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放下了,透徹明瞭諸法實相

佛教團體最注重的是和諧,和諧是要從「六和敬」去修,佛法的「六和敬」文字不多,但是它的意義、境界,深廣無至。真的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六和敬」。特別是見和同解,我們都有同樣的想法、看法,這樣的和諧就會現前。正因為現代的人想法、看法都不一致,所以政治混亂、迷惑,種種的事情發生。
怎麼樣使想法與看法都成為一致呢?我們能夠把自己想法看法,自己的身段,自己的見解都統統要放下。你所想的,所看的都作為一種參考,別人的你都要注意,要尊重;決不是說他的想法看法是錯誤,我的是正確,你要依我,誰也不服誰了,那就不會一致;所以見和同解是應該排在第一個,在僧團裡面,在一個團體裡面,在一個家庭也是一樣。
自性清淨心里沒有想法,也沒有看法。因為沒有想法、沒有看法,你就可以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放下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想法與看法就會完全一致。沒有說別人要控制我們,我們也沒有控制他人的心念。只要別人提出來的意見我們都很注意,很恭敬來聽;我們自己的意見提出來的話,只是給大家來參考,沒有說一定要大家來遵從自己的。佛法里沒有說其他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佛陀的是正確,佛沒有說過這個。佛通常說法都是叫我們放下,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妄想就是佛。佛法成就了阿羅漢、菩薩、佛,沒有別的,都是自己,當你放下了執著分別妄想,你就是阿羅漢,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
第一步就是見和同解,初學佛的人都很難做到。因為初學佛的,他認為「名 相」,認為我現在學佛了,要糾正自己的態度,我要把所學的佛法統統拿出來,只有我這個是正確的,只有我這個是有用的;你们统统的都是邪見,你們統統的都是有惡果;不遵從佛法的都是惡,他有這個見解。他沒有實實在在地去了解這個「見和同解」。他執著他所學的,他執著他所看到的,他執著他所想的。那怎麼辦呢?就是先要把我們自己的成見,想法、看法、執著都放下,這是最好的辦法。
很簡單,我們有時候很執著用的一種方法,來處理生活上的一些家庭事務。或者在社團里、公司里用一種方法來管理人事。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到,都以自己的見解最棒,最好的,尤其是負責人,或者是團體的領導,員工的就不能提出,最好的也不能提出。這樣就會慢慢形成這些員工有反叛的態度。大的,就搞示威、罷工;小的,就在工作上不負責任,這些都會有影響。在家庭里,就會搞得不和。作為一個領導人、或者一個負責人,甚至員工,如果都能夠知道「見和同解」的意義,深深了解之後,為了這個社團,為了這個僧團,為了這個家庭,坐下,和諧為重,我們就會把自己的主觀意見,看法和想法作為參考,我提出來,沒有要大家一定來聽我,我是提出來是給大家參考,看看大家有什麼意見,如何去處理;別人提出來了,我們就很尊重的聽,大家來共識一下,把最好的都用上來了。不一定全是我,也不一定全是你,我們同時把最好的加在一起去用,那就是放下自己了。甚至說,他是最好的,我的先放下來,我就聽你的,這事沒關係。所以聖人的教誨,像經典的教誨,《十善業經》、出家人的《沙彌律儀》都是聖人的教誨。
我們修行一定要依教奉行,而且我們剛學佛的人都是在幼稚園,在起步當中,我們德行必須要建立起來。所以先從這個「見和同解」開始建立,也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就可以發覺了,回歸了自性。因為佛跟我們講,煩惱最嚴重的就是粗心大意。有這個粗心大意就沒有覺悟了,如果我們用一個觀照的功夫的話,我們能夠覺悟,從細心上覺悟,細心去觀察貪、瞋、癡、慢、疑,我們心裡面有哪一種?我們的身體起了哪一種貪?那我們最後就真正的覺悟了,這個煩惱也隨之消滅了。「煩惱性空,了不可得」嘛。
如果這種煩惱是從心上起的,我們就細心觀察自己的心,找到這個貪在哪裡?找到這個瞋恚心在哪裡?找到自己的愚癡在哪裡?你不知道貪在哪裡,在真心裡面找不到,妄心裡面其實也找不到,因為「貪」是一種抽象的名詞,一種觀念,一種妄想。你沒有這種貪欲,沒有妄想,把妄想放下,你就沒事了。只是因為我們都有萬緣,外面有名,有利,有財,有色,有食,有睡,這就是五欲,不肯放下這些萬緣,也不知道外面這些「緣」不是真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萬緣都是假的,縱然得了,你真的得了嗎?一切都是身外之物,連身體我们都得不到,因為這個身體只是剎那而已,念念不住。我們身體怎麼樣停住沒有變化呢?每一秒鐘都在變化,不可能你每一年都四十八歲,每一年都二十五,不可能哪,你不能停住,所以我們這種苦,叫做行苦。人的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天比一天老,是剎那剎那,每秒鐘都老化,誰也沒有辦法停住這個行苦。這個「念念不住」就要想:哪裡有「我」呢?「我」只是一個妄念。財、色、名、食、睡都是我們要貪的,貪不來就生瞋恚心,這個就是煩惱。
