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生存的条件,应该就是得到父母的慈爱与关怀,这个就是婴儿时的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皆应懂得怎样去关心孩子,使他在一个健全的环境中长大。父母不懂得关心孩子,那孩子就会不健全。因此,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了一种爱心。他对自己信心不稳,而且他会觉得孤独、又孤癖。他的性格变成没有社交的朋友,不能够和別人建立好的关係,渐渐心理上就有些问题了。这种情况是他从幼儿时,或者父母离开了他、拋弃了他,或者在家庭里没有関注他的需要,划分了彼此。那么,这些都形成他是不健康的孩子。若发觉得早的,他自己本身的善根福德也足够的话,那他会自己去转变。在任何环境之下,他自己会发奋图强,待他长大以后,他在社会上、在自己的家庭都特別给自己的孩子倍份的爱,因为这是他以前失去的爱。其他的孩子就觉得这个是不公平的世界,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关爱,甚至他会怨恨了自己的长辈。所以,父母的爱对孩子是非常的重要,而且也应以爱去感化我们周围的人。在教育方面来讲,爱是心灵的导师。要把心灵治理好,须用心药医。心病还须心药医,就是这个缘故。
我们要培养自己对一切的眾生慈爱,连小昆虫都要爱护,因为它们都是眾生。我们也要像父母一样地去爱护它们,珍惜所有的生命。当然,对蚂蚁昆虫,我们不能教导它们,可是我们用爱念去教导它们,使它们感受善意。感念父母师长的恩德就是因为从爱生出来的,师长的爱就跟父母、朋友的爱是有点不同。师长是用一种慈悲来代替这个爱。没有爱染的心,没有复杂心的爱,以爱为教育的基础。將来孩子们懂得怎么样体会长辈对他的关怀,懂得怎么样去接受。爱与慈悲在某一方面是互相连接的。我们懂得去体会爱的教育,然后,才把爱与慈悲同时种在心田里。而且能够很清楚地让这个爱不要污染。因为爱如果污染了,就变成伤害人的爱。所以,这一方面我特別要说明。
我们对眾生的爱是一种慈悲,告诉他我们都像父母一样来关怀你,慈爱你,可是没有执著、没有分別心,也没有霸佔控制的心。如果把执著、分別与霸佔放在这个爱上面,那心里面就会產生很多无名的烦恼,这会影响我们將来学佛和道业。经过慈爱的心,给眾生的需要,这是非常的有用的。毕竟它会达到修身的作用,感恩心长养得更多。因为这种慈爱,温暖了他的心。他会知道在世界上他还是一个被爱的人,还是一个有用的人。实际上,我们发挥这些慈爱都要有一定的程度,都要知道角色的分寸。
我们扮演的是父母的角色,我们对孩子不要拒绝,对孩子都有关怀的心。西方的教育可能跟中国的教育有所不同。西方的教育就是拍拍他的肩膀,抱抱他,甚至在他的额上亲一亲他。可是,中国人不习惯这种的表示,尤其这个手拿起来就想打人。所以,在外国长大的小孩子,很不能接受这些中国的父母。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接受西方那种亲子的教育,譲他们表示出父母的关爱。因为表现得太含蓄了,使孩子的心生误解,他需要的是父母,你没有给他的爱,那他就会越来越疏远你了。尤其他结识了一些坏朋友,这个时候就很难就回头了。等他做错事了,要被惩罚了,那父母又责备説:『我从来没有生过你这个的孩子!』这样的话,他的心就很伤。一般人都不想给孩子知道自己爱他,以为打骂就能表示了对他的关心,我们应该多注意这一点是不適当的。
爱与慈悲却是我们生存的必要的条件。这样的爱是建立在不执著、不分別、不染污的境界下,就像佛陀对我们的爱。无论你做错了什么,由你自已去惩罚,而这个惩罚是你自己心想生的。地狱、饿鬼、畜生三途都是你心想的,你想去的。没有人推你到地狱,没有人要你作饿鬼,没有人叫你作畜生。这是你所造的业,就感应这些三途的业。那么究竟有没有呀?那你就捫心自问,你心中有吗?那你心中有贪、嗔、痴、慢、疑,那你就有了,你当时没有贪、嗔、痴、慢、疑的话,那你就离开这些三途。没有爱,没有慈悲,这个世界上都充满憎恚、不满,这样的社会衹有妒忌仇恨,互相打斗。现在的小孩子,父母骂了两句,就去自杀。这个都是因为爱得不够,而且他了解的爱是错误的。爱变成了无明激动,一种激情,这样就做了一些傻的事情,做了一些很愚痴的事。我们目前必须要知道照顾着自己的念头,我们的所作所为,以无执著分別的慈爱去悯念一切有情。阿弥陀佛!
发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