,一種規矩。所以做佛弟子,一定要保持自己在這個戒條裏面修行,那叫做守戒,持戒。不是訂出來給我們去要求人家的,是要求我們自己,這個就是戒律的崇高意義。
所以佛陀是讓我們自己去選擇,你不能選這個,你要做惡事了,那你就要墮落不好的因果,這個是自作自受。所以今天我們弘揚「太上感應篇」,裏面所說的一切因果,都是我們自性裏面造出來的业因果報。那么弟子規是什麼?弟子規就是我們自性裏頭擁有的,你自性沒有了,經裏面都會沒有。如果我們自性裏沒有,而我們造出來了,那叫做外道。所以我們必須要看得很清楚,很透徹。我們認識清楚的話,慈悲心、平等心自然就會流露。流露了自性,首先就是愛護自己。因為你能夠流露這個慈悲,你流露平等性,正覺性,能夠徹底的放下,不去控制別人,不分配別人,就說明你是自愛,自重。你能夠自愛自重,你就會想到別人,去愛別人,尊重別人。我們這種種的由自性流露出來的心,就是我們的清淨心。
我們沒有分別,我們这个愛,我們這個慈悲是不生不滅的,不會動搖。這樣的話,性德就生有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些性德就是佛也具備了,我們也具備了,我們就見性了,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如果有我們他們,也不算是本來面目,我們恢復本來面目,就是沒有我,因為大家都是一體,大家同有慈悲,同有真誠,同有平等,同有清淨。
心還有喜歡,還有討厭,還有你跟我,那我們還沒有覺悟。因為有覺悟的人,他是平等的,沒有分別你是某某的大護法,我是特別給你優待。他只送來的一個銅錢,他只能坐在一個角落上,我們不理睬他。這個法師是屬於我們淨宗的,我們就請他,不屬於我們淨宗的,他來參加,我們還是給他坐在一角落,我們大家都不理睬他。曾經我看過這一個例子,冷落了法師,大家都在吃,只有這個法師坐在花園裏,沒有人請他進去吃。這種事當然不能夠代表這一個團體,只能說這些護法居士主持人疏忽了,為什麼這樣疏忽呢?其他的法師都進去了,只有這個法師沒有給人家照顧呢?當然這個都是有原因,這個原因我们只能夠把它拿來給我們做經驗,當作給我們上一堂課。是我們自己沒有用心,沒有細心,沒有恭敬心,再深一層講是不平等心。所以一個道場,你要做護法居士,必須要學,先從戒學,你才能夠是真正護持弘法利生,你才能夠讓法師好好的去弘法利生,所以一切都是這麼重要。無論對人事物,我們都要有這個慈悲,有這個平等。
我們老和尚對「六和敬」非常注重,我們學會都是以淨宗守則來辦事,無論你屬於什麼法門的法師,只要你是正知正見的,而且能夠給我們上課講經,教導我們怎麼樣念佛,都可以過來。故此沒有分界線,當然我們為了同學所修的法門,因為我們所修的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法師,我們都會考慮到,我們都很希望淨土法門的法師,都能夠教導大家同學。但是到外面去,我們碰見很多不同法門的法師,我們都很有誠敬心。我所教的培訓班,雖然人不多,但是希望同學們都要把這個記住在心,不要疏忽了。你沒有誠敬心,你相信他,雖然是还可以,因為大家都這樣說,這個信心是功德的源頭。你如果沒有誠敬心的話,你可以對他生信心嗎?很難啊!你對他有信心,不一定有誠敬心,因為你對他生信心,你當然誠敬他,但是有一天你對他失去了信心的話,你這個誠敬態度可能表現出來了嗎?就不可能了,所以維持真正的信心,就必須從誠敬的態度修起,尤其我們要學佛,沒有誠敬,你這個信心生起來,都可能會退轉。
我們學佛要有功夫,這個功夫就是說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怎麼樣不分別了,不執著了,你就是真正有功夫了,這個功夫就是「放下」。你不要以為你自己學得多了,比人家高,你這樣就成了世智辯聰。你對七情五欲,貪瞋癡慢這些煩惱都沒有放下,你學的東西都變成了所知障。因為一切經教都是智慧,它本來沒有障礙我們,是我們帶了一個分別,不平等,沒有慈悲,不是真正的徹底覺悟的這種心態去學,變成貢高我慢,變成了世智辯聰。這個不能說是智慧,因為真正的智慧,只有在清淨心裏面所生的,那你就是有根本智。你再學的是後得智。你的根本智就是無所不知了。你無所不知,其實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也就是說後得智。在華嚴經裏面,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上所得的是根本智。佛法就是講這個道理,故此放下煩惱習氣,是我們第一樁大事,當然我們要必須清楚,我們在世界上一切所求的,都是夢幻泡影。