你能明了、看破,你就能夠把內外都放下。你這個念頭都常常要變,從貪心來講,你有一百元就想有二百元,不會想:我不要一百,我只要五十。沒有人這樣,他就是想多一點,這個就是貪。這個菜好吃,我本來吃一碗,今天加了菜,好吃,我就多吃一筷,其實多吃一筷也是貪啊。我貪不了呢,就會起瞋恚心。瞋恚心起來,就很容易起無明了,而無明就向愚癡去做一些惡的事情,那就造業了。所以貪瞋癡都是連續有關係的。
所以外面五欲六塵能夠放下,不是說我們不貪吃,我們就不吃;我們不貪睡,我們就不睡,不是這樣。我們在事上還是要吃,還是要睡,只不過我們心中不要執著,不要去分別它多與少,我們足夠了就好了,所以這個心要真正去放下,只要我們潔淨,外面的境界也潔淨了,心凈則土凈嘛,我们在世界上跟一切众生「合光同塵」,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的心潔淨了,外面的境緣就潔淨。你的心沒潔淨,那外面的境界就不會潔淨。
所以修行是在於自己修心,修心就是看破放下。我們仔細想想,貪瞋癡造成我們的傷害是很大的,無量劫來,生生死死,不要說六道輪迴出欲界。六道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不了欲界,那我們就很苦了。貪瞋癡嚴重,輪迴裡面決定是三惡道的時間長。因為貪,那就墮落惡鬼道;瞋恚,就墮落地獄道;愚癡是墮落畜生道。你得到人身,但心裡面想的是三惡道的事情。貪瞋癡慢疑嚴重的人,在心裡面都是三惡道裡面的東西,所以你必須要墮落到三惡道。我們來到人間,很幸運得到這個人身,時間很短,其實是來這個世間轉一圈而已,二十年,五十年,八十年,一百年還是很短。我們的貪瞋癡一定要放下,我們貪的對象普通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把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看破,不要執著它們,我們就會能夠把貪瞋癡放下了。
佛陀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從太子的地位,全部都放棄他的榮華富貴,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徹底的放下。現身說法,讓我們都看到這個示現,深深的體會到慈悲到了極處。祖師大德也是這樣給我們示現,讓我們學習放下。
現在的人來到這個世間來,所希求的都是財與名,其實他對這個財拼命的追求,不懂得怎麼用,所以到最後,財沒有了,變成一場空,一場空歡喜。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要往生,他要死了,哪一種財他能夠帶去?他不懂用財,就造了一身罪業。
我們佛法裡面講真正的財是「功德法財」,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之中,要與性德相應,你所造的就是功德。不是假的,是真的功德。財不能集聚,集聚了不是財。我們的生活需要用,夠用了就行,你夠用了就不會失去;如果你貪多了,你就會失去。有得有失那就不是財,無得無失才是財。無得無失從哪裡顯露呢?從我們的自性,需要它的時候,它有,不缺乏;如果多了,那是一種累贅;少了,我們不夠,我們苦了。所以不需要多,也不可以缺乏。那只能夠我們累積功德,這樣這個功德才是「法財」,才是永遠的保存。所以我們要學習,只要有能力,有機緣我們就要捨。越捨越多,越多越捨,決不能夠積財,外面的財都是空的,都是帶不去的。只有自性裡面的「法財」是自己的,才能永遠的保持。這個就是把明心見性顯露了。我們放下多少就發出來多少,放不下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放下,那我們就去外面找,有的找得到,有的找不到。外面找是什麼?是我們過去生中所修的三種布施,我們過去生中修多少的布施,我們就可以找到多少;我們過去生中沒有做過布施,我們就找來找去找不到。那你就去偷,就去搶;你去偷,你去搶,也不一定能得到。縱然你偷到了,其實那個也是你命裡有的;你偷不到,你搶不到,那是因為你命里沒有;你偷到了,在你的包包里,但是你在造業啊,在造偷盜業啊。
自性裡面的我們跟諸佛菩薩是平等的,有無盡的財寶,我們不需要在外面找,只從自性裡面找。我們要保持我們的歡喜,只要足夠就行了,天天讀經,天天聽經、念佛,法喜充滿。你有感,佛菩薩有應,這個是有求必應了。只有求外面是靠不住的,你在外面求都有很大的變化,要回過頭來反求自己,向自己求。很多古人、現代人都是從這個地方覺悟。我們不要再攀緣了,要向內心自性里去求,你這樣的話,到了晚年,你才能真正的圓滿,在臨終才能夠把功夫用得上。因為只要在分別、執著上放下,你就有殊勝的果報。人家會羨慕你,因為你是多自在。
