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大德, 諸位同學, 下午好!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继续學習 《五分法身》。今天早上講了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下午也同樣的把這戒、定、慧三個法身深入的了解。
資持云:『五分功德以戒為初,無上菩提以戒為本』。戒律就是阻止我們犯錯,讓我們的人格提升。無論在學佛、做人的當中,需要改正自己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習氣,包括思想、行爲、言語等等。了解受戒持戒怎麽樣去幫助我們學佛,這個是最重要的一步。能夠持戒的人,就有規範自己的身心行爲,別人看到你一定有氣質,會敬重你。戒就像一條船,把我們載到目的地。它對我們都有利益,沒有害處。持戒是我們的切身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守持戒律,就不會放逸。 在自性當中,就顯露出不會有貪、嗔、癡煩惱業障。 持戒就能夠生定,生定就有智慧。戒不能守持,那就沒有定,也沒有智慧,這是一定的事。就像今天,一早就下雨,到現在還是烏雲滿天,看不到太陽,不像昨天有陽光,比喻我們不守戒,天就暗起來,很容易就失去我們燦爛的人生。持戒能譲我們在人生當中自在享福。
持戒的人要從修心地下手,就是幫助我們的心靈上用功。 很多人的煩惱都是出自我們的業障。通常有三障:第一個是煩惱障。煩惱,擾亂自己的心神叫做煩惱。一般由貪欲引起的、嗔恚、愚癡引起的,對一切事物生起的過份貪欲,或者生嗔恨心,種種的疑惑障閉我們的正知正見,這就是煩惱障。 貪、嗔、癡就是煩惱,遇到外面的境界,順境,我們起貪念;逆境,我們就起嗔恚,遇到正法時就愚癡不接受了。很多人就覺得自己聼經聞法,讀來讀去,聽來聽去就是不懂,不曉得真正的道理,這就是因爲煩惱障太重。有的聽經后,還把意思錯解,這個也屬於障道愚癡。
第二個就是業障。業障是怎樣來的呢?它是一種行爲的造作,凡是我們做事都有業,不是說我們做惡事才有業,其實,做善事也是一種業,稱為造善業。業有三種:就是善、惡與無记。起心動念在我們的身、口、意所造的一切衆惡的業,障閉了我們的正道,被稱爲業障。造惡業,殺父殺母、殺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等的事,就形成惡的業障。
第三個就是報障。報就是一種果報。由於我們的煩惱惡業引起,障礙我們的正道,而墮落三途,地獄、惡鬼、畜牲,這就是報業。我們知道宇宙生命從哪裏來?就是從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起了這個心,業報就依著我們起的是什麽心,那這個業報就是我們的主宰。這個動念就是正報,業報的起心,必需動念,隨這起心,那個念頭就馬上起來。所以,這種心和業報在宇宙中就顯現行,一切就現出來了。 所謂唯心所现,唯識所變。起心動念就是因,依報正報現前就是果了。所以因果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從我們有宇宙和人生同時開始的,也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一生出來,那因果就形成了。所以,很多人都怕受這個果報。可是,最聰明的就是先要把我們的起心動念管好,那這個果報就不怕了。因爲我們明知道這個果報帶來是無限的痛苦,那我們就不要起這個念,這個心和動念不要向壞的方面去造。這就是所謂的三障。
三障也分爲有重的,有輕的,有內的,也有外的。他在平常有多聽經聞法,念佛聽經夠了,他會馬上覺悟可以改正。有的就不知道,沒有把這些輕重的障礙去消除,障就變得越來越深。 現在我舉出幾種讓大家一起来注意學習。