很久以前,有位公主,她受到國王的十分寵愛,國王對她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可想而知這位公主,就像溫室裏的一朵花,被細心的照顧著,想要的東西從來沒有不能得到的。有一天,天突然大雨,路上有些地方積滿了雨水,雨下到地上生出一個一個圓圓的,很透徹的小水泡,而且色彩斑斕,很好看,公主一看見小水泡,就被深深的吸引,想:哎呀,這個水泡太好看了,如果把它做成髮飾,別在頭髮上,那是很美麗。這個公主馬上向國王撒嬌了,要國王派人把這個水泡串成髮飾,水泡珍珠。國王就說了:「我的寶貝啊!水泡怎麼能夠拿起來呢?」但是公主就不管,一定要父王給她做。國王怎麼勸都沒用,只好,「好了好了,我依你吧!看看有沒有人,把這個水泡珍珠串起來給你。」
國王就命令全國一流的工匠:「我的公主要做一個珍珠髮飾,是用水泡來做的,你們馬上去做,如果做不好,就要斬頭」。那些工匠聽了,嚇得臉色發白。因為心裏明白,這些珍珠水泡怎麼能串來呢?其中有一位老工匠就站起來說:「好,我來做。」國王就說:「好好!你就快去做。叫公主去看看,怎麼做水泡珍珠髮飾。」公主也聽了很高興。到了那天,工匠說:「好了,請公主過來,他就問公主:你喜歡怎樣的水泡,如果你把水泡選取了哪一個,讓我給你去串起來的話,我就依你的去做你喜歡的,串起一條珍珠水泡髮飾」。公主一聽,馬上就到水花裏去挑選她滿意的水泡,但是當她的手指一碰到水,這個水泡就破滅了。公主不死心,一而三地串起小水泡,怎麼樣也拿不起來這個水泡。挑了大半天,沒有一個水泡給她挑起來。後來公主明白了,很疲憊地跟國王說:「父王,我現在終於明白了,水上的泡沫是拿不起來的,它是個虛幻不實的東西,只有像我這樣愚笨的人,才會想得到它,花了這麼多的心思」。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不光是水泡,世上很多東西都是虛幻不實的。但是卻有很多很多人,用盡一生的精力,不停地追逐那些怎麼也得不到的東西。所以是真愚癡,非常歎息這些人。那我們學佛是不是這樣的呢?你就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子了。
我們學佛聽經聞法,就是讓我們明白清楚宇宙的實相是什麼,世界上一切都不能貪,無論是出世間的法,都不能貪,都是虛幻不實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是我們必須要深深體會的,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放下。中國五千年來,老祖宗教導我們,第一個就是教育我們放下。「格物」,格物就是放下,格是格除,物是欲望,格除我們對物質的欲望,我們才能夠有真正的智慧。有欲望,學的東西都不是智慧。智慧開了,所知障就沒有了,所以「格物」,是破煩惱障的。「格物致知」,致知,是破所知障的。中國的老祖宗,都是這樣教我們,「格物致知」,把煩恼障跟所知障統統除掉,我們的真實智慧就现前。這個跟佛法是一樣的,我才能夠有真誠的心,才會有真正的菩提心。我們的真心现前了,就起作用,起作用了,我們的身就修好,身修好了,一切的煩惱,包括我們常常的病痛,都會慢慢消失了。病痛怎麼來的?都是因為煩惱心,所知障形成的。四大不調嘛,所以我們具足了性德,得到智慧了,一切都會有成就,這個才是真智慧。
我們的家庭很美滿,很和樂,我們都有幸福的人生,都是大家所要求的。但是這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必須建立在充滿智慧的生活當中。你有幸福人生,但是不見得你在生活當中很和諧,或者在生活中都是很迷惑,你就不會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個人能夠有智慧,有道德,他一定能夠把家庭帶進幸福快樂之中。我們中國,「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就是家庭一定要和睦,然後國家才能夠安樂,天下才太平。