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改往修來, 答疑解惑, 覺有情篇

聞思修:諸惡莫作,生善將心懺

同學問:聽經聞法後還是下不了决心去突破自己,老是有理由爲自己辯護,諸如不能發心受戒,念佛時心散漫,不會把握共修的因緣,經常提不起勁,遇難事就退縮,明知應該向前邁進,但是心生恐懼和用千般理由去遊說自己:沒所謂了!下一次吧!慢慢來!這是否與自己過去的宿業有関,宿業障礙了定慧的修持?怎樣才能消除這些業障?

大家且聽夢參老和尚的開示:「過去的宿業沒有懺盡,過去的業還沒有消受完,你想修定、想修慧,一樣都修不成。沒有辦法,它給你障住了。先把罪業消完了,過去的宿業懺盡了,而且別再造新的,把舊的消盡,不再造新的,那才有個希望。如果舊業不除,新的還在造,在這基礎上你怎能開悟呢?怎麼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呢? 

諸位都是信佛好久的了,你煩惱不煩惱?有沒有煩惱?有沒有道友是什麼煩惱都沒有了?那你已經真的成佛了,沒煩惱不就是佛了嗎?有煩惱就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有罣礙、有恐怖怎麼成佛啊?這個別人不知道,你自己清楚得很,每個人都清楚。 你參禪也好、念佛也好,念佛要真念、要求生極樂世界,參禪要入實禪、要付出。如果覺要睡得好、吃要吃得好、玩要玩得好,那樣就能上極樂世界去了?有這麼便宜的事?這樣就可以了生死?不可能。 ….. 我從十三歲到現在八十九歲,好日子沒過過幾天。我老了,沒有你們的健康——我是開過刀的、動過大手術的,那個醫生還說我活不到五年,但現在七年都過去了。這就是業,沒有業、沒有緣,沒有緣怎麼合聚在一起啊? 大家先得在這個基礎上認識,怎麼消我的業障?多結善緣,佛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諸惡莫作」了,那麼修行才能漸漸得定、得慧,參禪才能開悟,念佛就能生極樂世界。如果業還沒有盡,你自在不了。先消業,多磕頭。」

傳妙相信大家曾讀過《地藏經》,我們讀了此經後是否很清楚我們的業障在哪裡?我們的報障在哪裡?《地藏經》教我們學習觀眾生法界,它所觀的境是觀察眾生的煩惱,煩惱障,業障和報障,然後我們起慚愧心來修行。《地藏經》裡面講了很多的因果,也講了地獄,很多人讀了《地藏經》之後,有點害怕了,可以說那就是破惡的法門。因為人害怕了,所以不再作惡了,這個法門就讓我們提起警覺性,提起慚愧心。然後我們就可以向這方面去修改,這才是真正的學習修行。破惡生善是學佛修行的基本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達到為人的標準。

怎樣破惡?我們要經常照顧到自己的心態,因為心態能左右自己的生活,生活在有愛恨交集中,往往會身不由己去做了損己害人的惡業。若心存感恩,則處處皆歡喜,因感恩而生體諒與包容的心,它轉移了我們的角度與觀點,所以人隨之成長,順理成章,便除去了一切障礙。我們應該知道質直柔軟是連貫性的; 堅忍毅力是連貫性的; 謙遜慚愧是連貫性的; 菩提精進是連貫性的; 良知感恩是連貫性的; 福慧功成是連貫性的,等等都能助益人的心態。由此一定不會再放任身、口、意,恣意妄爲。自然也不鼓勵惡念、惡行,不刻意毀謗、破壞所有好人、好事。這就是有理性的破惡了。

佛弟子又怎樣才算生善呢?他能觀察三寶的功德,生起回歸自性的心,即是有皈依的心。通常人的習慣不再注重己經或長久擁有的人事物,而重視皈依可以令人重拾初心。每一天我們都要重新提醒自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佛法是航海的羅盤,僧是可靠熟練的舵手,欲想平安到達彼岸都要依靠三寶。生善是一個法門,它教我們提升對三寶的誠敬心和信心。正如我們每天早上讀《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什麼?都講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世界的莊嚴,十方諸佛讚歎的功德,這些都是來提升我們與本尊的相應。我們讀了經,我們心念清淨,心生起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嚮往。這樣讀經念佛便增加了我們的信念,我們越來越契入彌陀願海,我們的願越來越深切。協會的念佛堂有一幅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來接引眾生的圖。我以前在 Brockton 的時候,就以這幅圖為佛殿的背景,為什麼我選這幅圖呢?就是讓大家在大殿念佛經行的時候,便看到西方三聖與諸大菩薩、諸上善人接引我們這些眾生,而生起信心。當我們在世緣的最後一個時刻,就如圖畫一樣,西方三聖領著諸大菩薩,諸大善知識來接引我們。這是給眾生與本尊相應的生善方法。

