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善因善果, 覺有情篇

莊子的情|明透無常無期,便無爭無求

莊子娶了田氏,兩個人很恩愛同住在山上。有一天莊子下山,見到一個墳墓,旁邊站了一個穿白衣的婦人,拿著扇子在搧墳墓。
        莊子問:「妳在這邊幹什麼呢?」
       婦人說:「這個墳墓是我的夫婿,我們生平感情很好,臨命終時,他拉著我的手告訴我說:『娘子啊!我們兩個感情很好,我不敢奢望我死了以後你不改嫁,最起碼等到我墳墓乾了以後再改嫁。』我當時就答應他,但這幾天下了一場雨,墳墓都沒辦法乾,我在想,現在閑著也是閑著,我就拿這扇子趕快把墳墓給搧乾,好能夠趕快改嫁。」

莊子一想,眾生的心實在是無常,說:「好!我來幫妳的忙。」
       他就幫她拿扇子,莊子是有一點道力,兩三下就把墳墓的土給搧乾了。
       這時候,婦人說:「你真是我的恩人呀!」並準備把頭上金色的釵送給他。
       莊子說:「不用!你把扇子送給我就好,作個紀念。」
       那天莊子回家後,坐在客廳有點悶悶不樂,沒事就把扇子拿來搧,莊子的夫人田氏看見,問他:「你最近為什麼心情不太好呢?」
        莊子把發生的事情如是如是跟她講了,田氏聽了很生氣說:「這個女人真的是很糟糕的!」
        莊子說:「如果我死了以後,妳怎麼樣呢?」
        她說:「我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
       莊子說:「希望妳能記住妳這句話。」
       後來莊子就得了一場病,病得很嚴重,看樣子是沒辦法了,就把田氏叫來,他說:「我現在快要死亡了,我希望妳記住為我守節的諾言,妳要為我守住貞節。」
        田氏說:「我一定能守住我的貞節,我不改嫁!」
       莊子死後,田氏把棺木放在正廳的前面,為他守喪一百日。這一百日當中,有一天,來了一個公子、帶了一個僕人,這公子是仰慕莊子的道德學問想跟他學習的;他來遲了,莊子已經去世了。
       公子說:「這樣吧!我老遠來到也算是有緣,至少我可以為莊子守個喪,表示我對他的紀念。」
      田氏安排他到一個房間住,這公子長得很莊嚴,倆人相對後,日久生情,田氏有意思想嫁給這位公子,但難以啟齒,衹好將她心事表達給僕人,希望僕人告訴公子。
     公子說:「不可以!莊子剛死了沒幾天,棺木還放在正廳。」
       田氏說:「沒關係嘛!棺木可以搬到旁邊的柴房就好了,就沒事了。」
       後來公子也同意,同意以後兩個人就結婚。結婚的那天洞房花燭夜的時候,公子得了羊癲瘋,口吐白沫就倒在地上。
       田氏就把僕人叫來問:「你家公子怎麼樣呢?」原來他有羊癲癇症說。這個病怎麼治呢?「他要吃人腦,活生生的人腦,過去我公子都是在秋天的時候發作,那時候有死刑犯被處決,他就向刑部要人腦來吃,把病治好。」
       當時不是秋天,去哪裡找人腦呢?田氏一想,如果說剛死的人腦可以嗎?也可以!勉強可以。田氏就拿了斧頭往柴房走過去,兩三下就把莊子的棺木給劈開了;劈開以後,莊子坐了起來。
       當時,莊子說了一偈頌,他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幾時休,既知死後無情義,早把生前恩愛勾。」
       經過這番考驗,莊子徹底覺悟了,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頭」。事實上人生的相聚,不是我欠你、就是你欠我的,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打滾,現在你對我好一點、下輩子我對你好一點;這種無常,然後業力結束以後,大家又成了陌生人,他又跟別人結婚去了。「冤家相聚幾時休,既知死後無情義」,既然知道人死後,所有事情都有可能改變;沒多久人家就把你忘掉了,任何人都會把你忘掉;他有他攀緣的法界,而你內心還是罣礙,臨命終你還是罣礙。「早把生前恩愛勾」死了以後萬般帶不去,趁早覺悟把生前的恩愛一筆勾銷。

人命危脆,朝夕有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

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世人都能修習佛法,懂得一點無常觀,面對情感上的問題,就不會痛不欲生,面對瞬息萬變的一切,心裏也都有準備,就能很好的接受突變的一切事情。 人的生命很脆弱,朝夕之間都有大變故,無常無時無刻如影隨形,尤其死亡隨時發生。生命無常,修行從當下開始,沒有明天可以期待。 明白了人生裏裏外外的事無一不是無常,無常就會變成動力,你也會省覺餘下的人生不能白白浪費了,必須好好用來修行,把握因緣,縱然死亡來臨也絲毫無懼。 


      一般對名聞利養會比較淡薄的人,但對感情就很難放得下了。無始以來,世間情如父母子女的感情、夫妻的感情,甚至是朋友的感情,使生命在六道裡面不停地迴轉,生生世世與多少眾生結下了因果的業緣,糊里糊塗,不知不覺產生了感情,其實那是情執!因緣所生的果報是靠不住的,它隨時會被業力所破壞,怎麼辦?認識世間的一切皆有無常變壞的時刻,它是無常敗壞之苦,不應再窮追不捨了。修行人早就應該把心安住在佛號中,那是最明智,清淨身心又有利益,快樂永恆的妙法。

佛在生活方式當中,示現給我們看,我們要仔細觀察清楚。如果能夠安於一個簡單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無爭無求才能成就自己圓滿的福報。有求、有爭,煩惱便生,哪裡是福呢?佛在生活上示現,做榜樣給我們看,那是佛對我們的愛護,佛的教誨,我們要聽清楚,聽明白,要觀察入微,向佛學習。只有讓,不能爭,爭,問題愈來愈大;退讓,問題就解決了。人生過得很有意義的,肯定是與人無爭、於世無求。有絲毫爭、求就會很苦惱,所爭所求的是苦,是自找苦吃而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