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攝律儀戒, 放下集, 覺有情篇

持好戒,歷事練心的時候

持戒,尊重戒條,克服習氣;在每一個的順境裏面,都往往有逆緣,不要計較,要有安忍的心;能夠安忍了,即是覺悟明白了受戒的真正目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這個世間生活當中,很多順境好事,一般人都很難去禁止自己起貪、嗔、癡,往往受不了名聞利養,種種的五欲六塵的誘惑。如果能夠覺悟,我們都會如如不動。究竟貪什麼呢?有什麼好生氣的?我們明白覺悟了,一切都不是這麼重要,最重要還是生死輪迴要了脫這回事。所以面對很好的法門,很高的法門,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讀吧!我老實的念這句佛號,修禪定的心。死心塌地!這纔是大智慧,把一句阿彌陀佛唸到底,就是有智慧的心。所以徹底覺悟的人,發的都是六度波羅蜜的心。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心發起來,發心!是不是不做事啊?當然不是,發心的人,什麼事都可以做,因爲沒有執著了,你會把應該做的事提起來,你做好了,你自然會放下來。若不覺悟的話,把事情提起來而不能放下來。這就是發心時最關鍵的地方。

你能夠覺悟,什麼事都可以做,因爲你懂得放下之故。比如,家師常常很牽掛他的學生不能攝心去講經,怕學生做法會做得太多了,就會放棄講經。如果我們能夠覺悟到,講經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科目,是弘法利生的唯一最殊勝的脩行方法。講經,無論你跟大眾講,還是跟自己學習,都會自利利他,都是真正的脩菩薩六波羅蜜。你明白清楚了之後,雖然去做法會,你會放不下這個法會嗎?不會了。因為你很清楚,我這次做法會,是爲了什麼做?你在做的時候,你的心還是有清淨心。法會完了後,還有沒有想到第二個法會,第三個法會?做完之後,就應該放下一切。然後馬上提起,應該做的事就是講經、念佛。所以什麼事情,你能夠覺悟到,你能夠徹底明白,你都可以放下,也可以提起。放下自我,提起自我,不會影響你的清淨心,所以徹底的覺悟是必須要有的。

凡是人、事、物來了,怎麼樣去應付呢?那個就是我們歷事練心的時候。歷是經歷,樣樣事情我們都要經歷。也就是說,要通過樣樣的世緣,看看自己可不可以放下,可不可以看破,不動心,那就是歷事練心。

那一天,有一位居士,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我受了菩薩戒,但是我是修淨土法門的,法師來講經,我必須要聽,但是法師所講的,跟我所修的不同,或者這位法師,我聽說他是密宗法師,或者禪宗法師,我就不去聽了。」當然這是犯了,可是,你去聽了,你說你自己沒有這個功夫,聽了之後,心裏會動了。既然你說你心裏動,那你就是沒有功夫。你回來之後,就要加緊加油,趕緊的精進。而且,無論哪一位法師所講的應該是如法的,除非他不是講佛法,沒有跟三法印相應。若他講密宗,難道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法嗎?難道禪宗不是嗎?其實這是自己本身出了問題而已。我們可以在佛前懺悔,然後再聽淨土的經典,來補救我們沒有去聽經。但是,你不能夠反對人家去聽經。如果你平常有功夫,你聽經多了,你徹底的覺悟。你到那邊去聽經的時候,法師所講的東西,你能夠領略多少,你就領略多少。你不能領略,你就是坐在哪邊念佛,所以,這樣也是「歷事練心」。

問我們真的放下嗎?問我們真的看破嗎?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歷事練心」。善財童子去參訪五十三參,有五十三次,給我們做榜樣,怎麼樣去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能不能在一切境緣當中,可以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這就是菩薩行,這就是善財。能夠看破放下,這樣的參學,我們就通過了。通過又通過這一關,如果你常常說,我不能去,我就是怕。這個怕便障礙你的道心,永遠都是一年級了。

所以,對那些初學的同學,我們要專心給他引導。但是,同學已經受了菩薩戒,這個戒更重要,還是你自己這個執著心重要?你究竟想不去聽經,是你執著心作怪?還是你真的沒有功夫?你不試試看,又怎樣知道自己有沒有功夫呢?如果你聽經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境界學識到哪裏去,怕聽錯了,怕做錯了。難道聽你現在所聽的法師,你認爲的法師,就沒有錯了嗎?其實那就是執著,你也分辨不出哪一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在華嚴經裏的善財童子,他的善知識在哪裏?到處都是,統統都是善知識,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是,沒有一個不是。我們在裏頭修什麼?修看破放下,老實念佛。我們能夠把看破放下,老實念佛,都覺悟,都聽明白,聽懂了,所謂聽話,聽得清楚明白了,就是聽話。我們就會認真去做,就真幹起來了,換句話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都能夠參透了。因爲我們在生活當中,都做到、用得上。因爲經上教我們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看破、放下,老實念佛,這樣一切經典~華嚴經,般若經,金剛經~都會參透的了,這就是佛法,真實的佛法。佛法讓我們看破放下,能夠用到生活當中,這才能夠說我們在學佛,瞭解佛法。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