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境緣變幻無定,歲月無聲,流逝迅速。甘受孤獨寂寞的人,方能選擇出家。出家極終目的是為了生脫死,速離三界,獲大智慧,早成佛道。若然喜愛熱鬧,談論世情,眷戀世緣,道業便難成,出家則變得毫無意義。
幼時久住寺廟,與出家法師同窗多年,當時常住出家者眾多,個個年輕有為,自幼出家,但至今各散東西,還俗的還俗,去世的去世,還在堅守留下來卻是家師認為其中最差的一個。“人心”不能以文化、學識表面上去評判的,因為表面上的精進,並不代表心地上有所修為。
古時大德,出家時即被審問:“為何要出家?是否知道此路是歸向何處的?”而現世人則答:“欲嘗試清淨生活。”乃有羨慕出家者之威儀,相貌之莊嚴等而出家。曾聽某師說道,她在幼時,看見兩比丘尼,衣著高雅飄然,行動瀟灑,她立時向媽媽說:“我長大要穿此類衣裳。”她的媽媽說:“能穿此衣,必為出家者!”果然她已成比丘尼。雖說一念種下出家之因,也可能是宿世她已有出家的因緣了。
你們對出家人如此羨慕、恭敬,和嚮往出家人的生活,證明你們都有出離心。出家的路是很難走的,要靠有出離心來堅固,深切地去體會出家生活的味道。發心出家要安份,堅守出家人本份,寧做苦惱慚愧僧,也不願做一個貢高我慢、危害佛教的聰明人,不會憑着聰明去為非作歹。要經得起磨鍊、忍受耐煩、禁得起委屈,受得了挫折,才能成器。天底下沒有守株待兔、不勞而獲。出家要學菩薩,菩薩是席不暇暖、馬不停蹄的救拔眾生。成為一位堂堂正正的出家者,必須身體力行,勤勞作務不息。愛惜福報,生活力求簡單,物質力求淡薄。護教衛道,學佛之行,與佛並肩,全心奉獻。當仁不讓,直下承當,毫不遺憾為教服務,終不退初心,才配為真佛弟子。
出家人不能夠三心二意,朝三暮四。釋迦牟尼佛只有講經說法,沒有其他特別的活動。而我們現在有太多的活動,皆因我們的福報不夠,太夾雜了,不能夠真正的辦學修道。同學向我報告道:工作忙,沒有時間打坐,沒有時間讀經,感到很無奈。現今世人無清修之福報,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放棄,退心懈怠。我們更要精進把佛法和生活配合。當工作時,我們能以‘四無量心’,‘四攝法’和不同階層的眾生相處,難道這不是行經嗎?難道這不是打坐嗎?讀經的真正意義是將佛理了解透澈,與佛心相應,自然能付諸行動。讀經不是讀給菩薩聽的,是以讀經來提醒我們,用心記牢,表現給人家看的。
佛從來沒有記掛是否有人來供養,隨喜隨緣,因果業緣皆屬自作自受。既然選擇出家,應把一切名聞利養通通放下。尤其你選擇修學殊勝的淨土法門,更要放下一切。我深信諸佛菩薩一直伴著我們,照顧我們。我們一起維持了十七年,處於清淨自在的心,世間這些人是看不清楚的。只有我們堅持,勇猛精進,任何地方修行都無所謂。無處不是在給我們念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