禮拜佛的宗趣是想幫助我們滅惡,懂得懺悔先要知道自己的業障,我過去做錯了什麼?殺盜淫妄種種罪業,因為無知,我們造了過去這些業,我們要滅除它們,先作這樣的觀想。如果還認為自己沒有做錯,我哪有錯啊?我哪有殺人啊?我哪有偷盜啊?總是說我沒有做錯事,那就沒有辦法懺悔了。

「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罪從哪裡來的?從我們的心所生的,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心去懺,這樣去觀想也是幫助自己。若不承認自己做錯了,不承認造罪了,那有什麽可懺呢?懺來懺去都沒有辦法消業障!所以先要自己作觀想,然後再禮拜下去,拜有滅惡的功能,為什麼?當禮拜八十八佛,那是為了消業障,為了懺悔來拜的。我們為何要讀《無量壽經》?我們必須找出原因,這樣讀經,拜懺,拜佛,和聽經,我們才能夠受益。

禮拜八十八佛是為了懺悔,為了滅罪,那是為了增長善業,這樣能生善業感。當我們以很虔敬的心禮拜這一尊佛的時候,便會生起了一個善念,比如拜的時候是普光佛,就觀想【南無普光佛】,當拜下去,就馬上生起皈依普光佛的心。頂禮阿彌陀佛,就要皈依阿彌陀佛 ; 頂禮地藏菩薩,就皈依地藏菩薩。甚至當頂禮法師,就要生起我要皈依三寶的心。如果拜八十八佛,拜阿彌陀佛,地藏菩薩,是為了滅惡的話,同時也生起這個善心,觀想整個法界都是自己的一念心的造作,都是一念心所現,都是一念心所成就的,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說拜每一尊佛的時候,拜下去,我們要觀想,我們要皈依,每拜一拜,我們都修皈依,所以皈依很重要!若不明白什麼叫做皈依,輕視了這個皈依,忘記了皈依,即使念佛,修哪一個法門都會有障礙。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忘記三寶啊!我們要依靠三寶來成就自己的一切,滅惡也好,消業也好,修功德也好,都要依靠三皈依。所以當我們頂禮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一心清淨,想著佛菩薩在我們面前,我們以一個虔誠恭敬的心拜下去。就觀想: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然後拜下去。功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以觀音菩薩的慈悲,大慈大悲來普照遍十法界的眾生,心中不應衹有自己,我們觀想遍法界的眾生。同學上學戒班,讀到如何獲得戒體,菩薩戒得戒體,或者是五戒得戒體的時候,我們要觀想,每一次都教我們怎麼樣去觀想,這就是觀想。觀想妙善戒法,所有的善法都聚在一起,然後如雲如蓋在我們的頭頂上,從而進入我們的心中,這就是得戒體時候的觀想。

現在我們就要培養自己有一種觀想,遍十方法界的光明,來普照一切眾生,當然這眾生包括你自己,所以拜下去的時候先皈依,這是拜下去作的觀想。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要觀想,觀想什麼?觀想我們自己是一個業障的凡夫,我們的業障很深,身口意每天都在犯,都在造業,我們就起一個懺悔的心。【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瞋癡】。拜佛的時候,觀想佛菩薩在我們面前,我們以虔誠的心拜下去,來觀想佛菩薩的光明,普照我們的一切眾生,來加持一切眾生。起來時,我們就想:我們是業障的凡夫,我們一直以來都造了許多貪瞋癡的業,今天應該要懺悔了。拜下去就是修皈依,起來的時候我們修懺悔。我們一舉一動這樣拜下去,站起來,都是用這一念心來體現佛法的功能,能拜的我,跟所拜的佛,事實上是無二,不再是佛歸佛,我歸我。所以慢慢這樣的修,這樣的觀想以後,就能掌握我們為什麼要拜佛。

讀經亦如此,讀經前要禮拜,讀後也要禮拜。禮拜的時候也觀想,所以慢慢就懂得自己為什麼要讀經?讀經之前要觀想:經的內容,這本經是由誰來講的?由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我們就一心一意去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讀完了,經裡面的內容幫助了我們什麼,教我們懺悔,每一本經都有教懺悔。讀《藥師經》也是教我們要懺悔。

《寶王三昧懺》:真精進者,必肯佈施,必肯持戒,必能忍辱;若不爾者,非精進故。真精進者,禪定自現,智慧自開;無定無慧,未精進故。若真精進,必能除貪,必能滅瞋,必能破癡;三毒未息,不精進故。若真精進,必具直心,必起深心,及大悲心;三心未發,非精進故。

何謂精進?於一切時一切處,不失正念。念念之間,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疲厭。如防風燈,如救頭燃。果能如是,功無不純,業無不淨,妄無不消,真無不顯。

顯然從以上的經文,我們知道精進是繼懺悔後,最消業的一種方法。修六度者必能精進,缺乏精進則三學不成,斷貪瞋痴就要勤加精進,不疲不厭,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修不退轉。精進地依教奉行,哪有業不淨化的道理?所以學人明白了佛眾生心是一,破惡生善是一,懺悔精進是一,消業修福積德亦是一。修行要和時間比賽,不進則退,明白了就要開始起行,持戒修定生慧,一氣呵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