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大德, 諸位同學,早上好!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講《五分法身》這個主題。
爲什麽選這個題目?我們的律學淨修班剛剛讀了五戒法當中的重點,能夠成就五分法身的功德,以此成就功德法來成就佛身。爲了讓大家明白成就五分法身的功德來成就佛身,我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深入研究、學習。
五分法身有五個: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這五種法身是成就一種功德,使我們證得自性法身。
第一個是戒法身。我們知道如來善業是離業棄惡的,不像我們這些凡夫,我們這些凡夫的身、口、意都帶著貪欲、帶著嗔恨、愚癡來造一些業。我們的心中都在想別人的過錯,都在執著一切事物的錯,沒有真正去從我們的心中起心動念來消除這些肮脏污染的事,跟如來的身、口、意完全是相反的。如來也有三業,可是這個三業是離一切惡。所謂惡就是把人家的過失放在自己的心中就是惡,也就是把人家的缺點去揭露出來都是惡。那麽,我們是帶著什麽心去談論這些過失與缺點呢?我們帶著一種觀照自己的心,讓自己從心中去了解自己的缺點與過失。一切都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從別人的身上去指出來的。那麽這個差別就有不同了。也就是說,我們看到、察覺到的東西,無論是人事物都是给我們從自心上去改過失,從良心去發覺自己的不對的行爲。所以戒律是我們人生得到幸福、自在、快樂的第一個前提和階梯。我們要從戒的階梯一步一步走上去,最後達到能清心無染的果位,心中無過就沒有罪惡。當妳看到一些缺點過失,我們沒有起我是人非的心態,也沒有執著這個人(忌贤妒能)的心理。這種戒能發起戒香,這個戒香能夠成就我們無漏的功德。如果我們把這個戒,用来向對方責問的話,就不可能發出好的戒香。因爲妳在别人的身上或某件事情去執著、分別、或者施取,這些壞的不好的,那我們的心中也會被不好的、壞的東西喧染。如果今天我們不小心喝了、吃了不好的、壞的東西,首先我們的口味覺得很臭、很難受,接下來我們的喉嚨連接到我們的胃相聯起來,我們覺得就要吐出來了,這些就代表生理上的反應,也代表我們心中的得與取。如果心中起一個不好的念頭,或者臭的不好的異味,那我們生理上也會表現得一種惡的行爲。戒律就是幫助我們,在我們起心動念吸取的時候,就禁止一些不好的、壞的來進入我們的身體與身心。戒律為衆生所需,人類都要去了解的,去感受、去學習,而不是因爲信佛教有戒律,其它的宗教沒有戒律就不學。或者說,我沒有接受宗教的信仰就不學戒,縱然我們不學戒或者沒有受戒,或者不接受戒,當我們用一種方法去傷害別人,甚至傷害到自己都是属于有罪的。這樣我们才能夠真實的了解,戒法身是多麽的重要。他會帶來戒法身香,譲我們從此以後不再看到過失、罪惡。縱然看到過失,我們都用來給自己觀照,來消除我們的孽障, 沒有執嫌度人的心理。這一種香是能夠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功德,這個稱為戒法身的功德。
接著是定法身,大家都知道,能夠如如不動,淨心安住叫做定。定法身幫助我們覺悟,能及時提起正念,離開妄念。因爲有妄念,我們的心不定,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每分秒都在轉變了,念頭不定,身不定,我們的心更加不定。 爲什麽戒律的律儀非常重要?首先,怎麽樣學戒律律儀?比如說,我們怎樣接待法師過來講經,我們怎麽樣安排儀式來請法師上座。可不能請法師講經,人在大殿里穿堂走動,或者大聲講話。這些都是顯得我們的定力不夠,我們沒有好好地去學習律儀。我們不要緊張,法師是非常慈悲親切的人,不會好像高官,高高在上,我們只要用平常的心,恭謙虔誠的態度來請法師上座慈悲開示。 人如果有定力的話,那麽他遇事,在學習當中就會很有秩序,不會有太多的妄想,沒有什麽善与惡的,沒有分別心的來看事情,這樣我們就可以發揮定的功能。那麽,與佛如來相比的話,佛如來是沒有妄念,他沒有想到我是來度妳,也沒有想到這個是善還是惡。所看到一切善惡境界,我們的心不會被這個善惡境界來散亂。那麽這個就是定已經發揮作用,而且我们知道這一切都能夠受用在我們的身上。以定習戒,以戒生定,這個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因爲,定法身的香是離一切善惡,在我們的心中沒有散亂。現在大家需要了解,這個香不是觸到的香,是我們從法身很自然發出來的,沒有善與惡的對比,沒有對立姿態。所以這個心是不會散亂的。
