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問: 依法不了謂無明,生命之輪廻根本的禍首就是無明。奈何我們都生活在無明中,目標和實相都被無明覆蓋了,整天忙著滿足自己心中的欲望,滿腦子都是爭取我與我所,在「我」,與「物」之間,無法自拔,對生命與宇宙真相,因果和道業衹是偏面的認識,有時還發覺自以為是的認知是錯誤的,例如念佛時自以為是「我在念佛」,但這「我」真的在念佛嗎?難道這是無明的「我」嗎?怎樣洞悉無明和征服它?
師曰: 首先要了解無明的貌相,我們的六種感官所引發的每一段因緣,使我們有渴望、歡喜、厭惡、愛欲等等的心緒,而我們對此心緒半知不解,不能全部的洞然明白,形成癡暗的心理狀態稱為無明。無明是沒有智慧,不能如實明瞭通達一切法理跟實相的心理狀態。當眼睛看不清楚或有白內障,看不清楚對方是誰?目標是什麼?縱然看到了,但產生錯誤訊息。這種認知被無明覆蓋了,心也同樣地被無明覆蓋了,無法去了知究竟和實相,或者是了知了,還是錯誤的。妄知把我們都弄得顛倒了而造業,造業之後,又出現一些惡趣的現象,這就是果報了。人追求幸福反而得到痛苦,是因為人不知道用正確的方法。若人對幸福產生了我執,這是「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所創作的…」,為了謀取幸福生起我執、自私控制的念頭, 貪瞋痴的作為隨之而有,因此可能是自己一手把幸福送走了,痛苦由生,那是自我無明。就像一個不肯去做工掙錢的人,認為賭錢掙錢來得快,嗜好賭博,最後把家庭幸福當賭本都斷送了,人生就此也劃下了句號。他當時如果不是有僥倖的心,而是埋頭苦幹去勤奮的工作,或者再多學一點技藝,在職場上就會有更多提升的機會,他因為無明的障礙,才會有害人累己的收埸。所以無明的範圍很廣,它是一個不善的煩惱。通常錯誤的認知與顛倒的行為,就產生了種種的煩惱。因為不知道,就生了片面錯誤的認識,偏面認識就引起了妄想和執著,由此妄想與執著就起了煩惱,在煩惱的基礎上,身口意又造出種種善惡的行為。三毒裡面的貪、瞋、癡、慢、疑、不正見,正是嚴重的根本煩惱。
離苦得樂的追求方法,就是要把無明認識清楚。無明在哪裡出現?當無明來了,我們才知道怎麼樣去對治!譬如我們睡著了,迷迷糊糊的一無所知的那種感覺。那時候的表現就是無明。譬如現代製造啇製造假的貨物來賺錢害人。他以為耍小聰明,靠高科技,以不正當手段去瞞騙,結果被抓了,絕對是自食其果的。這種小聰明也算在無明之上。無明與智慧是對立的一種心理現象。眾生都有非常清晰的如來藏,可是它被污染了。就如人都以為妄想是真的,執著和分別又使無明增加了多元的變化。本來一切法都有空性,因為無明不但不懂空性,還固執認為一切不會有空性,所以我們要斷除無明得到解脫,就要有智慧。例如我們必須了解燒香叩頭,供水花菓,放生佈施,誦經念佛等統是表法,通過這種行為聞、思、修,學習真理,排除妄想執著與分別的障礙,無明是大障礙,真智慧才可以推翻無明。
佛陀用種種的譬喻來引導眾生,告訴我們從行知執,從執體會性,呈現實質,覺悟真理。如果要除無明執著,必定要從相開始著手,我們以真誠慈悲心,用佛性來証得真如的實質相。不能用妄想分別這個相,否則見到菩薩也會白白錯過了。古代有一位長者發心修大供養和佈施,他知道設大齋供養,期待有大菩薩化身來應供。所以他就專門發願設齋修供養,他希望見到文殊菩薩或者彌勒菩薩到來應供。他連續供七天大齋,期待高座上有菩薩降臨。可是每一天都有一位儀容醜陋,衣衫不整的老翁過來,他來了,就直登上高座,坐在五觀堂中央的椅子。長者每天都把他拉下來,給點食物就把他打發走了。而這個老翁每天吃完他那份食物就走了。但是七天過去了,長者都沒有看到文殊菩薩或者其他菩薩過來,所以他很失望。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他聽到有聲音跟他說:「你想見文殊菩薩?知道嗎?坐在高座的那個老翁就是文殊菩薩,可是你不認識,你還把菩薩拉下來。」長者一聽就知道自己錯過了菩薩。因為他執著這個表相,認為文殊菩薩一定是很莊嚴的大菩薩,以凡夫心來看菩薩。所以等來等去不見菩薩,其實菩薩已經來了,相遇不相識。看到菩薩,都不知道就在面前而錯過了。執著、分別就是無明!很重的無明!