天下太平,表示全世界的人,都得到公平的對待,都是和睦相處,和諧世界。你要和諧的理想,但是不順著這個和諧的路去走,你怎麼會得到「大同和諧」呢?家要和,國要治,天下要平。就要從家庭開始修。就是從我們的身上先要修,就是有次序的,有層次的,有根、有本,根本培的好,果報殊勝。這個「根本」要是沒有照顧它,花果都不能夠結出來。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抄裏說:「明達法相,善了吾生」。這句話非常重要,真正了達一切法不生,我們的貪瞋癡就沒有,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放下了,因為不放下就是愚癡,什麼都得不到嘛。所以,我們常常要想,要常常去觀察,去听經聞法,就是對我們很大的幫助,觀照自己,想什麼看什麼,最好就是看人家往生,過世,今天有什麼人過世了,看他怎麼樣走的?怎麼樣去的?他的財富,他的家親眷屬,他的名聞,他的地位,他一樣也帶不走。從這個地方幫助我們瞭解人間事,看破人間事,只有看淡了,看破了,你才能夠放下,不要把什麼都是據為已有。要知道連自己身體都保不住,我們在這個世間能活幾天,以為壽命很長啊!我們還能夠活多少年,這個都是妄想。
佛經上教導我們,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什麼都沒有。有的年輕人追求愛情,追求名譽地位,追求種種的財富。但是你想想,為了追求這個,花了多少心思,到最後還是一場空。大多數人到最後都覺悟了,有的覺悟的快,有的覺悟的遲。覺悟快的人,馬上糾正自己對世間上一切看法,這個幸福人生他就會得到。覺悟遲的人,走向邪門,一直墮落下去,最後這個腳拿不出來了,犯罪的心態,惡事盡做,到最後就要受刑事拘留,受苦痛了,甚至到把自己的命都送出去了。為了愛,去殺人;為了愛,去自殺;為了爭取名譽、地位、財產,都去做一些傷害別人的事,傷害別人,一定傷害自己,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都知道了。一口氣不來,我們統統所想的,所求的,都是妄想,一切都沒有。只要我們能夠放開我們雙手,不要死死的堅牢的抓住這些不能夠永遠存在的東西,那個虛幻無常的事情,把一切事、人、物都看淡,都看破,能夠把它放下。
有的人說:我放下了。放下什麼?我不要名,可是另外一隻手就抓著利了。人家罵他:你做惡事,你不是好人。你說是你的事,我還是要把財富去賺回來,緊緊不放。兩邊都要放,你要把名、利都要放下來,你才能夠真正有機會享受自己這個人生。人的角度不同,他認為享受人生,就是名聞利養,但是真正的享受人生,就是清淨的幸福美滿。能夠生活在這個世間,無憂無慮,而且到最後,我們離開這個世間時候,很安祥自在,想什麼時候走,我們就什麼時候走。有緣我們留下來,沒緣我們就早點到阿彌陀佛那邊。其實早點到阿彌陀佛那邊是最好的。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生活,很多時候都會受境緣來影響我們。我們這個時候說,我們清醒了,我們覺悟了,可能下一分鐘境緣來了,我們的業障還是這麼重,這個業牽纏我們,把我們的心動了,那你就造業了。業一造起來,就落因果,這個因果在哪里?六道輪回啊。很不划算,只有早點離開這個世間,到極樂世界去。我們這個「早點」,不是說馬上結束生命,你這樣馬上結束生命,是造業,我們這個緣還沒有完,我們的苦還沒有受夠,債還沒有還,我們就結束不還了,不受了,不行!我們要看破這些道理,這些因果之後,我們很坦然的,去完成我們的任務,去還這些債,然後我們安心的等待,等世間上緣分結束的那一天。跟世緣結束了,我們跟佛緣結上去。
以前在蘭天諸國有個比丘,他是很勤奮,不懈怠,還很尊守戒律,是認為一個很好的比丘。這位比丘對日常的生活很講究,洗澡一定要用酥油擦沐,洗澡時候要用溫水,對飲食很挑剔。他修行已經很久了,沒有進步,自己覺得非常苦惱,因為他對戒律很精嚴,一舉一動他都非常的仔細,所以他的生活比較嚴謹,也很挑剔。而且他認為只有神通廣大的優婆齊多尊者,才能幫助他。所以他就想起來,來到神通廣大的優婆齊尊者的住所,他看到這位尊者,就很虔誠的跟尊者說:「我想請教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他說:「我多年修行,勤苦修行,始終沒有證到。苦惱很多,請你給我講解佛法,使我早日證道」。優婆齊尊者就看看眼前這個比丘,當然他知道了,他是未能夠證道的原因,是在於他的心思,被享受的欲望所束縛,他認為是很嚴謹的守持戒律,只不過他在享受,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呢?尊者就叫他:「好了,今天天色很晚,你先去休息,明天才來找我。」就安排他的食宿。