戒與定之後,我們就講到慧法身。慧法身與如來的法身來講,他是真正的智慧。所謂真智圓明是通達一切法,這一切法的自性是無障礙的。比如凡夫心是有障礙的,所以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我們必須要經過戒、定來修這個慧,當我們自性無障礙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就顯現。所以在平常當中,常以智慧來觀照我們本來的自性,就是所謂真如自性。在真如自性當中,我們就可以不造一切的罪惡,智慧圓明是我們排除障礙的一切工具。所以慧法身發出來的香,他是不同的。就是說,我們雖然是修種種的善事,可是我們心中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我現在做善事,沒有執著我現在要幫助人啦,我現在又得到什麽的來奉獻,沒有這個!所做一切善行都是很自然的,就是把這個執著心消除,無論如何都要善念眾生,對貧窮人,或者要幫助的人都有這種信念。什麽信念呢?通達諸法自性的信念。觀照自己這個自性是我們本來是應該做的,不會說我要做來幫助什麽。所以從這一个方面我們智慧是很通徹。 那么我們以慧的法身沒有要自己特別想得到任何福利,這種稱爲慧法身香。他是一個能莊嚴我們的自性法身。
我來跟大家講一個典故:我們每個人法身是有不同的層次。有一個老和尚,他有三個徒弟。第一個徒弟很聰明、很有智慧。大家都認爲他一定能夠傳承老和尚的位置,就是說老和尚往生了,他一定會把位置交給他。第二個不比第一個聰明,第三個更加沒用,人叫他做他就做,不叫他做,他就站在那裏不動。因為老和尚年齡太老了,一定要擇出人選來繼承道場的主持,要把袈裟傳給他,老和尚不知道怎麽辦? 三個徒弟各有各的優點。這一天,老和尚就跟三個徒弟說:『今天,我要考你們,看誰有資格來承傳我的心法。我現在發每人一个銅板,這三個銅板如何適當地用呢?你們自己決定,怎麽樣去用這三個銅板』。第一個徒弟很聰明,他馬上把這個銅板出去外面買一些稻種回來种植。種植之後就會長出更多稻米,從一個銅板就會變成很多很多銅板。第二個徒弟,他只是到茶葉店買了一些茶葉和杯子來供養老和尚。第三個徒弟他什麽都不做,他把這個銅板交還給了老和尚,然後他就推開窗門,直看天上的月亮,只是呆著地看。這三個人就有不同的意向去用這個銅板。老和尚知道大徒弟把一個銅板變成多個銅板,他就搖搖頭說:『很可惜!』第二個徒弟就把杯和茶送給老和尚,老和尚也對他搖搖頭。然後第三個呢?竟然把這個銅板還交給老和尚説:『我不要!』然後一聲不吭,就推開窗口,呆看著明月。老和尚馬上就決定傳人了。大家知道他傳給了誰呀!竟然傳給這個書呆子了,就傳給了第三個徒弟。爲什麽呢?他什麽也沒有做到,銅板的作用都沒有利用到,就還給老和尚了。而他呆看月光幹什麽呢?老和尚就心裏有數,把袈裟就傳給第三個徒弟了。
大家看起來第三個徒弟沒什麽作爲。可是,他說了,我現在看著這個月光非常的清亮,很纯洁,在我的心中買不到,因我的心中只有這個光,而這個光就是佛光。你們用多少錢是買不到這種光,非常皎潔的光。當時,他就把這個月光比喻成心中的佛光。所以,後來就得到老和尚的認同,傳心法與袈裟給他。從這個典故大家也知道,我們最重要学习佛法綱領就是戒、定、慧。接受、利用、發揮戒、定、慧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事情。