我們淨宗法門很殊勝的一個地方就是能夠得到「三不退」。那我們修行人為什麼進進退退呢?他的進進退退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放不下。因為有放不下的習氣,不肯放下,也不想放下。有時候放下了,但是過不了一分鐘,五分鐘,又執著了,又分別了,又再提起。這是嚴重的毛病,嚴重的習氣。我們要明白原因就在這。這個現象搞清楚之後,我們盡量去學習,去修行,所以要內觀。修行人就是要在人事環境,物資環境,自然環境裡面去磨練。練什麼?練放下,練看破。昨天去參加法會,很多人,很熱鬧,當然道場的境緣跟這邊不同,但是你內觀要放下,你為什麼要去?你要很清楚很明白,會不會被這些境緣搞得你心煩呢?搞得你起這個貪心,去攀緣呢?不會。因為我們的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的心裡面還是保持正念,保持清淨心。所以你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起心動念,那麼你就從這個境界裡面去磨練自己,看看自己的功夫夠不夠。是非人我很多,談話也很多,那你沒有去參加別人的談話,也沒有做出事情來,也沒有起心動念這個不如法,會影響我們,下次不來了。你不需要這樣,你只要不生起分別執著的心,還是照樣的心平氣和,那你就是真修行。別人講的,我們臉色不變,他講是他的事,這就是功夫。你天天念佛,就是要把這個功夫使出來。不然的話你天天念佛,你看到人家,聽到人家,心裡不舒服,你就變成「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聽到不如意的,臉上就通紅了,你就是沒定啊,那你就不能成就。你還會發脾氣,就更加不行,這是沒功夫。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中,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那就是性德流露的「法財」了,你就擁有這個「法財」,你能夠把這個「法財」用在人事物身上,那這個就是功德。因為你就有可能去幫助一切在人事物貧乏的事情,你就有智慧,你就有德行。所以一切境界都是磨練你自己,去提升不執著,不分別的功夫。
佛常常教導我們放下放下,再放下。我們這個主題就是注重在「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容易嗎?你只要肯就容易,你只要願意就容易。肯與愿都是建立在你怎麼樣想,你怎麼樣學,你怎麼樣了解,要找到這個原因,要在「因」上去看破,你就能夠做到了。把事實真相都了解,現在我們面前的都是假有,我們執著這些假有,所以一直錯下去。擺在眼前的,現在的電視很普遍,我們看到電視就想到「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我們看到相,但是它不是真正在我們面前,它的熒光幕其實沒有一點是真人,只是我們看到一個色相而已。當我們把電路一關,熒光幕上的色相就沒有了,其實熒光幕本來的面目就現前,并沒有染污,打開頻道我們一幕幕看,那是一個相似相續的相,真正你聽到聲音,那都是不可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看電視,你都會開悟,因為電視裡面的妄念隨著轉,看電視裡面的主角很悲慘,我們心裡面替他難過,他笑了,我們也笑;他哭了我們也跟著哭,我們就被這些境界所轉。如果我們能夠學到去轉境界,這個就是功夫。
大乘教裡面教我們修行,就在我們的心裡面,我們的心能夠成萬法。心就是佛,心就是能生、能現、能變。所謂的萬法是所生、所現、所變的,這個心一變,萬法就跟著變,它不是一個物質,也不是一個精神,我們虛空界遍法界一切都心所變現出來的。那麼這個心是什麼樣子的?是圓圓的還是三角形的?或者是硬硬的,是四方形的?或者還是什麼樣的?我們心中有一個心,那是個肉團心,是父母給我們這個身帶出來的,而不是我們真正要找的那個心。慧能大師講得好,心是清淨的,本自清淨啊,心是不生不滅的,心不是因緣生法,它本來就是這樣,它本來就具足萬法。真心就在一個地方,但是不需要去求。怎麼樣會找到真心呢?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這個真心就顯前。因為我們這個真心都是本身具有的,把一切惡的念頭、惡的行為不做了,放下了,我們就可以把真心現前。
有人問:我們把「善」現前的話,也就是說我們只做善事,這個就是真心嗎?千言萬語,就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若你執著這個善事,執著這個善念,你還是有執著,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妄想,這還不是真心。所以做善事,不要執著,幫助了人家,人家有沒有回報,或者回報了都是不感激的事情,還要怨你的,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然的話,你的這個真心還是沒有能夠顯露出來。因為自性本是清淨心嘛,你清淨就有真心,你不清淨,你這個真心就很難顯發出來了。我們執著這些就會受罪受苦,所以清醒的人能夠看到這種都是在做惡夢。最重要的,我們要覺悟,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這樣才能把我們對諸法實相錯誤的觀念進行修正。修正了我們錯誤的行為,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修行。一步一步地邁向自性清淨的方向去。
今天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