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善因善果, 覺有情篇

不正見(三)~ 集諦、滅諦

集: 

煩惱業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爲集。即集起生死苦故。古德雲:衆生無諦觀其實相之明,以非爲是,以妄爲真。恣貪愛,興嗔恚,長愚癡,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業,招感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此理其實,故名諦集。 

有情類有苦果、習氣之原因,皆因集諦之所有惑業引起。集諦有四種行相,因相、集相、生相、緣相。 

1,因相:種子還生本果之親因。 

簡例一如明燈、焰跟炷。這是放出光明的燈,它相續而變化的放出光明。火焰去燒燈炷、或者燈心,火焰因爲燈炷才能夠燒,燈炷因爲火焰也不斷的相續。火焰跟燈炷,互相是對方的因素。明燈就是比喻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跟現行法,就像火焰跟燈炷。我帶動了你,你也帶動了我。 

例二蘆草結成一束,互相的依持,它就不倒下去。離開了阿賴耶識,就沒有第六意識了;離開了第六意識,阿賴耶識就不能相續了:這兩個是互相依持的。 

例三一個有情衆生,遇到佛法以後,皈依受戒,他的生命就有明顯的變化。因爲戒體在他內心當中,就能夠防非止惡,開始對治染污的現行。他的現行起了變化,他熏習阿賴耶識就有所變化了。他的心態開始在調整,他的生命的根源也產生變化,其實受戒是他的命運關鍵點。 

現行的境界,或是種子的作用,都稱爲能生因,都是生起果報比較親近的因。 

2,集相:集積惑業習氣,在有情類中能爲相似種類的平等現起因,使其現行。如人與人相似,牛與牛相似。引其自果故。 

3,生相:由業之力量,決定於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之生因。 

4,緣相:由業力助緣有各趣有情差別,當來受生亦爲現生所作業緣,舍已得自體而取未得自體。 

集聖諦講的就是煩惱*以及煩惱所造的諸業*行。 

一、煩惱: 六根本煩惱以及大、中、小隨煩惱,在此只講六根本煩惱。六根本煩惱又稱爲十惑,即: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⑴ 貪: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五欲的貪是煩惱。 

⑵ 嗔:生氣的意思,這個生氣有很多種類:人家罵你不能忍受而起嗔心;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要拋棄又丟不了,所以起嗔意憤怒。 

⑶ 癡:不明事理,是非不分,對世間因果道理不知不覺,稱爲癡。 

⑷ 慢:慢就是傲慢、我慢,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怠慢態度。 

⑸ 疑:對於佛法因果道理懷疑。 信根缺失故。 

⑹ 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裏面有一個我,乃至身心以外便有我。 

⑺ 邊見:執著斷、常二見。認爲“我”是永恆的,就是“常”;認爲人死後一了百了就是“斷”。 

⑻ 邪見: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包括對因果起不正確的知見,認爲沒有過去將來。 

⑼ 見取見:執著我們的見解是對的,別人的見解都是錯的。 

⑽ 戒禁取見:執著不正確的戒律。比如有人認爲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脫,這是戒禁取見,菩薩道行者因慈悲心而吃素,並非爲了解脫而吃素。 

六個根本煩惱是妨礙我們解脫生死之本,其中嚴重的三大煩惱是貪、嗔、癡,稱爲三毒;三毒中最嚴重的是貪愛。 

二、業:我們過去及現在世所造的種種業行,即是有意造作之行爲稱爲業,也屬於集。業所造成之效應,常稱為果報,即業報。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惡、無記三種,形成善、惡、無記三種業報。

滅:

滅盡義,滅盡惑業苦三種雜染法。指涅槃寂滅果。 

滅諦有四種行相,滅相、靜相、妙相、離相。 

1,滅相:生死業因滅盡無餘。 

2,靜相:在生滅法中,體悟無我。 

3,妙相:於諸煩惱苦,究竟離系,淨妙無喻。 

4,離相:出衆過患,永離愛等染業,安住解脫。 

滅聖諦即苦滅聖諦,說明衆生可以從生死相續的苦報中得到解脫。滅指滅除惑、業、苦,斷貪嗔癡等無明煩惱,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滅,即是涅槃。涅槃:本寂之性體,即是本來、本真,或稱“光明如來藏”。 

一、涅槃之意義:涅槃是不生不滅之義。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涅槃並非因緣所生,是無爲,沒有造作的,並不是語言所能闡釋的,不是常,不是無常,不是斷;不是苦,不是樂,無相可得。 

二、佛陀演說涅槃的原因:因爲世間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皆是無明煩惱之產物,而我們因迷惑以爲有的一切事物,它們的實相是非有非無(離有無)之不生不滅。凡夫一直在相對的概念裏打轉,在講涅槃時,佛陀不講有、無,生、滅;他講非有非無,不生不滅。涅槃並非是在生滅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滅之法可以證得;而是在生滅法之中,發現不生不滅之真相,才稱爲證得涅槃。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滅。 

涅槃不屬於因果,不是斷除煩惱後得到的果報。《金剛經》曰:“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佛陀證悟涅槃(成佛)時,無一物可得,阿羅漢證悟涅槃亦復如是。

(待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