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念佛開示, 覺有情篇

不正見㈡

念佛人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可是,真能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嗎?無奈苦惱的事出現,自己沒有辦法去看破,沒有辦法放下,亦隨它苦惱,把念佛旨意忘得一幹二淨。如此念佛是浪費時間。所以真心切願踏實將佛法與生活融合,不管是順境或逆境,都能平步而過,修行衹有往前走,再不會退轉。有這樣的歷練,他確實是根底堅牢的人。知因識果和觀照心所是「正見」不可缺少的因素。

因爲「不正見」能令我們陷入多生多劫輪回苦海中。分不清是與非,不敢面對、不肯承認、或者根本就不知道,這就是「不正見」所致。例如,人人是好人的認知,好與對的標準應以戒法作準則,學了戒才懂得開、遮、持、犯。當受八關齋戒時,止語是規定的,不能用手提電話是規定的,而護戒的人可以用電話和適當的言談,對比受戒者是完全要遵守規定,不能有半點違反,難道說道場有不公平的待遇?護戒者是不好的人了?佛教以戒為師是一切衆生當依據的生活規範,這就是「正見」。

佛法很廣泛深奧,從做人道理開始學習。廣深奧妙的道理並不是搭不上,摸不着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從近至遠來擴展。如果人沒有虛心學習,把俱生以來的我慢去除,我慢不除、我執還重,那是未有真心學習佛法!說服自己從基礎開始,把觀念概念都搞清楚。這樣的結論纔是正確。因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那一定會把問題搞錯的。

大家接著看下面:【於諸諦理*】

什麼是諦理?真實的道理,比如四諦、十二因緣、因果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緣起性空,這些都是諦理。因爲是佛法,善說的真實諦理。行願曾經出版一本書,取名叫《諦》。爲什麼?只有這個真實的道理,才能幫助我們真正去解脫。沒有真實道理來引導我們,我們還是永遠在苦海中淪回。把這真實的道理,透徹明白,勤奮用功,真正下功夫,不要顛倒,要如理思維。

正見能善通達真實法。真實法是真實道理,就是諦理!真正去覺悟,何向何從,確定方向是否合乎正確的指標?佛陀證果之後,跟五比丘講四諦法;這個四聖諦就是「正見」。不懂四聖諦的人是沒有辦法起正知正見。有些人認為選擇念佛法門纔是正知正見,但以聞思修來聽道理,哪一種人是正知正見?我們是正在念佛,而佛的德能,我們學了多少?我們常念佛的恩德嗎?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不是總去比較法門的高底去擡高自己的身份和學習的能力。

學佛是爲了開智慧,古來大德不認識字的很多,就像恩師一樣,衹靠禮佛和坐禪,他學用毛筆抄寫經典,最後他都能把經懺內容為衆生開示,真正辯才是因開智慧而來,老實修行纔是最重要的。學佛人愈少欲愈知足,這是福德資糧;愈精進開智慧,這是智慧資糧。修行要福慧雙修,福報大才有承受力處於順境,衝破逆流,遇到困難障礙的事,不會怨天尤人,刀來將擋,不會因頭暈病痛而退縮;有智慧的人,胸襟一定寬宏,目光遠大,淡定從容。

四聖諦:

四諦是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以它來揭開人生的本質是苦,令人明白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苦,即逼惱的意思,衆生被無常所患累、所逼惱,所以說苦。一切苦歸納成苦相有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與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果則分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兩種果報。世間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謂“苦諦”。

一、苦苦:苦受以及順苦受的法。

“受”有苦、樂、舍三種,在生活中感受到苦,苦苦指苦受。引起苦受的種種法被稱爲順苦受法,生、老、病、死、怨憎會五種苦屬之。 

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佛陀把“苦”分爲十一種:生、老、死、愁、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概括的說“五取蘊即苦”。

二、壞苦:樂受以及順樂受法變壞而引起的苦。

衆生享受快樂時,它卻如朝露般的消失無影無蹤,因貪愛已逝的樂,就感到苦,稱爲壞苦。

使人感到快樂的東西,稱爲順樂受法,因爲變壞所以苦,愛別離苦與求不得苦屬之,如恩愛之情轉變成憤怒憂傷。 苦苦與壞苦是由嗔、貪所引起,凡夫可以世間的智慧覺知之,稱爲世俗諦苦。

三、行苦:一切有爲造作都是遷流變化,包括苦苦、壞苦、舍受。

我們不把不苦不樂受(舍受)當作是一種苦,但依行苦來看,它也是一種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恆地,它無常變化,舍受之後,樂受、苦受業接踵而來,遷流變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稱爲“行苦”。行苦唯有聖人能覺知,稱爲聖義諦苦,五取蘊苦屬之。而佛陀所覺知的苦因為世間一切都是有爲變化,終歸變滅,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稱爲“行苦”。必須以智慧觀察,初學佛者應以聞、思、修中的“聞慧”來了解“行苦”,苦聖諦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

(待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