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改往修來, 放下集, 答疑解惑, 覺有情篇

放下了,除去浮燥心,清淨心現前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下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是十一月二十日,二零二二年。極為思念我們的導師、及長老護法黎盛林老居士往生十週年,我們舉行一個追思和昇座的法會。法會裏面有「傳供」儀式,傳供就是向我們的導師致以最高的禮敬,憶念導師的悲願、導師的功德,而且祈願導師跟我們的黎護法,不捨眾生,乘願再來,更要以他們爲學習典範。

傳供儀式簡單而隆重,一早便準備了不同的菜餚、供果。我們先誦經,《佛説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繼而上午供。來參加法會的居士們,大家把每一道菜傳遞到供臺上面。這個傳遞是佛教供養儀式的一種,它傳承了古代師祖的遺志舉行的一種禮儀。大家虔誠地做好種種不同的供菜、湯、素菜,傳遞、奉到佛臺上面,表達我們對佛、對祖師、對長老、對護法的敬重思念和感恩之心。

今天我們以虔誠的心很莊重嚴謹地舉行傳供儀式。傳供完畢就上供,上供結束後我們再去用餐。這個感恩午餐也是非常特別,大家自己做了一至兩道菜,互相結緣來表示感恩的心。大家分配好自己帶過來的菜餚。我列了一張菜單,每道菜都寫明是誰煮的,然後由負責的主廚來準備給大家嘗試。由同學在家裡煮好了帶來的菜餚,還可以自己去分配,有些同學缺乏共識的,就不知所措,不懂去調理了。皆因同學在解釋流程的時候沒有聽清楚,所以「聽話」是很重要的。聽話前提必須多聽經聞法、老實行動修實踐。心太煩躁、不耐煩了,就會把人家講的話聽不清楚,更會完成不了任務。

今天我們重提上一堂課的聞思修主題:我們要認識自己,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首先必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換句話說,我們知道自己的優點長處嗎?因為我們認識自己、才會知道自己的優點和能力,然後纔能夠發揮它們!自己能夠去利用佛陀所教的教法,或者是聞法聽經之後,我們學到的,用它來補救克服自己種種的缺點。每一個人都有缺點,這些缺點可能造作了很多的過失,過失中可能是惡業。我們若要避免和停止再造惡業,就必須去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優點,以這些優點、能力去蓋過、超越我們的缺點,來補救我們的缺點,充分發揮我們的優點長處!

人皆有造業的機緣,但是應該選擇造善業而不造惡業。這是上一堂課的主題,同學們回家後有沒有繼續思維這個主題呢?或再繼續討論呢?聞思修座談的一個共通進步點是要把每一次聞思修的主題,當成是作業,認真地去研討,座談纔有效益成果。認真做作業纔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對主題的瞭解,而每一個人對主題內容都發揮了聞、思、修帶來的效益。

我們如何使自己的身心不浮燥?那就是把事情不要復雜化,尤其是「聽話」這方面,若是曲解人家的原意,你就會自尋煩惱,或者損福報。爲什麼呢?你如果曲解人家的原意,或者聽不清楚,經常會變成好心做壞事,越幫越忙。而且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時候,若沒有好的溝通,就很容易把世間法與佛法混淆,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也不能衹是注重世間法而忽略佛法的。你必須要用一個很單純的思想去了解,不要繁複多想,人家説一,你就做一,人家説二,你就做二,照人家的原意去做,不要用自己的那種思想把人家要做的事情去復雜化。你聽話的時候,你就不會用自己的話去代替別人的原意。人家説碟,你就想怎麼會用碟呢?用碗吧?你的腦海就想出了別的東西了。你的想法跟人家的想法不同,就會産生了意見不合。當意見不合,就有辨別或者駁嘴、衝擊,大家便生意見了,以後還要花很大的力氣跟資源,去處理這些是是非非、或者無中生有的事情,浪費很多的時間,這些都會令人損了福報,因為大家衝突了、疏忽問題、心起煩躁的原因。