現代一般的學佛人都喜歡有僥倖的心理。像打法器,打錯了,就説沒關系,下一趟還是照樣打,就想很多人也不知道我打錯了,或者再打錯也沒有人講。我們不要求自己真正去改過知錯,這就是一種大毛病,也是現在念佛修行人的一種通病。用僥倖心來過關,這樣就沒有辦法把戒、定、慧的香去發揮出來了。 故事裡,佛法的光是在心中,不是在人事上面,只要我們心中是清淨的,只要我們心中不會拿別人的過錯放在自己的口裏,放在自己的心裏,那我們的心就有佛法。
另一個很典型的故事,一個徒弟看到和尚,自己的師父從河中救起一個女人,還抱著她。他把這種境像放在自己的心裏,三天三夜想不通,最後忍不住了,就問自己的師父,怎麽不守戒,竟然抱著一個女人。可是,師父就跟他說:『我哪有抱著一個女人三天三夜呀?我只是救她一時,可是你就抱著這個女人三天三夜了。』這個就是心中有髒了,我們這個身體就發不出這個真香出來,這個就是講到這個法身香的一個部份。 希望大家在這個戒、定、慧上面,都能夠以這個法身受用,來作爲自己的利益。
與諸佛菩薩怎麽樣受用呢?就是有兩個:第一個是自受用,自受用就是自己能夠受用的。從哪裏?從諸佛菩薩的功德和一切法,我們來感應,而且落實、實踐。自受用是與理相應,用這種道理、真理來說服自己,來與諸佛菩薩去感應,這是自受用。另外一個就是他受用,他受用是與智慧來相應的。實際菩薩所現的身,才有他受用。因此,凡是我們有學習來度衆生的心理,我們必須從自己自身開始,自度才能度人,自利才能利他。不要想我現在學了一點點佛法,我就自已不落實在生活當中,而我就是把這些佛法去要求人家做到這個。學戒也是一樣,我們學了戒,一定要把這個戒落實在自己心中,落實在我們心中的想念,起心動念都要以戒律爲准。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沒有把戒律做標准,我們常常看別人的過錯、別人過失的話,我們法身的香就發揮不出來了。
法身裏面都會發出一種香氣,這種香氣影響到別人,也會幫助自己,能夠提神。現在我們用香氣用來做什麽?女人用的香氣是來迷惑男人,男人用的香氣是替自已提神的。佛法身的香氣是有讓我們自己警覺自已的作用。如果我們身體發出的是臭氣,我們自己也很難受,否則不會每天去洗澡呀! 所以,這個修行人的香不是在凡夫心裏面,這個香是在佛菩薩感應裏面。如果我們能夠有這種修行的話,我們身體發出的都是香,不會臭。現在爲什麽常常洗澡呀?因身體裏發出的這個汗臭,我們自己也忍不住了。這些是我們在世出世間的兩種香的差別。
我們用心來感悟生活,就好比一颗明月,很純潔、很皎潔的,那麽我們的心靈也像一颗明月。在平常的事物當中,就覺得很自在,心中無垢,那就幸福了。 宋朝理學史家邵雍的詞:『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心中像明月皎潔的人,有風吹到水面的時候,月光照在水面,這一陣風使我們清醒了。有明月也有清風,這種圖畫,此種意境感受到清新的意味。這種清新的意味,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很少人知道。那麽,在這個生命當中,我們遇到的事情,無非就是鏡花水中月而已。就像我們辦活動,或者傳戒法會,或者是梁皇懺法會,很多人過來,我們都覺得很法喜。甚至是打佛七,水陸法會,大家都覺得非常好,而且希望能夠永遠沉浸在這樣法喜當中。 可是這些都是鏡花水月,一個風雲的道場。就像一個遊戲,一場夢!一場戲,一場夢裏面也有很美麗的情景,可是醒來之後呢?這些就不再有了。我們必須要有這種的徹知去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鏡花水月,就好像鏡中的花。大家看到這個花在这鏡子裏面顯得非常鮮豔,可是,一下子它就都凋謝了,我們再也看不到它的嬌豔。也像那個水中的明月,把手動動這片水,這個月就沒有了,月影被打散了。所以我們對世界上的一切,不要太過認真。人家所做的我們不能太過執著,不能太過分別,我們的妄念、妄想才能止住,這樣才能夠完全得到我們的戒法身、定法身、和慧法身,讓我們在佛法當中受用,獲得利益。阿彌陀佛!
上傳下妙師父 講演
《五分法身》— 弟子王俊英恭錄
地點:美國維治利亞泰城
時間:二零壹六年9/19(農曆8/1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