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攝律儀戒, 覺有情篇

三皈五戒法遵行正定(二)

佛法的修學是以三皈五戒為修行最初的基礎,佛法的利益是從接受戒律開始的,戒律是對治眾生的貪瞋痴三毒。怎麼樣對治它呢?最好的藥就是戒律!遠離一切的惡行,最好的辦法就是持戒了。有了戒律的保護,所修的一切福報就不會再漏失,所修的一切功德就會展轉增上。因為福報是有漏的,這些福報我們修來了,如果不能夠保持的話,福報將會漏失,業障來了,我們就不能去救濟自己。堪稱為真佛弟子的身份區別在於受戒、學戒和持戒中!佛陀教導我們說「以戒為師」,這己經足以証實戒律是修行的樞紐。

    當我們受持三皈五戒了,我們就是一個五戒居士,不但自我修學得到了利益,護持自性的覺正淨更加能如法如律了。修淨土法門的人,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最好能夠提前作好準備,持戒能使惡業漸輕,善根深厚,信願行增强,這樣念佛就容易申請到極樂國土的護照,到時才能夠登上蓮台,直往極樂世界的蓮池。有人說:「受戒?不受也罷了,只要我是一個好人,我沒做虧心事!」,如此的他對持戒更不需要在意了。有這種觀念的人,他能擔保自己永遠不會有歪念和行為絶對正確嗎?他還留戀這個充滿慾望的世界,因為他還沒有吃夠、沒享受夠、沒有快樂夠,一切都未足夠,捨不得離開這慾望的世界。他正在被五蘊牽引著,他是一個醉生夢死活著的人,他是不願意準備往生極樂世界,也不願意申請這個極樂護照。其實他不明白人究竟活著幹嗎?廣東人常言道 :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既然活著不明白,又怎麼會明白死后的事呢?所以有一種斷見的人這樣說,人死如燈滅!就是這樣的情形,因為他不相信,不願意接受和相信。持戒幫助念佛功夫作最妥當和最全面的準備,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我們都應該依戒定來熏修,智慧要成果,智慧要圓滿,必須依賴着戒定來熏修。

    我們最怕是被世間的污垢染污,所以戒法是必須依靠,深信戒律可以把貪瞋痴三毒消除。我們可以依靠戒法去修供養布施,精進修行。三寶之一的僧寶是代表如來傳授佛法,出家人的莊嚴法身代表了定慧的光明,我們接受了僧寶傳戒,即時擁有三寶尊貴的一切殊勝功德。所有一切都是從三皈戒法開始。因為皈依佛了,我們不迷;皈依法了,我們不會走邪路,皈依僧了,我們不會染污,所以受了三皈戒法,在體用上,確實是非常殊勝。

    持戒能是阻止我們犯錯,讓人格提升。無論在學佛、做人的當中,需要改正自己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習氣,包括思想、行爲、言語等等。正確了解戒律,就懂得怎麽樣去幫助自己學佛,這個是最重要的一步。持戒有規範自己的身心行爲,有氣質,別人會敬重你。戒就像一條船,把我們載到目的地。它對我們都有利益,沒有害處。持戒是我們的切身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守持戒律,就不會放逸,再不會有貪、嗔、癡煩惱業障。持戒就能夠生定,生定就有智慧。人就像變化的天氣,一陣風雨,一陣陽光,比喻人不守戒時,天就烏暗起來,很容易就失去我們燦爛的人生。持戒能譲我們在人生當中自在享福。

    持戒的人要從修心地下手,就是幫助我們的心靈上用功。很多人的煩惱都是出自業障。通常有三障:第一個是煩惱障。煩惱,擾亂自己的心神叫做煩惱。一般由貪欲引起的、嗔恚、愚癡引起的,對一切事物生起了過份貪欲,或者生嗔恨心,種種的疑惑障閉我們的正知正見,這就是煩惱障。貪、嗔、癡就是煩惱,遇到外面的境界,順境,我們起貪念;逆境,我們就起嗔恚心;遇到正法時,愚癡不接受了。很多人就覺得自己聼經聞法,讀來讀去,聽來聽去就是不懂,不曉得真正的道理,這就是因爲煩惱障太重。有的聽經后,還把意思錯解,這個也屬於障道愚癡。

    第二個就是業障。業障是怎樣來的呢?它是一種行爲的造作,我們做事都有業,不是說我們做惡事才有業,其實,做善事也是一種業,稱為造善業。業有三種:就是善、惡與無記。我們以起心動念在身、口、意所造的一切衆惡的業,障閉了我們的正道,被稱爲業障。造十惡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等的事,就形成惡的業障。

    第三個就是報障。報就是果報。由於我們的煩惱惡業而引起,障礙我們的正道,而墮落三途,地獄、惡鬼、畜牲,這就是業報。宇宙生命從哪裏來?就是從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起了這個心,業報就依著我們起的是什麽心而有,那這個業報就是我們的主宰。這個動念就是正報,業報的起心,必需動念,隨心一動,那個念頭就馬上起來。所以,這種心和業在宇宙中起現行,業報就現出來了。所謂’唯心所现,唯識所變’。起心動念就是因,依報正報現前就是果了。所以因果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從我們有宇宙和人生同時開始的,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一生,那因果就形成了。所以,很多人都怕受果報。可是,最聰明的還是先要把我們的起心動念管好,那這個果報就不怕了。因爲我們明知道這個果報帶來是無限的痛苦,那我們就不要起這個念,心和動念再不會向壞的方面去造業。這就是所謂的三障。

    三障也分爲有輕重的、有內外的。人在平常多聽經聞法,定慧有效應,他會馬上覺悟可以改正。有的人觀照不得力,就不能消除這些輕重的障礙,障就變得越來越深了。有重的貪欲的心、我慢、嫉妒心,以致心煩氣燥,肯定是不容易學佛的人。印祖云: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這是真的!一切法都是從誠懇恭敬心去學習過來,無論是在世出世法的成就,都必須是從禮敬的心出發的。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