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念佛開示, 攝律儀戒

《持戒佛七圓滿出堂開示》

上傳下妙法師講演

弟子歐寬行,洪虞恭錄
時間: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三日
地址:行願多元文化教育協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的七天念佛法會由10/28 至11/03,今天要出堂了,受一天一夜八關齋戒的人或者是六天六夜八關齋戒的人也在今天圓滿。祝賀大家!阿彌陀佛!

我向大家彙報一下,以前本會是專修專弘淨土法門,現在也沒有大的改變,我們是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為原則,因為道埸現今負了重任,所以法會活動有靜坐,念佛,禪修,聞思修講座等法會,無論你是修淨還是修禪,我們都要「以戒為師」為方針,尤其禪宗道風和規矩是向來嚴格,禪宗名聞天下,而且它的門庭高峻,所以來參學的人,都要有這種風格素養,规矩像鐵打一樣,鐵打的常住,鐵打的規矩,不怕得罪人的,這是禪宗的道風學風。如果受不了的人,你就可以去學習其他的門派,這是一般禪宗的道場都是用這種風格來修行。很多人初住禪堂的時候,會覺得很不習慣,可是一習慣下來了,他就覺得身心都很安樂,放鬆了!

我們為什麼要來道場修行?我們要練習我們的心,不但是從外表要轉化,還要真正轉化我們的內心,累世累劫以來的習氣,這些習氣困擾著我們,我們都以為對了,自以為是,相信了自己。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還沒有證悟的一天,我們都不能相信自己,我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一切都是錯誤的,我們要有這種想法,我們都不足,我們都要學習別人,這樣才能夠提升,等到你能夠守這個規矩的時候,那你就靠近佛一步了。離開這個規矩,那你就慣壞了自己,守規矩就是修福報,修慧,修身心,那麼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要轉變,不要問人家我改了多少?人家不知道你改了多少,你要自我測驗,我究竟有真的改了嗎?注意真的改了嗎? 你不要說我改了一點點,那你明天重新又會恢複這種習氣嗎?會的,就好像嗔恚心,嗔恚心真的很難改,自以為改了,還是有嗔恚心,因為它潛伏在我們的阿那耶識裡面,很牢固,我們不發覺,所以就要有一種共修的精神,在團體中去發覺自己的習氣,如果大家關起門來自己修,可能嗎?好像是很清淨,因為沒有引發你的煩惱,可是你開門一出來馬上又要躲回去了,因為畏怕!你這樣的畏怕,你可能有成就的一天嗎?沒可能。如果你永遠閉起門來,便永遠在入世裡面,在世間法裡面。修心改習氣,增福報,這樣才能夠一天修一分福慧,就除得一分惡習,除得一分生死,因為你不想有生死,就要離開這個習氣,相信自己就是習氣在作怪,所以修福慧是不離規矩的。我們必須要守規矩,就好像上階梯一樣,要上三樓四樓,必須要從階梯的第一級慢慢一步一步上去,不可能跳上去,能一步跳十級的,那你真的堪稱是高手了。這個規矩是出世的階梯。禪宗有一種丈室規約,以後本會將一切辦妥了,我們就把這個禪宗公約定立成為我們道場的規約,就是不離「以戒為師」這個佛陀最重要的遺教,以這個教理來作為基礎的規約。

有一位懷讓禪師,他也是天臺宗一代的宗師,精通教理,他去參訪六祖慧能大師,六祖一看到他就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的?」 懷讓禪師就愣住了,沒有辦法答。如果六祖大師現在又問你同樣的問題,你們可能會說:「我從紐約來!」但是他是禪師,他是修道的人知道六祖大師不會問這樣無聊的話,難道六祖不知道他從哪裡來嘛,可是他真的沒有辦法答。其實六祖大師是問他的本來面目,問他到底從哪裡來?你的生命根源在哪裡?我們平常持戒,修定,修慧,哪裡想到六祖大師問他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根底就是說,你到底依止什麼道理來修行?依止你自己的道理嗎?這就是發動了我們對生命源頭的疑情。禪不是靜坐,禪跟靜坐是兩回事,禪就是給大家修定,也修慧。

