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經後才知道眾生都有業障報障,它們在哪裡?《地藏經》中教我們學習觀眾生法界,它所觀的境是觀察眾生的煩惱,煩惱障,業障和報障,然後我們才容易去生起慚愧心來修行。
《地藏經》是破惡的法門。因為人知因識果了,所以不敢再作惡了,這個法門就讓我們提起警覺性,提起慚愧心。然後我們就可以向這方面去修改,這真正是”入行”了,否則還不過是”門外漢”罷了!
破惡生善是學佛修行的基本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達到為人的標準。怎樣破惡?
我們要經常照顧到自己的心態,心態能左右自己的生活,生活在有愛恨交集中,往往會身不由己去做了損己害人的惡業。若心存感恩,則處處皆歡喜,因感恩而生體諒與包容的心,它轉移了我們的角度與觀點,所以人隨之成長,順理成章,便除去了一切障礙。
質直柔軟是連貫性的; 堅忍毅力是連貫性的; 謙遜慚愧是連貫性的; 菩提精進是連貫性的; 良知感恩是連貫性的; 福慧功成是連貫性的,等等都能助益人的心態。由此一定不會再放任身、口、意,恣意妄爲。自然也不鼓勵惡念、惡行,不刻意毀謗、破壞所有好人、好事。這就是有理性的破惡了。
每一天我們都要重新提醒自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佛法是航海的羅盤,僧是可靠熟練的舵手,欲想平安到達彼岸都要依靠三寶。生善是一個法門,它教我們提升對三寶的誠敬心和信心。正如我們每天早上讀經。《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什麼?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世界的莊嚴,十方諸佛讚歎的功德,這些都是來提升我們與本尊的相應。讀了經,心念清淨,心生起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嚮往。這樣讀經念佛便增加了我們的信念,我們越來越契入彌陀願海,我們的願越來越深切。
念佛堂有一幅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來接引眾生的圖。那是讓大家在念佛經行的時候,便看到西方三聖與諸大菩薩、諸上善人接引我們這些眾生,而生起信心。當我們在世緣的最後一個時刻,就如圖畫一樣,西方三聖領著諸大菩薩,諸大善知識來接引我們。這是給眾生與本尊相應的生善方法。
禮拜佛的宗趣是想幫助我們滅惡,懂得懺悔先要知道自己的業障,我過去做錯了什麼?殺盜淫妄種種罪業,因為無知,我們造了過去這些業,我們要滅除它們,先作這樣的觀想。「罪從心起將心懺」,罪從心所生的,所以我們要把心去懺,這樣去觀想也是幫助了自己承認自己確實做錯了,承認了方可改變錯誤的言行。
禮拜有滅惡的功能,那是為了消業障,為了懺悔來拜的,更為了莊嚴自己而拜的。同時也令我們生起善心,觀想整個法界都是自己的一念心的造作,都是一念心所現,都是一念心所成就的,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
禮拜每一尊佛的時候,拜下去,我們要觀想,我們要皈依,每拜一拜,我們都修皈依,所以皈依很重要!若不明白什麼叫做皈依,輕視了這個皈依,忘記了皈依,即使念佛,修哪一個法門都會有障礙。有同學向我感嘆説,法喜已再不如往日了!爲什麽?他們曾經知道破惡生善,但無法觀察無明的叛亂,中斷了生善的良知。人能觀察三寶的功德,生起回歸自性的心,即是有皈依的心。人的習慣不再注重己經或長久擁有的人事物,因貪新忘舊或陋習故態萌發。若人是有重視皈依的心,則可令人重拾初心。換句話說,因為他們忘記了三寶啊!對三寶缺乏了真誠恭敬的信仰,法喜是要依靠三寶來成就,滅惡也好,消業也好,修功德也好,都要依靠對三皈依的信受。
菩薩戒得戒體要一心清淨觀想,觀想妙善戒法,所有的善法都聚在一起,然後如雲如蓋在我們的頭頂上,從而進入我們的心中,這就是得戒體時候的觀想。觀想: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即是以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來普照遍十法界的眾生,心中不應衹有自己,觀想利益遍法界的眾生而生善。
拜佛的時候,觀想佛菩薩在我們面前,我們以虔誠的心拜下去,來觀想佛菩薩的光明,普照我們的一切眾生,來加持一切眾生。起來時,我們就想:我們是業障的凡夫,我們一直以來都造了許多貪瞋癡的業,今天應該要懺悔了。拜下去就是修皈依,起來的時候我們修懺悔。我們一舉一動這樣拜下去,站起來,都是用這一念心來體現佛法的功能,能拜的我,跟所拜的佛,事實上是無二,不再是佛歸佛,我歸我。所以慢慢這樣的修,這樣的觀想以後,就能掌握禮佛的殊勝功德。
讀經亦如此,讀經前要禮拜,讀後也要禮拜。禮拜的時候也觀想,所以慢慢就懂得自己為什麼要讀經?讀經之前要觀想:經的內容,這本經是由誰來講的?由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我們就一心一意去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讀完了,經裡面的內容幫助了我們什麼,教我們懺悔,每一本經都有是教我們去懺悔。
《寶王三昧懺》:若真精進,必具直心,必起深心,及大悲心;三心未發,非精進故。
藥師如來設了十三種妙藥給我們,照方用藥,四海五湖皆順暢,無往不利,事事皆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