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般若融通, 覺有情篇

對境無心㈠~現量境

佛法教育我們如何觀照內修。一切箭頭指向自己。外面的境緣只是讓我們反省自己的缺點,轉變成優點。比如因果教育絶對不能濫用,人之一句無心、一念無意,便會落下因果了。佛經以因果報應爲世人提示的例子,有警察的作用,甚至有些是”方便說”,我們應該懂得如何應用,天意法則或因果報應絶對沒有一點開玩笑的成份,其果必然有因,難論好醜乃今世作也。

凡是我們所聽聞的結局可作自警惕,因為我們還未有聖賢的成就,和透知因果的能力,所以千萬不要胡言亂語,不明前因後果最好不要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而武斷種下惡果,故”人云我云”也必須己有相當實力和角色的匹配。心存”善且良”的念是建立在對一切眾生有誠敬的心。心地法門是正式的修行學佛者的首要科目。

例一:因懷疑而起顛倒想,無心的言論,或因名聞及利益上的爭取,致使衝撞了父母師長朋友,其嚴重性會溝成有不孝、誹謗成份的意思,事後更以為自己是無心的過失,毫無懺悔之意,這便是世人經常忽略的「境」遇和「心」念。

六根「對」六塵的時候,即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的時候,無起念之際。「境」包括所有外在的人事景物,內心一切意境,統稱現量境。現量境就是意識分別之心,還未進入的感知世界,或意識分別之心雖進入,但不受其影響的世界。如果你的現量境是淨土,在你心中則沒有煩惱痛苦。以不知道的心感知世界,以清淨法眼看世界,是現量境的另一種表達。一面寶鏡,一切境界皆是這寶鏡前鏡像,能清楚的覺知這一點,並了了清晰,這就是現量境了。世尊拈花是現量境,迦葉得道是現量境,一切法會是現量境,山河大地是現量境……舉步擡足之間,端茶吃飯之間,運斧劈材之間,挑水擔擔之間,旅遊景觀之間,航機運送旅客之間,行李件過秤磅之間,貨品淋漓與質量價格之間,自助餐豐盛的食物,熱騰騰的美味佳餚之間,船舶巴士纜車公交之間,孩子哭鬧之間,老人愁容落魄之間。太多太多的人事物,甚至飛機窗外的雲海霧霾,朝露暮雨的天氣變化,如果你醒悟,皆是現量境。

例二:我們在街上走路,爲什麼會給車子行人或物件撞到呢?因爲我們意識另外想事情,所以眼睛看到車子,有時候忘記了是車子撞過來了。眼識看到有個東西,意識不加分別、不曉得它是什麼東西,那個是眼識的現量。

例三:耳朵聽到聲音,我心裏想別的,我不曉得你在罵我;有時候自己心裏想別的,人家罵你,你只聽到還以爲他在恭維你——那是耳識的現量。

現量的境界沒有界限,沒有內外的分別,沒有覺得這個聲音是外面、這個眼識是屬於外面。這叫做現量。第六意識不起作用的時候,清淨現量,所謂一念不生處。我現在意識都沒有起分別,其實這就是分別。所以,現量的境界上並不是覺得一切東西是外物!我們有內外的界限的差別是“後意分別,妄生外想”。

例四:覺得坐在候機室中的椅子,椅背不舒服,一旦發現另有高椅背的舒適處,立刻設法調換。這正是人的意識於椅子與舒適之間起了分別,便生追求縱情的意念。

當我們現量境界,六根六塵沒有內外的界限,所以佛說的十八界是佛的方便的分析的教育法,沒有界限的。後來意識生起分別,都是妄想生出來分成內外。這一點是最難察覺的現量境。

四大,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地指堅硬的性質,水指潮溼的性質,火指溫暖的性質,風指流動的性質。一切山河大地是相分,都是心體所呈現。而人的身體是由四大組合而成的,我們的生命有身心兩部分:我們身體四大是我們的相分;我們的思想觀念是我們的見分,就是精神部分。所以人是以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兩重合一的。

衆生有意識分別,意識所執的顛倒見,當病患者割除了腫瘤或身體某部分,腫瘤可以離體而獨立,因它衹是一個東西。但你說它是有、說它空,說它是我、或者說它非我,這都是顛倒見。離開我心以外,認為另外有個物質存在,這是錯誤的顛倒見。所以,外境界並不是真實的有,外境界“物”就是你,佛法是來幫助我們破除所執。應知心物同體,故佛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説。

當下一念。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六根與六塵接觸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萬象森羅,影現其中。鏡子裏面雖然可以宛然出現森羅萬象,但是不留任何痕跡。功夫就要在這個地方下手,就要用心,見到任何事不動念,就像鏡子照物,不留痕跡。這樣功夫叫做“照見五蘊皆空”。

例五:今次的旅程中,經過了九次不同航機的飛行,抵達了五個國家,涉足七個城市,每一處地方的景色,風土人情,所見所聞的都曾在每個人跟前呈現了,這些現量境逗留於心中的長短時間因人之意識分別,所執的顛倒見而各有差異。愈能提得起放得下的人其現量境清晰,念頭愈淡,隨喜、隨緣、隨時、隨地、隨份,漸漸其時空也無礙了。

有人問起時,會清楚地述說歷程,但不會把人事物緊扣心弦而起顛倒想。不再執著分別一天能念幾多少聲佛號,能讀多少經典、拜多少佛?總之聲聲佛號處處念,不間斷;佛法於心頭行持無阻,不懷疑;心清淨,妄想少,煩惱少,憂慮牽掛少,不夾雜;對事明白了,處事待人接物愈來愈有智慧,不糊塗。自然功夫得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指日可待。

(待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