既然懷讓禪師答不出來了,但是他很謙卑,他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古人大德都很好學,謙虛,不像我們,答不出便快點跑開,或者硬著頭皮答一些不關痛癢的話,或者是習氣來了,就生起無明煩惱的心。懷讓禪師老實,他遇到善知識了,六祖慧能大師就是他的善知識,他決定留在六祖身邊學習,一學就六年。六年之後,他終於明白了。這個時候六祖大師又來問他,「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這個時候他就懂了,他說 :「是一物即不中。」就是說明他的心中有依止了,依止中道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能用言語告訴你的,也不能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他證悟了。你們呢?不知道 ,還是迷迷糊糊的。六祖大師又問了:「你修了些什麼?還有其他修證沒有?」懷讓禪師就說: 「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當時六祖大師就跟他印證馬上說了:「即此染汙不得,即是三世諸佛之所護念。」「染汙即不得」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惹塵埃,我們要找回自己的心性、本性,那就不能讓他惹塵埃,「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他的本性是不能被染汙的。我們現在知道了,本質是不可能去改變,我本來是清淨的,可是現在染汙了。我們要自我警覺,若我們起煩惱,我們就造罪業。所以告訴自己不能起煩惱,若在道場引起很多的煩惱,那是什麼?那是自己的不足。不要埋怨說:「到寺廟修行,僧團是亂七八糟的,還是回家好。」其實你的家何嘗不是一個染缸呢?一塊鏡子的表面是非常的骯髒,就像你把紅綠色的顏料塗在鏡子上面,無論鏡子多骯髒,表面多麼髒,可是,鏡子的清淨玻璃的本體是不會被污染的,擦了就幹淨了吧!所以「修證即不無」是說明十法界的因緣果報,歷歷分明,絲毫不爽,作善的,就有善的果報,造惡的,自然就招感惡的果報。所以修行確實在修心,如果心不改變,你的行為難改,心底裡面根本沒有改過,以後就會受重報。

大家是念佛人,當然要給大家講一講念佛了,不然大家很迷惑地想 : 我們都不是參禪的!大家不要誤會,禪與念佛都是一樣的。有一位法師帶著自己的弟子去化緣,來到一個很貧苦的家,婦人看到出家人來化緣,便趕快拿出物品供養。那個時代有什麼就供養什麼,不需要計較,你有一把還沒有煮熟的米,都可以拿去供養。她剛剛煮了一個面團,因為她是很貧窮,沒飯吃,只用麥粉搓了一個粉團,不是你們所吃的麵條,煮一煮,就是這樣吃了,每天只能吃一個。今天剛巧這個出家人帶著他的弟子來到化緣,她懂得佛法,她馬上把自己的碗裡的麵團就供養了。法師就問他的弟子,「你知道碗裡是什麼?供養我們的是什麼?」徒弟說:「是個麵團。」法師就搖頭,「不是,這是阿彌陀佛無邊無量的功德。」 他這樣一講,這位供養的婦女馬上就跪在這個法師的身前,泣不成聲,哭了,法師講中了她的心。苦啊!每天只能夠吃一個麵團,而且把這一天的麵團去供養法師了,法師就跟她說:「這是阿彌陀佛的無量無邊功德。」原來她每天做麵團的時候,很虔誠的念阿彌陀佛。