無明也有幫兇,第一個是飲食,第二個是色。古人道:食色性也。無明為何總不能破,煩惱總也不斷呢?智慧為什麼不現前呢?貪吃、好色是幫兇。常言道: 「飽暖思淫欲,飢寒起盜心。」穿暖吃飽容易起色慾之心 ; 窮困交廹時就想去偷盜,這是無明引起的通病。很少飽暖後的人有精進念佛的心,所以經常受持八關齋戒可以對治無明。出家人在穿吃方面越簡單越好,不需要太營養,維持體力精神就夠了。上廣下欽老和尚不貪財色,人給他的供養,他連看都不看,把這些東西放在一邊,有徒弟偷了就走了,他也不管。別人告訴他,他卻說如果他喜歡就讓他拿吧。他平生不吃有味的食物,晚年身體不適吃了粥,有人以為他修行退墮了,批評了他,其實是人們的認知錯了,錯誤的認知起於無明。
無明的情欲會令我們顛倒。同性異性間,或者家親眷屬之間的情和愛都以為是真實的,離不開、舍不掉、放不下、糾纏不清的情,處於善惡、夾雜、染凈間的愛,衆生衹有不斷地輪廻,永無了期。色慾的無明也是輪迴的根本,如果沒有無明的累贅便能回復清淨,所以不和無明打交道,要跟它一刀兩斷,這樣才把往三途惡趣的路斷開。我們絶不能待下了地獄才後悔。人往往看不清世間上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當遇境界,被自己的業力障礙,往往不尋求問題癥結所在,而去想著如何逃避的方法。有一位禪師正講禪,禪可以斷除無明煩惱。座中有一位當官的人,他出來反駁說:「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煩惱,請問禪師什麼是無明?無明是如何產生的?無明是煩惱,但我並沒有煩惱。」換句話說他都沒有煩惱,便沒有無明了! 禪師說:「這麼簡單愚蠢的問題,你也能提出來呀!」這時官員一聽,心裡不悅,他理直氣壯地就說:「你不回答我就算了,為什麼還侮辱我呢?」禪師就笑道:「這個就是無明!無明就是這樣產生的。」無明來去無聲,它產生在愚昧與無知之間。人們往往一生氣,憂慮時起了煩惱,不良的情緒壓迫下,無明火便起了。我們己經知道無明是一種累贅,無處不在的煩惱。解決了無明的問題,漸進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
《心經》: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當無明沒有了,也不必刻意去找無明,試圖把它消滅掉。愚癡沒有智慧,一切煩惱的總稱叫做無明。在業相、轉相、見相之間,不緣外境之下無明就獨起了,它令我們對真理事相不明白,不清楚,不通達,理上產生迷惑,那是細的獨頭無明。我們就以睡著做夢來作例子,睡了就做夢,做夢是動作,它是夢相,夢相是依睡而來的,所以稱之為業相,業相內的一舉一動都是造業,但是業有善有惡。造業是由於心動,如果心動而不覺的話,便成業相。在夢中吃東西,在夢中跑步,在夢中哭笑等等,人在睡眠中不易察覺這是一個夢而已。那是睡覺起妄的業相無明。譬如我們在夢中說話,在夢中看到山水,看到某某人,看到事物,這就是所謂的心想生,依夢轉心的夢心,就是依著潛意識轉為能見之相。那是於夢轉相的一種細無明。因為夢心而見相便呈現境界,這些都是很難察覺到的細的無明。這樣細的無明也會障礙我們,因為不清楚,不知道夢中是否真實的,醒來馬上想弄清楚夢中的情景,是不是真實的?我在夢中真的跟誰說話嗎?它容易使我們生起雜亂污染的法出來,其實在睡中所造的一切夢,都是無明起的作用,因為不明白不知道實相,都以為是真的,這些業相、轉相、現相都是無明,是非常微細的無明。