第一種,就是我慢。我慢是屬於重障。因爲我們出生以來,都己經有貢高我慢來障閉我们自己,就是說對諸佛菩薩,或者是對自己的父母,不能依法奉行,不依如來的正法,這些都是屬于我慢重障。因爲他起了我執、我見、我愛、我癡、我慢,這些執著。我慢很深,防礙了他對諸佛菩薩的正見,對父母師長的尊敬,也不能真正去學正法。對於持戒,學戒,他總是有很多藉口,我不能學;我的工作繁忙;我的心情不好;我平常也吃素,也沒有做壞事,就不用學戒等。其實,這些都是我慢的始源。
第二個就是嫉妒,嫉妒也是一種重障。他能夠讓我們妒賢嫉能,自是他非。我們都以爲自己是對的,人家是錯的。看到人家修善,我們就生妒嫉的心,這樣也影響我們就不能夠學佛。因爲我們有妒嫉心,而心量不夠,所以很容易生起嗔恚心。
第三種是貪欲,一般人的貪欲障非常重。貪吃、貪睡、貪買東西。剛才有位同學就跟我講,她平常喜歡逛商店買東西。穿的衣服很多,有的新衣服買了幾年未曾拿出來,甚至還沒有穿過。最近學佛了,也受了戒,對自己的習氣清楚了,她的丈夫跟她說,妳現在好像很少去買東西了。這就證明她能夠把這個習氣去改掉。這樣,她能夠把這個貪欲去除掉的話,學佛就會有精進心,這個菩提心就會很快生出來了。
因爲我們都是有重的貪欲的心,有的是我慢,有的是嫉妒心,以致心煩氣燥,就肯定不容易學佛。當我們能夠心平氣和,心怡自在的時候,具足了恭敬心,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這是真的!一切法都是從恭敬心去學習過來,無論是在世出世法的成就,都必須是在從尊敬心去修的。現在我們知道這樣的嚴重的障礙,能夠警覺到種種的重障,實在是我們的一種幸事,也是一種殊勝的因緣。 這些重障引起了我們心中的煩惱,我們必須去破除這煩惱的根源。種種事令我們不能忍受,生起了對立的情緒,又受到外面的境界干扰,內心的煩惱就生了。這些障礙除了自己外,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家人,對佛法不受用,這些都是應該在我們的思想,言行去改變才好。 比如說,我們在聽經時,不要東張西望,不要打妄想。受到干擾了,我們就沒有清淨心,沒有定下心去聽。對佛陀開示,師長的教悔不要起懷疑,能夠肯定,依教奉行,這些都是我們的增上緣。 大家要知道,所謂的增上緣,不是全部是好的樣子,他可能是很殊勝的樣子,也可能是很惡劣的樣子,我們能夠承受到,能夠不被動搖,那麽一定是可以成就這個定功,成就自己的智慧。
常言道,哪一天不是好日子,哪一時不是好時。問題是在於自己領受了沒有?自己能不能放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自己不肯放下,一切境界就成了魔境界。魔跟佛都在自己的心裏面,在自己的一念之心,外面是否有佛,有魔自己應該知道,因為一切法是從心想生。我們修行功夫也是因為外面的境界,它有沒有干擾到我們,這個太重要了。所以,對於戒律、定、慧都要有所認識。
首先了解自己的業障有多輕,有多重。我們在戒律上來講,沒有去妒忌、沒有貪嗔,無罪無惡,沒有不好的,沒有一點惡念,當下就生戒香。因為,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能夠受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五戒幫助自己防止傷害別人,照顧別人的感受,這樣的話,才有享受自己的自由!能夠受持戒律,我們的人格自然是芬芳的。因為妳能夠去尊重別人,亦能夠做到照顧別人的感受,就會受到人家的尊敬。所以,這個人格的芬芳,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戒真香。
再來,我們在待人處事的方面,必須有立場。立場是建立在一個原則上,一個主張。什麽的原則、什麽的主張呢?就是不輕易受世界上的五蘊六塵所左右。不為境界所轉,不被名聞金錢利養所動。加上男女之間、親眷朋友之間的情感、美色所誘惑,也不為任何勢力來束縛我們,自己要有定力,有原則。什麽時候進?什麽時候止?皆能夠克服自己。遇到順的境緣,我們能夠安住。它是逆境的,我們能夠很甘心地去接受來轉變。這些幚助修我們修戒、定的真香。所謂真香,是真正從我們身上去發出來的戒定的作用。