不知道大家聽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想法?我們念這一聲阿彌陀佛是怎樣念的?為誰而念?而且從什麼地方發動我們生命的源頭?我們去寺廟捐點錢,修修福報,或者打打坐,念佛讀經,以為就是修功德麽?我們真正的功德與福報在於我們的發心,所以法師說了:「這個麵團是什麼?阿彌陀佛的無量無邊功德!」因為她把自己家裡的唯一糧食去供養了,她知道苦,家貧,所以她一直念阿彌陀佛,她相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終於譲她遇到能夠佈施的因緣。大家學佛這麼久了,都知道佈施有三種,所謂的貧窮,不限是錢的問題,而是我們有的是智慧貧窮,沒有智慧就是貧窮; 我們不能夠原諒別人,也是貧窮; 我們貪吃,沒得吃也是貧窮; 生病治不了,也是貧窮,這些都是因為過去生中,沒有佈施,沒有歡喜,沒有體諒别人等等的因,包括心量太小,生嫉妒心,說人家閒話等。佛教我們不要看別人,別人對我們怎麼樣都沒所謂,我只要依佛所教來做事就好了。不要依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是錯的,老和尚常常給我們講這個,我們要瞭解老和尚的苦心,講來講去都是這些,還有人跟我說:「老和尚越講越慢,聽不下去了,令人打瞌睡了。」老和尚這麼辛苦,大家就一點都不心疼他?為誰啊?講了這麼多年,還是講那個,這就是證明我們不爭氣的緣故。其實佛也沒有講什麼,佛講來講去也是講同樣的,第一個是放下,第二個是提起,彌勒菩薩也是這樣告訴我們,可是我們做得到嗎?你埋怨別人,說人家不好,我們想一想,我們有好到哪裡去?如果我們是真的改過,我們現在已經是在佛的旁邊了,但是我們還是在這裡,你們不慚愧,我慚愧,我一個人跪在佛前,我都流淚,我很慚愧,自看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是為什麼我還在這裡呢?對!問題來了,覺得有能力,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裡?你覺得你改過,那你為什麼還要做出這種行為?大家要存有這種心態,這就是慚愧!因為我們沒有依教奉行!不聽話了。從今我們都要靠我們的發心,今天你們過來幫忙師父,這個就是你們的發心,諸佛菩薩都讚歎,很難得,這麼遠,尤其這個沒有豪華享受的小道場,都要大家辛苦了!少人更難,少人都要自己做,偷懶不了,多人可以分工,少人只能自己做,很辛苦!所以你們的發心很是難得,而且你們很虔誠和慈悲,心裡頭都想為了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個就是有無量功德了。功德從哪裡修?從我們的工作上,我們今天去工作,不要去計較,老闆是老闆的事情,我們為他做事,他付錢給我們,我們就好好去為他發心,這個也是發心,不要整天跟老闆去鬧別紐,跟老闆去爭一口氣。你做司機開車的人,當你開車的時候,就是你的道場,你要負責車裡面的幾個人,你們從紐約過來,誰開車?整車裡的人都有責任,不只是開車的人,開車的人要專心,難道後面坐的人就舒舒服服嗎?不是,我們不要打亂他的心,如果他也亂了,我們坐在車裡的人的生命都交給他了,我們在車裡面不要吵鬧,有時候在高速公路上面,聽到旁邊來的車,一班年輕人,在車裡開放很大的音樂聲浪,這樣很危險。你們學習開車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這條規例?不准在車裡放音樂,我放的是阿彌陀佛的佛號行不行?條例不理你是放什麼音樂,主要不是說阿彌陀佛或者不是阿彌陀佛,最重要這個音樂的聲浪不能影響到開車的人。車上聲音要小,不能影響到開車的人,所以在車裡面,不能吵架,不能大叫大嚷。

(因為在座有聽不懂華語開示,師父對其中一越南女眾説,無論師父講什麼,你都可以點點頭,以後你會種下耳根的功德,在聽法的時候點點頭,聽不懂都可以點頭,可種善根。) 