我們要學習安定,第一個是安定身心,以一個正念、以自己的友善、祥和的磁場來跟別人相處,不要總是有自己的意見。尤其到團體、到道場修行,第一個要消除了我們貪瞋癡的習性,要把握、珍惜自己的因緣,要專心、一心一意去做事,心念不要復雜了,對某某事我們盡心去做,靜下來,聽懂了、明白了纔去做。人事物當前,首先攝心守意,不要急不待去展現自己的意見,這樣容易產生誤解,對事情是沒有幫助的,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聽懂了對方的意欲,便可用最適當的方式去配合。運用專心的理念,專心也是成功的一個因素。因為專心,你不會預設立場、不會有很多的成見、也不會放縱自己的習性,這個習性是一種慣性的思考,它完全控制了你。人家要你做這個,你就想別的東西來影響他人,這樣就變成互相有衝突、有不同的意見了。 

接下來就是不要胡思亂想、不要過份操心。剛才我在餐桌吃飯的時候宣告共修會在二零二三年一月份暫時停止了。第一個原因,過去在Brockton的時候,大家同學是每一個星期都來,有聽經聞法、有念佛、有學習禮儀、也有聞思修,那我們辦法會就很順暢,因為每一個星期大家都見面,可是現在我們一個月見一次,而且大家對聞思修的話題,回家後從來沒有Follow up(跟進),沒有根據主題內容去學習,而且很少同學打電話過來交作業,或者有深入思考或分享,也沒有去提出疑問,且過得過,像似沒有實實在在的學習,便沒有得到了什麼效益。大家到來參加法會,流程上沒有以前那麽暢順,所以我會比較吃力講解和操心,大家並不專心,很懶散,我可能要策劃另一個學習方針。第二個原因,我們每一年冬季封山的時候到了,今年天氣很好,所以沒有在十一月份封山,本年度最後的一個法會是在十二月十日和十一日,迎接阿彌陀佛聖誕,我們舉辦念佛跟八關齋戒的修持。這是今年最後的一次共修法會,希望大家都能夠過來參加,然後,我們要等到春節解封,或者在過年的時候,若天氣好的話,大家可以預約受八關齋戒,或者個別練習聞思修。除外,若要來探訪師父的,就不必了。道場在冬季封山,從一月至三月底才解封。

我們要真正的修學,就是在起心動念之間,因為所有的起心動念都入八識田中,造成一個流轉生死的業因,它會耽誤我們念佛往生的信願。我們起心動念太復雜了、或者惡念太多了,貪瞋痴慢疑,種種的愛見,在八識田里造成業力、業識,這會影響我們臨終最後的一念。聞、思、修的主題座談從第一堂課,提及對六根、六識、六塵的認知;然后第二堂課,認識自己,發揮我們的能力和優點長處。當六根六識接觸六塵的時候,才能克服一切境緣。這是我們應該要經常注意到的地方,換句話說,我們要常常觀照到這一點,你才有能力去克服自己的缺點、才有能力去轉化、改變我們的命運!有的同學說:「我們是不是聽天由命就好了?」不是!佛教不能聽天由命,我們要自己轉化,按照智慧的體現下來轉化,理智地去處理一切。我們曾經讀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怎樣轉化他的命運呢?他剛開始以為自己的命數已定,多少歲、有多少的享受、子嗣等,都已經定下來了,后來遇到雲谷禪師的指導之後,了凡先生再沒有這種聽天由命的想法了,他把自己后半生的命運改過來了。所以自己過去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我們現在知道怎樣轉變命運的方法,明白事理,知道錯在哪裡、知道過失之後,我們就要下定決心改變!用佛法的真理、自己的優點能力、使用轉化的工具和力量,這個力量是正念的念力,來轉化我們的命運。故此聞、思、修的效應是這麽重要!有聞思修,你才能把正念提起來;有聞思修的觀照,你才能運用到佛法。沒有聞思修的力量和習慣,觀照就沒有充分的力量了。