第三個就是慧。我們知道學佛注重明白道理,目的要轉迷為悟。我們知道慈悲根本人人本具,只是因為現在我們的塵垢太深了。好像一面鏡,沒有擦它,塵垢一天比一天厚,當我們拿這個鏡子在照的時候,我們看不到自己。現在,我們要用這個鏡子把它顯發出來,我們每一天,擦一下,太厚了,我們用力再擦幾下,這樣每天用力,最後這個鏡子慢慢顯出我們的影子。但還是沒有看清我們自己,只是顯得我們的臉是長長的、還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現在總算模模糊糊知道,我們本具的佛性和智慧,要先要把在外面的垃圾拿開,它遮蓋我們的福慧,把它拿出來後,我們的福慧才能顯發。好像經過開采,才知道自己有多少恒心。當我們進入石洞,看到很多的寶石,就會想去開采這些寳石,使寶石變成金鋼,變成鑽石。智慧也要經過開發的,否則是不會現前的。
開采也要有多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要多聽經聞法,那才能夠獲得這個智能。有些人沒有把經典好好的讀,從第一篇看兩句,翻第二篇又看兩句,又看第三篇再看兩句,半個鐘就把經典看完了。他就覺得自己已經懂了,他也會告訴人家已經通了。其實都是馬虎了解而且不實在。真不可能說只看了兩句就明白,這些都是一種習氣。心煩氣燥,趕快看完,趕快去做。我們這些凡夫都喜歡快要得到結果,他不問怎樣的方法去得到結果,而是問他的結果是什麽?如果這個結果已經在他面前了,他就覺得很開心。其實這是一種方便眾生,令他發起菩提心而己。可是這些都不能夠長久呀!因為人心很容易變。當我們對這個事情沒有新鮮感了,失去了信心,他就變得很無味,然後他就放棄了。這些都是我們的業障。聽經聞法,要多聽,而且要實在的吸收才有受用。
第二方面就是從思考來獲得這個智能。因為聽經聞法之後,必需要思考。但是思考不是一種妄想。不能從這個自己的見解上打妄想,來把此經典思考。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容易墮入邪知邪見,墮入偏見。我們要從經典的正面思考,這樣得到的智能才是真正的智慧,這樣的思考才沒有障礙。如果打妄想去思考的話,那思想上是有錯誤的,就會產生更多的懷疑,障礙了智慧。因緣也因此不會非常的殊勝、非常的好。這個障礙越來越重,使我們心生退轉了。所以,從思考上來得到智能,必須有這個定。這個定力就是靠戒來人克服自己,所以戒定兩個同時進行,才能夠把慧顯發出來。換句話説,思考當中也要有智慧才能真正去思考。這個真正的思考是建立在戒定上面,所以說,戒、定、慧是同時進行。不是說我現在受戒,持戒好了,不用定,也不用慧。如果持戒的人通處跑,沒有一分鐘定下來,那他是真持戒嗎?持戒的人是有這個安住的心,有一種清凈的行為。他能夠定下來,觀照自己,克服自己的習氣,從戒定思考獲得真智能。
第三方面就是用從落實獲得智能。這一方法是比較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先從自己有能力的範圍去做。比如說:吃素。我們沒有可能吃長素的話,我們只能夠選擇一個月兩次,初一、十五吃素。持六齋,或十齋,有的人可以選擇,每年三季吃素。什麽是三季吃素呢?由正月初一吃三個月;從四月十五吃素到七月十五。像我的媽媽,她每年在四月十五開始就吃齋。怎樣分別素和齋?齋就是過午了,晚上不吃,素就是晚上還可以吃的。可是,在家人不要為了這個給自己壓力,身體上的需要,晚上我們可以少吃一點。修行必須要自在,也不能太過的介意。家母是每年三個月吃齋,而且每天都念《地藏經》。她現在已經老了,可是在七月份中,她住在頤養院也每天念《地藏經》,可貴的是她能夠堅持。對於吃素與吃葷的問題,她也沒有去堅持吃素。我剛開始對這個事非常執著,媽媽怎麽會吃葷的呢?她解釋說在頤養院,人家給什麽就吃什麽,她也不會樂意吃紅肉的。那我也明白她對食物已經沒有掛礙了,她隨緣,只要不令他人生煩惱,尤其是家庭眷屬,常常要請她出去吃飯,他們也不是真正佛教徒,他們以為帶媽媽出去吃飯,選一些高能量的葷菜給媽媽吃就是孝敬,所以,她沒有執著這個葷和素事情,反正她吃得很少。那麽她還是維持每天念佛讀經。