我們在寺廟裡面清掃、洗碗、揀菜,這時候大家要觀想,我要把眾生的煩惱,眾生的惡業,就好像洗菜一樣把它洗乾淨,我們一邊念佛,一邊念大悲咒,沒關係,這樣一邊就可以幫眾生一個忙,也幫自己消業障,這是自己加持自己,佛菩薩加持自己,還是要你自己肯,你不肯念佛,不肯念咒,不肯讀經,誰來加持你?在炒菜的時候,一邊念佛,一邊讀經也可以,願我們所做的一切淨事,饒益一切眾生,能夠飽滿,能夠消災,能夠成佛的弟子,能夠離苦得樂,大家就帶著一種慈悲心來做菜,利益眾群就是功德無邊。我們做衣服的人,也是這樣想,我今天做的衣服,是讓眾生得到一個菩提的種子,做醫生的也是這樣想。在僧團裡面服務的人,知道自己是有很大的福報,不要得了權利之後,得到名聞利養,就忘了自己本來的志向,要常常把所見所聞的經法,來幫助眾生遠離煩惱,得究竟解脫。當你是一個會長,要怎麼做呢?要做表率啊!大家都看你的,你都不肯付出,人家就不服你了。僧團或者一個團體的領導人很重要,他第一個要做到的是有發心,發心做牛做馬,不要高高在上只做指揮,為眾生做牛做馬就是一個菩薩。佛陀三大阿僧衹劫,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們現在只是這一世而已,沒什麼了不起。出家人要成為一個龍象,必須要付出,先做眾生的牛馬,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批評,不怕人家找自己麻煩,這個很重要。所以哪一處不是道場,哪一處都是給我們修心的,有這種善念,願我們所造的一切給大家,帶來幸福,健康平安,家庭幸福,離苦得樂。心量越大,功德就越大了。每一件事情我們都想到,這是為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而做的。

有人問殺生的行業,或者是酤酒,怎麼樣勸他改行呢?每天在工作的時候,心中要至誠去發願:諸佛菩薩,龍天護法慈悲,弟子因為愚痴,選了這種行業,殺生、買賣酒,邪淫、賭博這些行業,現在弟子知道了,懺悔了,懇請佛菩薩加持我,讓被我所害的眾生,皆速遠離這個苦痛,不再飲酒,不再來買賣我的酒了,不再來買肉了,他們都不吃肉了,吃素了,求這些眾生去改變,求他們回頭是岸,不再飲酒,不再吃肉。還要願這些眾生,如果要受果報的話,趕快往生,往生到一個善的地方,盡快改變他的命運,他會遇到一個好機遇。有人會跟你説,現在開葷的餐廳不好,我們合夥來做的素食館,這個就是機緣了!佛菩薩加持你有這個機緣,真的不可思義,只要你的心念改變。這個就是發心,用我們的心先改變自己,自然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一定的。我們在道場裡面做功德,培福報,都要有慈悲心,菩提心,不要計較,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功不唐捐,但是一定要不可以執著,你執著這些功德,這個我的,這是我買來的菜,你為什麼吃我的東西,這是我做的,這樣不會得到真正的福報,因為你執著了,而且犯了一個有求的心,求人家知道。我們一切隨緣,隨緣就有功德,無處不是道場,每件事情都是籍事練心的,處處都是給我們修行,修心,成佛的,只要我們在生活當中念念不忘眾生,自己要心量大,不要小氣,不要執著,不要分別,這樣的話,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真的是無我了。《金剛經》的無我相,無眾生相,就學到了,否則發起脾氣來,就不是無我了,大大的有我了。所以我們要念念消除這個我執,把自己忘記了,便解脫得自在。每天早上起來告訴自己,我要出去面對很多很多眾生,我要歡喜,只求付出,這個也是一個發心。每天都要發心,早上到晚上都在發心,這樣的話,總有一天,你就得到真正的回向。

六祖大師問,「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是因無明而來,對了!【無無明盡】,師父那個對聯,『説法者無法可説是名説法,持戒者無戒可持是名持戒。無無明盡也。』這個對聯就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的意境。我們不想被束縛,第一個就是要離開自己的執著,自己的分別,自己的妄想,統統離開了,我們才沒有束縛。這條牛想吃草,因牠被繩子拉著,它只有轉來轉去,根本都沒有辦法解開,這條繩子沒有解開,牠怎能去吃草?只能夠團團轉了。繩子就是我們的心,心要放開,去接受,這樣才能夠放下,這樣才能看透人生,沒有人能束縛我們,戒律就是來解開我們的結,能夠懂得守戒持戒的人,無戒可持啊!因為你不再傷害人了,你都是照著規矩去做,隨緣不變,守規矩了,就不用戒律。