我們都在造業,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有的人問:「我們不需要談無記業,它是不算造惡吧?」其實無記業也應該注意的,比如說吃飯、睡覺是無記業,可是我們會在吃飯、睡覺的時候,把無記業變成惡業呢?可能啊!當我們吃飯、睡覺的時候,起了貪、瞋、痴的意念。在適當的時候,說對的話、做對的事,我們會隨時隨地吃東西嗎?大庭廣眾喧嘩無禮嗎?我們不應該一股腦的隨自己的習性,想怎麼樣做就怎麼樣做。這都是靠聞思修才能觀照和覺悟到的事情。最關鍵之際,我們必須維持自己每一刻都有觀照,運用聽經聞法的攝取作聞、思、修。你能夠徹悟了多少,能夠知道多少就多少,不要太焦急,慢慢來,等待你的身心安頓,安定了自己,慈悲與智慧就會跟著現前,那時候我們的清淨心就會顯現了。這個清淨心不是靠講出來的:「我需要清淨心!我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是自然從我們的自性發揮出來的,前題是凡事要作聞思修。換句話說,它是建立在你安穩身心、安住身心之下作聞、思、修,這個清淨心就慢慢產生出來了。清淨心不是像煮一個菜,我隨便加一種材料、加一些調味品,就煮出來了,清淨心就出來了,不是這樣子!而是我要研究這個菜要用什麼材料,每一道菜都有不同的材料和調味的方法,先放後下,粗細冷熱都有講究,煮出來的菜餚也有不同的吃法,一道佳餚當然要花心思,所謂用心是也。例如我們辦法會必須先開會,給大家講流程一樣,之後法會才能順暢圓滿。如果參加的人沒有共識,不在乎法會的緣起宗旨,得到的效益就不大了。我們修清淨心不是一時一刻就獲得的,都要有準備的功夫,時間性的薰習很重要,清淨心才能夠慢慢產生,我們要養育我們的清淨心。

我們要用佛法的觀念面對一切的問題,而不是相信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那是不可靠的,若你還是停留在“我覺得…” 這個 Level,就證明你在”解門”上還未深入,你還是須要努力,下苦功,去用心。不要去求我要得到什麼,怎麼樣做才有功德,這種觀念依舊是世俗的觀念,經常口説但是心非!口是心非的修行是不會有任何的成就!所以我們要學懺悔,就是把我們這種口是心非修行的態度改過來。我們按步就班,脚踏實地,老老實實去做便行了。

佛陀説一切都是無常,那我們心里却有恒常的念想:「我想保持富貴榮華,保持現狀!」不想提升、不想衝破,以爲這些現在擁有的都應該永遠服務我們。當無常真正的發生了,我們就像一個瞎子一樣,什麼都看不清楚,心中還假想着:不要看了、躲避問題吧!就好像修清淨心的問題,清淨心不是說想有便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是不去逃避問題而建立清淨心,即是我們要面對一切問題。當我們面對這些不清淨的人事物,我們可以在身心上轉化了他們。當我們對著這些人、事、境遇,心裡很亂、很煩惱的時候,而這個清淨心不能馬上現出來,怎麼辦?這時候不是講求清淨心,而是講求我們有處理的功夫否?首先去練習看破、放下的功夫純熟了,清淨心自然在功夫上顯現出來的。

作為真正的佛弟子要樹立佛教的觀念,而不是求功德,如果心裡總是與無明煩惱糾纏,那就變成無明煩惱的奴隸了,所以說:「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煩惱就像風一樣,它是無端無根的起來,突然間就翻大風了!我們現在憂愁什麼?愁我們沒有清淨心嗎?我們想看雪,又怕下雪。想看雪,是因為雪花很美!但是又怕下雪了之後,阻礙我們外出。下雪的根源何來?就是天氣的變化,水蒸氣升到空中,因為氣候有一定的准度,它就形成一些液體凝固了,就變成雨或雪了。我們患得患失導致了無明煩惱。我們做事不一定要 perfect (完美),不應當要佔大部份的利益,我們要多爲他人想,也爲自己活。我們走路要用心去走,因為一切都是靠自己完成的。面前衹不過是一道風景而已,風景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們通通以體諒、寬容的心去接受它。接受不了,我們就用慈悲心,用不爭霸的心,慈悲就不爭霸了、不介意了,這樣就有智慧了。

如果大家還有疑問,可以單獨問我,打電話或者寫微信都可以。今天的聞思修座談就到這裡,我也非常的感恩大家的參與,下一個法會應該在十二月十日,到時再見。阿彌陀佛!

上傳下妙法師鑒定

地點:美國行願多元文化教育協會

時間:2022年11月20日

文:弟子唐應新恭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