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嚴經》是古印度高僧馬鳴菩薩所撰寫的論,後秦鳩摩羅什漢譯,全論共十五卷。論中內容記載了有關佛陀本生的故事,歷史傳記、寓言故事。其中有一典故:
從前有兩兄弟同時出家修行,兄長精進修行,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位,神通具足,而弟弟出家後,由於日夜精研教理,終成爲著名的法師,到處講經說法,不遺餘力。
有一天證了阿羅漢果的哥哥對他說:“法師!你應該如法趕快修持,不可只顧忙着空談佛法啊!”
法師弟弟回答說:“尊者!我明天就開始修行。”
阿羅漢哥哥再次向他說:“法師!佛陀教導修行要像救火燒頭髮那麼急切嗎?”。
接著他又向法師弟弟說了很多教誡的話,而法師弟弟總是說:“是!是!是!尊者說的確是真理。”
唯明天又過明天,他始終沒有如法修持,不久,這位法師忽然身患重病,恐命將終了,此時才後悔說:“我信奉佛陀的教法,那真是大光明的法燈,而我卻是一位最無明的人,連自己都不能覺照了,因此緣故,以後恐將永遠沈沒於生死苦海中。”
他心懷大恐懼,懇求阿羅漢哥哥說:“尊者!由於我的愚疑,不聽從您的教誨,如今病重將要命絕,願兄垂憫拔濟,令我遠離大苦。” 法師說完後即命終。
阿羅漢兄以天眼觀之,知道他還生在人間,即常去探望。後來有一次,其乳母抱這小孩來到阿羅漢的住處,由於失手撲地,把小孩的頭撞在石頭上,這小孩大發嗔恚心後,即捨生命而墮於地獄中,是時,阿羅漢又以天眼觀察,看見他生於地獄中,受大苦報,即嘆氣說:“唉!真是悲哀,你的處境,連佛力都難以搭救,何況是我呢?”
由以上典故,可以看出,即使窮研佛理,而不如法修持,不僅不能得見道跡,解脫生死,更會因理論堅強,我慢心生起,而有墮諸惡趣的危機呢!緊記昔日在香港西方寺,上永下惺長老教誨道:“難得出家,就要體會無常,人生日子短暫,不要東奔西跑去選擇道埸,浪費修心的時日,心淨時道埸自然淨。” 所以修行人要常警策言行一致,解行並重,我們更要安住身心,否則徒勞無功白過此生矣!
現今網絡世界使男女老幼生活被誘惑困擾的居多,且不自知,尤其是手機上的種種短視頻平臺,這些小程式的傳播,容許任何人自由發佈言論思想。內容包含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醫藥學八卦新聞,美食佳餚、旅遊風景、長吁短嘆等等各種門道。人們抱著手機生活的日子,是那麼顯得津津有味的,其實大多數人己經沒有能力辨証和計較傳播內容中的事物,究竟它是邪正、真假?發佈者衹求賺取點擊的數據,更沒有需要負任何責任,因為人們衹在乎它是新鮮的、有吸引力的事物。
人類變成霧裏看花,水中望月,因為其短暫的內容,不用費神思考,不用關注他是什麼樣的人物和作品,人們偏愛什麼樣的作品,算法就會不斷的給人們推出什麼樣的作品,最大的誘惑是在於它能牢牢抓住用戶的胃口,滿足用戶的快感,讓用戶達到高潮,換句話說,人類缺乏耐性,而它能滿足人們自娛心理的需求。其實人們精神上的空虛,物質上的享受過裕,生活上的貧乏,使它能得到廣大羣眾的醉心接受和歡迎。大家都捧著它來過日子了!
人們的想法漸漸被控制,所謂本末倒置,失去了人生目的和真正的意義,片刻的快感使人類對實踐目標、選擇道路的方向弱化了,社會人生的價值觀漸趨向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強者為王的理論了。喜歡蜜餞砒霜的風氣愈加嚴重,這樣的行屍走肉跟喪屍沒有差別。
蒼蠅在紙窗前一直飛鑽,再怎麼飛鑽,也無法飛過那層薄薄的紙。戒定慧不是用來講的,人生要表裏一致,解行並重才會真正解脫自在。聞思是後衛前導,施行實踐纔是成功的轉捩點。每次共修會上的主題,引發了大家對聞思修的興趣,進取其效益,提升覺知能力,發揮內力強健腦筋,不能讓它早退化,我們放鬆身體的操練,禪淨配合。學佛爲了實修實證,不再是戲論,按照所明白的道理去落實,加強道心是驅魔的體現,道心強自然能剋制魔障。
我們對於行、住、坐、臥,一舉一動,內心要了了分明。觀察身心的感受是從六根而來,如聲音是從耳根感受到,境遇事物是眼根感受到,我們立刻觀察到那只是六根感受的刺激,是身受苦,心是不苦,決不樂受。如果因為聲音、人事物生起貪瞋癡,心便在受苦了。所以有觀照覺知的清醒人才知道如何選擇途徑,看清楚就能擺脫慣性的念頭、想法、習氣,和自以為是的邏輯系統所產生的煩惱,那才容易改變生命軌跡,改善生活狀況。
至於念佛求往生淨土的修行者要有無常觀,對苦要有深切的體會,不要總以為: “我還有日子,我是一個善人,又會念佛,總不至於墮落,總會生天吧!” 行動悠悠泛泛,業力大過願力,內心不能深刻地反省,臨終很難避免產生大苦惱了,不要把它當成平常事,錯過了此生的機緣,真正是「百千萬刦難遭遇」,記住:修行如上百尺竿,往下容易往上難!因此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對有妄想、分別、執著強烈者有自然的改善作用,減輕心理的疾病,對於自我接納,瞭解認識自己了,相信善用自己的能力,承認自己的弱點、體諒他人等較健康的心態都會有增進的效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