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念佛開示, 改往修來, 放下集

放下了,穩健紥根,培植菩提念力

許多人提到修行就會不約而同表示要等到「晚年」或是「出家了」才開始修,而不是把握好當下或現前的因緣時機。其實,當我們知道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佛法難聞,便要在身心健全的時候養成「受戒」「持咒」「念佛」「看佛經」「聽開示」「禪修」「觀照」「反省」的習慣,那怕每天只有5分鐘,日積月累,業障消減,願力加持自然會相續地增強,再用不著為了「臨急抱佛脚」而吃力。

修行要時時提高警覺,防非止惡,開口動舌、舉步動足、起心動念,身口意都要保持得乾乾淨淨。諸佛淨戒教我們身口意要嚴管守住,不該染的不要再增加,舊的要不斷清除,不要一邊清除,又一邊污染。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一般。我們學習佛陀累生世來,發大弘誓願,修行以去除無明煩惱、雜念,乾淨無穢濁,智慧不斷增長。修行不只是為自己,還要為眾生;為眾生才是真正為己,所以我們要發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但這念心要堅持,並且相信他們總有回頭的一日。

許多人學習修行一開始時,顯得很精進,但後來得過且過、因循度日、溥洐了事,那是因為沒有真正的發心,沒有融入深信切願的氛圍,缺乏誠敬,善根薄弱,沒有穩固紥根的基礎,成為門外漢居多,修了多少年依然是苦海夢中人。聖賢的話常鼓勵我們決不懶散,「善護念、勤觀照、勇往精進!」此生能得遇佛法,可真不要錯過斷生死輪迴的機會。皈命三寶,受持淨戒是正覺的標準,修定開慧的先鋒,法門雖多但總不離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决策,所以無論修何種法,一定以此為原則,發願往生淨土的更加要重視這觀點。

例如種植菓子,經過灌溉、施肥……未來會長出果實。種子是果實的因,這叫親因緣。而灌溉、施肥、陽光、雨露、空氣……這些都只是果樹成長的輔助,稱爲增上緣。懂得開車的人並不代表他不會出意外,若他能守交通規矩,路上專心開車,意外率便會減少。故此,戒是定慧的增上緣,不可缺少的、根本的助緣,幫助生起定慧的助緣。修學定慧的同時,如法持戒,阿賴耶識中有了定慧善根的種子,就容易開花結果,便產生了定慧的功德;相反,如果我們只修學定慧,而不持戒,那定慧的功德絶對生不起來。例如平日靜坐時,或剛發心修行的人,用功去誦經、唸佛,腿一盤,修止觀,就很容易昏沉、打妄想了,那是因爲沒有以戒律來調伏內心的習慣。所以佛教以五戒、八關齋戒、具足戒等,乃至一切的佛門威儀,來調伏內心煩惱。戒體的力量能夠使我們安住在戒法上,專注安定在緣境上,不再散亂,不再胡思亂想,這樣纔算是持戒清淨,身心才能清淨,以清淨的身心修行便得到相應,智慧也才容易生起。

對具足信願的修淨土念佛人,雖然他對洪名和淨土充滿喜悅及信心,更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但這種好樂不一定能引發往生極樂世界的強烈懇切的願心。若是重病來臨、或是臨終時,身心處在分烈的痛苦當中,這時念佛就無法像平常那麼安詳愉悅了。因爲當色身敗壞時,定念便隨著散失了,平時依靠的那種法喜的感覺也沒有了,哪裏能夠再堅定念佛的名號而往生?縱然知道六字洪名是輔助信願的生起、智慧的開啓,但若平時沒有透過良好的戒行去持名,栽培信願的善根,這信願心遇到逆緣就難以落實,而且會退轉呢!

修行必須有強大的持戒的念力,才能夠受戒之後不犯戒。念佛人必須有濃厚的欣求極樂的切願,才能夠順利親見彌陀。開發程式員必須有處理功能邏輯、條件判斷、細心驗證審覈的豐富的經驗,包括數據庫,前端開發css,JavaScript,後端語言代碼,服務器等知識,經軟件開發、網站建設、前端後端、交互設計等領域的技術能力輔助,纔能有精湛完善的新產品。家庭主婦必須有維護家庭的愛心,欣然的犧牲與付出是爲了保障婚姻幸福,教育兒女成人的情操和責任。無論哪個行業的人,甚至是國家元首,對任何大小事情都必須熱愛投入,有勤奮的條件,道德的規範,纔會展開效益的政策,保證利國利民,自利利他。

穩健紥根,按步就班,衡量適當時機(開遮持犯),行爲標準(二持二犯),時刻憶念戒體(懺悔發願),栽培了定慧的善根,發揮了定慧功能,保持了誠懇的態度,恭敬的心,這樣去修阿鞞跋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