朱同學請我晚上講戒律,現在我就把戒律的因緣介紹。

佛陀在成道之後十二年中,都是半月半月領導佛弟子誦戒。那誦什麼戒呢?誦略教戒。這個略教戒的戒法只有一偈半:『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半月半月誦的是略教戒,沒有廣戒。主要指我們身口意三業清淨。廣戒是什麽?廣說,即廣戒,就是廣開說明制身口意三業的戒律。當時沒有像比丘有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還有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十重四十八輕等。佛陀什麼時候開始定廣戒的?

有一次,佛陀的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在恐畏林坐禪,在禪定中思維佛佛道同,用智慧觀察過去一切諸佛,有的佛法流通得很久,有的佛法流通得很短;他不明白其中原因,同是佛法,怎麼會一個很長,一個很短。舍利弗也很聰明,不像你們不請法的,他是隨時隨地都請法的,所以舍利弗出定之後,來到佛前,問佛,何故過去諸佛,法住於世,有久暫不一?佛就告訴舍利弗,由於過去諸佛制戒的廣略不同,所以佛滅後,法住於世有久暫的差別。佛為弟子們制廣律,法便住世得久;若不制廣律,法便住世短暫。 就好比我們現在穿珠,把一條線穿着它,穿了珠,即使大風來吹,珠不離開於線,因為有這條線連貫着,吹也吹不散。這比如佛制廣戒;反之,若沒有線穿珠,珠便很散了,此為略戒。

佛陀成道之後十二年中,所誦的略戒,如戒本所說,『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然而,這只有略戒,只能攝受上根利智的人。當時舍利弗聽了佛陀的回答後,很感動,便祈請佛陀慈悲,為弟子們制廣戒,能夠使佛法流通長久,後世永遠不絕。因為佛法是微妙的善法,假使能夠永遠流通,便會利益未來無量眾生;若只有略戒,就沒有這種功能,不能流傳這麼久。

舍利弗很感慨地祈請佛陀制廣戒,佛陀卻說,且慢,不用再說了,制不制廣律,等到時機成熟了,我自然知道。佛又對舍利弗說,就好像一個明醫,有智慧的醫生,很瞭解病患得了什麼病,要用什麼藥,病就可以消除,這樣才是一個明醫。假如是個庸醫,病者來到他面前,是沒有病的,但他強予對方服藥, 或者有病,庸醫卻下錯藥方, 患者反而受到藥的壞處。這是一個比喻,佛陀是有大智慧的人,深深瞭解眾生的根基,應機施法,這樣才能得到利益。

因為很多人沒有善根, 未造有漏之業,而制戒的話,不但會受到外道的譏嫌毀謗,而且在這些弟子也不會信受。佛陀的意思是本來無病,何須下藥?本來不犯,又何須制戒呢?那麼犯了戒,我們才制戒。再依所犯的輕重來制定戒條,來判罪行。這叫做:『按病施藥,應機施藥』。這樣才可以令別人不會譏嫌毀謗佛法。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制廣律的意義之後,其它的弟子也同樣聽到了佛的開示。所以,那時候的大權示現的比丘,或者比丘尼,生起種種病行,來示現犯戒,造一些有漏諸業。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目的是想成就如來制戒的緣起,使廣戒能流傳到後世,在末法時期,正法久住,在這世上,正法流通長一點。

(待續。。)

👉 行願網站: www.amtb-ma.org/index.html

電郵: 1517338220@qq.com

          Amtb.ma@gmail.com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20210530215752-1001x1024.jpg

歡迎點播如下影音網頁: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20210424211419-1-1024x345.jpg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20210424211403-1-1024x281.jpg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20210424215051.jpg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20210424203315-1024x529.jpg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