從修行實踐慢慢來,從有能力之下真正去實行,把般若智慧修持了,這個才是慧的真香。這個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智慧就是從自己的心中去修煉而得來的。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學佛的經典,這些經典,我們必須消化、思考、落實,這個才是真智慧。如果我們學了佛的經典,都當作是一般知識來學。比如戒學班的同學來講,很多人學佛都是學知識,很執著這些名相,也不懂得怎麽樣去應用,人都變成了聰明,甚至成了世智辯聰。人真有智慧的話,都不會整天產生問題,懷疑多,障礙也會多,思想也覆雜,這證明了根本沒有智慧,而且問題特別復雜,一個事情,就馬上想到第三個、第四個,這些都是因為知識太多的問題。
智慧不開了,因為太夾雜。所以我們就主張大家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精學一樣就夠了,不要學太多,讀一部經就學一部經。其實這一部經裏面都有戒、定、慧,它都能夠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修戒、定,幫助我們開智慧。學多了,就產生障礙。我們心裏有一盞燈,它叫做心燈。它是幫助普遍世間,所有一切都能夠光明,這盞心燈就是叫智慧的燈。戒壇,一些法會都點燃心燈作為最後結束法會的重點。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開智慧,而這個智慧就是幫助眾生從迷茫的路轉成覺醒的、好走的路。沒有智慧就沒有正確得到真正解脫。
接下來,我們講第四種解脫法身。如來自性的身心是一切都解脫,沒有羈絆。而凡夫內外都被境轉。就是受外境的影響,常常去攀緣啦!常常想要幫助人家什麽事!或者想怎樣去破壞人家!這些皆令我們不安樂、不自在!而解脫法身的自性在外境沒有攀緣,沒有一絲要攀緣的意思在裏面,不想善也不想惡,很安然自在的,沒有掛礙的,那麽這一個叫做解脫法身。世界上很多人的接受了名聞利養,人情世故。所謂的親情、眷屬、男女情愛、人我是非,我執、邪見束縛而不能自由解脫。當我們知道佛法是令我們從束縛當中解脫出來,我們能夠解脫才能夠得到自在!如果不解脫我們是不能自在。
有一位居士,他到寺院裏去見和尚,他問和尚什麽是團團轉呀?和尚回答說:『繩子沒有斷。』居士聽到和尚這樣答就大奇説:『法師怎麽知道?』和尚就反問:『為什麽你會覺得奇怪?』居士說:『因為我在來的中途,看到一條牛被綁在樹杆,牛看到遠處有草,想走過去吃草,因被綁在樹上,它就只有一圈圈圍著樹身打轉,那我就想試探您知道什麽是團團轉。』和尚就說:『我答的是一個理!因為,我們被名聞利養,被貪欲所誘惑,被外緣牽掛著。所以,引起很多煩惱痛苦,尤其生死還不能解脫,就像一根繩子綁著我們,我們就在這個煩惱痛苦中團團轉了!』這是告訴我們總是為了無明煩惱團團轉!怎麽樣不再團團轉呢?只有解脫。所以,解脫法身就是告訴我們把一切都放下,想把身子解脫,就要把這繩子鬆開。好像一個風箏,它飛在天空上,它為什麽不能自由自在的飛,因為有根繩子拉著它。它不能任意地飛,它失去了在廣闊的天空飛的自由,它怎樣飛總是被手裏的繩子牽著。一匹馬也是一樣,它被繩子牽著它或者被馬銨套住,牠就失去自由了。原因就是這繩子沒有放下,怎麽樣的繩子呢?就是看破的繩子,能夠把繩子放下,或者把繩子的結打開,那我們就不會庸人自擾了。一般人是自己束縛自已。解鈴還須繋鈴人,煩惱是自己去找,心無所緣就不會去攀緣,不打妄想,不去執著,就沒有障礙了。我們要有知覺心,無礙心,那我們才能夠得到解脫香。解脫香是比其它更重要,因為,它是能夠解脫生死。在學習當中,我們很徹底去看破放下,才能夠真正得到解脫法身。
上傳下妙師父 講演
《五分法身》— 弟子王俊英恭錄
地點:美國維治利亞泰城
時間:二零壹六年9/19(農曆8/1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