第二天天剛剛亮,尊者就帶他走出寺廟,來到山上,山上有一株很高很莊的樹,尊者就告訴他,先請你爬上樹上,这位比丘就聽從尊者的吩咐,吃力地爬上這棵樹。優婆齊尊者叫他,你用雙腳夾住樹杆,雙手抱住樹杆。這位比丘爬上樹,要跌下來了,你不叫我去把手腳夾住樹杆都不行。因為優婆齊尊者就施他的法力,在大樹上,變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坑,就請比丘往下看看。比丘就往樹下一看下去,哎呀,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坑,非常膽心,萬一跌下去就完了。這個時候優婆齊尊者就跟這個比丘說:「請你鬆開兩隻腳。」比丘就不知道什麼原因,但是他知道,優婆齊尊者正在幫他,解決他的苦惱,所以他就照他的吩咐,全身力量都用在就抱著樹杆的雙手上,因為雙腳已經鬆開了。過了一會兒,優婆齊尊者又告訴他:「請你放開一隻手」。這個比丘其實蠻不愿意,但是沒辦法,他要照著尊者的吩咐去做,他就放開一隻手。放下一隻手後,只有一隻抱住這個樹,當然越來越感到吃力。後來優婆離尊者又說了:「請你把最後的手也鬆開」。這個時候,這位比丘就著急了,他說:「尊者,你要我放開這只手之後,我就會跌入這個坑中死掉了」。優婆齊尊者就說:「我們可是早就約好了,你要依從我的吩咐教导的,我這樣才能夠指點迷津。如果你不照我的吩咐去做,我就不能夠指點你迷津了,我要讓你對佛法有更深的認識,修行才有進步,你怎麼能違背我的話呢?」在樹上的比丘沒辦法了:「好,死就死吧!好,我放。」一放手,他真的墮下。那個時候他明白了,自己在挑剔要穿好,要睡好,種種都是因為愛護身體的一種念頭,這個就是阻礙自己進步的絆腳石。當他這個念頭一起來,這個坑不見了,他就穩穩當當站在尊者的身旁,這個就是尊者要他明白的道理。
我們修行雖然是要認真勤苦,但是不能夠把身體看得這麼重。我們持戒是要来克服我們的習氣,不是來增長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所以你要看破,你明白了,我們就要放下,放下連我們持戒都要徹底的看透,「開遮持犯」,你持戒不懂得「開遮持犯」,什麼時候要開緣,你不懂,什麼時候是犯戒,你也不懂,這樣的話,你還是犯戒。
所以經過比丘這個故事,我們瞭解到,我們對生活上一切物質,身體上享受的嚴謹要求是不是如法如律。這樣的話,我們才有機會去真正體會到佛法圓滿的一面。首先要把身體放下,不要太執著享受這一方面,有的人尤其是年輕的女人,都喜欢穿好衣服,化妝,甚至中年人、老年人都喜歡補身體,化妝、穿好衣服、補身體,這個事情都是像這個比丘一樣,只顧著自己,忘记自己要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是怎麼樣的,很多為了化妝,為了買漂亮的衣服,為了享受都不惜一切,把錢都用在這裏面,到最後錢花光了,還負債。而且為了健康去殺生,要補嘛,聽人家說吃老鼠,吃蟑螂,吃那些毒蝎子,我看很多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吃這些東西,什麼都吃。這個就是殺生,你犯殺業了,你造作這個殺業,你身體怎麼會健康起來呢?所以根本因果都要看透,都要知道,不要這麼愚癡,這些統統都是妄想。我們修的是要清淨心,當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就能夠真正去放下。放下不是兩隻腳,放下連兩隻手也要放下,這樣我們才沒有障礙,把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都能夠除掉,真正放下了。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裏。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