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攝律儀戒, 答疑解惑, 覺有情篇

齋戒請法節要(二)

(八) 整理圖書館是出坡修行的其中一個項目。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圖書館,其中有我們到達過的澳洲墨爾本之維多利亞圖書館,館內藏書量大,體系完善,該館有超過兩百多萬的圖書,以及一百多萬件的地圖、手稿、報冊、圖冊等文獻,館藏範圍種類繁多,史料價值高。道場的圖書館無論大小都是弘法最佳的工程,它能便利學者搜索資料、啟發有修心養性之功效。設立圖書館作修學的殿堂曾經是我的心願,今日協會已經有念佛堂、法堂、禪修的三味龕、阿蘭若藏佛經和平舍利塔,接下來就是設立行願圖書室,它雖小但很重要,信衆能夠參與建設弘法的事,實在是有福報的人。

建道場的功德多少、是否能夠利益群眾,實乃靠弘護團結互助。建設後還要有人去推崇,適當應用,這樣的建設才是完善。尤其是護法的人出了金錢建立道場,可是自己並沒有來道場修行,這樣的護法很難有圓滿的功德了。它只能給出家人有安住修道的地方而已。其次令我們特別注意是道場建成後,一定要杜絕爭權奪利的事件發生。多年前應眾要求,在交通方便的North Quincy,租了一層樓作共修中心,內設念佛和閱覽圖書室,每天早上月卿老菩薩、金彩老菩薩幫助我,搭車上樓去開門、晚上才關門,就好像上班一樣,亦舉辦了佛三、講經的活動,我們並不計較付租金和勞累,但是來者不珍惜此學習因緣,人多了做事便有斤斤計較的心,這是爭權奪利的源頭,後來我决定把它關了。遵循導師的吩咐,我們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不受教的人來道場衹有造罪,盡早及時去阻止侵害他人的事發生,那是應該懸崖勒馬。道場原則非常注重學習的質量,從來不在意人數,如果他們能找到相應的道場,學得更好,我們會祝福他們。

同學整理圖書的時候,首先按照類型對書籍進行分類,也有些書籍是按照閲讀水平来分類,或依作者名字分類,分類後可以逐步清點,分成:保留、流通、環保。然後決定書籍擺放的位置,經常使用的書應該放在很容易拿取之處。為了美觀,我們可以按照圖書的高度或者顔色来排列。比如:可以把書籍矮的排在一行,高的排在一行。甚至可以配上各種色塊、字母、標籤来分類。這些程序是爲了讓讀者方便搜索和閲讀。 

大家可以坐在圖書館裡閱讀,或者到客廳、五觀堂、六和園,也可以拿到房間里閱讀。在不影響其他人活動下,衹要你們覺得安靜的地方都適宜閱讀。其實圖書管理也是一門修心養性的學問,它能幫助我們妥善地處理平常生活,待人時分上尊下卑,培養了敬物、恭整的態度。

(九) 出坡學煮菜的同學今日才知道,什麼時候才放油、放鹽,不能隨便打開鍋蓋,菜煮的時間不宜太久,菜色變黃了,緑葉素和營養會失掉了;煮綿綿的粥應該怎麼煮?煮潮州粥又不同了,我們必須知道應該怎麼樣煮?幸福的生活要有「適可而止」関鍵 key,知足常樂的元素。內心煩躁了,便失去清淨心,做事魯莽,煮飯也會被煮焦了。祖師大德常言道:要用心!要用心!用什麼心啊?當我們看到這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那正教我們用心的座右銘。學佛有沒有做到真誠了?要問自己,真了嗎?有誠心誠意嗎?不要説到後面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首先問自己有沒有做到「真誠」?缺少真誠,信心就不足,引起了懷疑,學佛就不相應了。我們要把佛法落實在生活當中,一般人衹是説説而已,過兩天就忘記了,用不來了。就以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對應該很熟練的念佛經行的儀軌,重複講了多次,還是照樣錯,因為不把在道場所學的帶回家中,以為那是在道場時才用的,在家念佛經行可以任意隨便。若是佛堂分兩邊排班的話,出班時依東西序分兩邊隊伍,排在左邊、或者東邊、或者西邊,就按照自己的方向走前,不能從東班直接跟著西班的人走。當轉彎時必須是要走正方形的,一個對一個。前面行走,而我不走,或者後面的人沒有跟著前面的人,隊伍便變成歪斜了。

例子二,我們的道場是統一來佈置供枱,所有的水菓和花,都是由常住統一買了而供奉的。雖然買了花菓也要交給師父們去放上供枱,不能隨便放。因為非常介意自己的供品不能放在自己喜歡之處,便顯現不安,不開心了。

學佛聽經聞法的要領在「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得利益不得利益,或者得利益的淺深大小,不在說法的人,而是在學佛人的態度。無一事可例外,就在一個誠敬!世尊說法之前總要叫大家「諦聽」。「諦,真實正確,不貢高,不卑下,虛心領受。」諦實在講就是用真實心、恭敬心、清淨心來讀誦、來聽聞,來處事待人,這才叫諦聽。能夠誠諦,佛說法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學習時必須拋開一切知見,以一心對境,方能契入。這就是諦聽!如果我們心裡面存有成見,自己有意見,那就決定不能悟入經典中。有了成見,更多的主張,便成了意見,心便有住。有住就是迷,有住就是障,障礙我們明心見性。我們要把一切知見統統放下,只可以聽不能想。聽了之後想想這是什麼味道,這就錯了!一想,心又有住了,一想就落到第六意識上去。「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教導我們放下一切!

聽經不懂就不要管它,聽不懂就不能加意去想,去鑽研,結果想了就把意思錯會,變成偏差,因為想是迷,所以不能多想。通常大家做錯事了,都會說:「我本來…但我以為…所以錯了。」人很難察覺第一念而失去堅毅的初心,刹那間就起了第二念,第三念。學識愈高更會容易執著文字、言語、名相,即名詞術語及心緣相。這樣的話,心衹會向外攀緣,那就錯了。所以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相,做到老實諦聽是可貴的!老實人不動念頭,沒有三心二意,一心對境,方能契入經典真實義而開悟。

我們應當把學習的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是講用心。我們要存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都叫做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起用就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看破、放下就是無住,應無所住,一切不分別不執著。自在、隨緣都在穿衣吃飯上顯示無遺,一絲毫都沒有缺失漏掉,齋戒上教導的「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我們能夠在這些地方體驗生活,那就是佛菩薩的生活,終極一定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道場都有道風、學風,護法者必須從這些地方去學習,這樣才是真正的金剛護法,學佛弟子。

(待續)

傳妙法師鑑定

時間:20023/06/18-06/19

弟子王寬晉,唐應新恭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