在夢境之中,有人罵自己,心中對此人不喜歡,甚至起了惡念; 在夢境接受別人的贈品,便對此人產生好感。醒後以為真有人駡自己,真有人給自己送東西了,那是粗的智相無明。智相有分別了,對愛境生樂受,對不愛境生苦受,變得很迷惑顛倒,而且不斷地生起相續相。每天一看到他,就想起夢中他罵自己,便不喜歡這個人。不停的出現這個駡相,使自己妄生煩惱,就如平常也是一樣,看到自己不喜歡,無緣的人,他偶然說句話,就以為他的話在說自己了,是針對自己的,就一直不斷地暗示自己,這個人對自己不客氣,對自己沒好感,都會來害自己的,這些相續相的想法是從無明中的執著迷惑顛倒,妄生出來的。這是迷於五欲六塵的事相,以為是真的,變成見思煩惱了。由於相續性而執著苦樂、喜厭、真偽、和順逆,那成了執取粗的無明。人們又把見聞的種種人事物生了歡喜心或憤怒,起了一個假名,當再次見聞這些名字相時,就生起喜怒之心,便是記名字相的無明。因為記著名字,執著起迷惑,引發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的身業,口生妄言倚語惡口兩舌的口業了。起業相造苦因皆因執著名字來取這個相,這是一個很粗的業相無明。既然業因已經成了,那麼果報必定有了。《涅槃經》講: 「飛空飛海中,飛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托死不受報」。業力牽引我們去受苦報,這叫粗的業系苦相。上述無論三細六粗的無明,都因愚痴無知,迷惑顛倒而致。所以無明的禍患很大,覺察了無明才能對治它。
觀照是覺的先鋒,換句話說,我們要覺察到無明需靠觀照。觀世間變化無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表面萬象森羅,其實都是全然勿有。物質、情感乃屬幻相,一切法當體皆空。把執著分別的、妄想都通通了知。繼而把粗的無明到細的無明慢慢沉澱下來,使無明不再起作用了。制心一處,迴光返照後,當下無無明盡。自我觀照越早越能盡快顯現自性。同學念佛時自以為「我在念佛」,但這「我」有分別自他了,正是執著「誰」在念佛,和念佛的當下還顧慮著難道這是無明的「我」嗎?試問這樣的念佛怎會攝心專意呢?同學無疑地自己在不知覺下起了無明。我們難得有此善根福德因緣聽經聞法,持戒念佛,就要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不能想前又想後,不需要刻意征服無明,只需要老實地提起洪名一句就好。例如三輪體空是至高境界的佈施,無住生心是大乘菩薩所依的菩提行,都是基於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總之,我們相信只管播種和耕耘,自然有所收成的理念,積沙成塔,邁步向前,遵循佛陀的教導,發菩提心,勇猛精進,解脫成佛之期指日可待也。
👉 行願網站:
www.amtb-ma.org/index.html
電郵: 1517338220@qq.com
Amtb.ma@gmail.com
歡迎點播如下影音網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