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要學佛就要講求發菩提心,這是非常的重要。什麼是菩提心,就是真心,即是菩提心,通常一般人修行學佛,或者是人生在這世界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幸福的話,這種快樂幸福的日子怎麼過呢?全都是因為依靠我們這個菩提心,我們用真心來對待人家,也要用真心對待自己!這個真心呢?首先要至誠,至誠心來對待自己,這個心就是清淨,平等,真覺,因為你有至誠心,那麼你所發的不是假的不是虛情假意,那你這個就是清淨心,我沒有在你身上要什麼?我沒有說我要給你什麼,然後你要怎樣回答我,回報我,而且我們之間都是平等,在事上是有尊卑之分,可是在法上是平等的。我們常常覚悟到,怎樣對待自己,用對待自己的心來對待別人,覚悟到怎樣讓別人無損害,無煩惱,所以這三個心合起來就是大乘菩薩所講的真真的大悲心,深心,至誠心,也就是我們的菩提心。
真心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䁱得在世界上,這個心是無常,不用說一天啊!一分鐘,現在當下,現在我們坐在這邊,等一下我們念頭一起,這個心就變了,今天我一想係吔!我聽了這個我要懺悔,可是下一分鐘有起心動念,可能這動念啊!令我們不再懺悔啦!就覚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是應該的,我是沒有錯的。佛教給我們要曉得,我們要用真心,我們要用清淨心,這樣話就不被外邊的環境污染,你看菩薩衪們都用至誠心,所以至誠心,先要是首先你能圓滿這個菩提心必須要從這個至誠裡面下功夫,就是說菩薩,就是永遠都可以有至誠心,菩提心,因為菩薩有菩提心,祂有很高的很深至誠心,那麼祂就可以圓滿,不但衪有清淨,平等還有覚悟,那麼覚悟是什麼啊?覚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麼這個就是對自己有交待啦!我們求什麼呢?那麼這樣我們什麼都不要求,求清淨,求平等,求真覺,如果你能夠用這個心,來對待別人在生活上,你其實不要讀什麼?你不用求我要學三藏十二部,只要你有這種心,帶人覚悟那你就是菩薩,你過的生活就是自在,我們要知道要帶人覚悟的時候,如果能夠先從對待自己,能夠清淨平等真覺,那我們對別人也是清淨,平等,真覺,很多人都是自私自利,對待自己都是追求「名聞利養」,自己舒服來作為自己的標準,自然的這樣的他就不能够有用,因為他要求是「名聞利養」,如果是別人要「名聞利養」他肯嗎?他能接受嗎?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我把六祖壇經中,五祖跟六祖傳法的事情為大家說一説,五祖那個時候看到六祖惠能大師來到了,他就叫六祖到廚房做事,每天都是破柴燒飯,人家叫他做什麼,大小的工作都要做。六祖為了什麼去黃梅的,他是為了求學習去黃梅的!但是見了五祖,無用啊!也沒有去參禪,也没有去讀經,只是每一天都在幹活,如果是你們可以嗎?你來到我這裡是來學戒的,没有給你學,你就走啦!對不對?心裡想你怎麼叫我去倒垃圾呢?你怎麼叫我煮飯破柴呢?但是六祖在黃梅八個月從來沒有怨言,等到五祖覺得因緣成熟,看到他跟神秀所改寫的法句,『菩提本無樹』這幾句話,五袓就傳法給他。什麼稱傳法?傳法不是教你打鐺子,教你打木魚,那個不是傳法,傳法是傳心法,因為傳法很重要,傳的法不能傳錯了人,傳法是關係到將來的法運命脈,關係到法印。佛法的法印繼承的人,要求必須在心地上是佛真子的。心地都搞不好,追求名聞利養的,沒有任勞任怨的這種人,怎麼樣可以傳法給他呢?所以六袓得到『金剛經』的開示后,他就馬上覚悟,大徹大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五袓叫他趕快離開這裡,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因為又怕別人對他的妒嫉,對六袓不利,所以叫他馬上走。六祖在獵人隊,藏了十五年,也是跟那些獵人煮飯啊!看到這些獵人打了兩只兔子,他偷偷就把牠們放了,後來也度了他們這些獵人隊的人,他渡了十五年啊!漫長的十五年啊!現在的人剛剛學一點東西就出來想出名度衆生,有這種心是跟六袓就沒得比了。我們要有因緣才能夠出來,不能稍有一點點成就,就想出來度眾生。我們首先安住一處修行,等到有因緣的時候,衆生需要時,我們就為他們服務就可以,要存這種心,這樣才能夠說修行。
慧淨師問什麼是法印?法是一個道理,一個真理。法有時間性,在佛的時代,舍利弗入定看到佛法有長有短,原來就是因為佛法中有廣律的時候,那佛法會延長,略教戒的時候,佛法就短。舍利弗為了利益衆生,就請佛制廣律。法的長短,好與不好,都依傳法的人。就像你派遣一個人去做事,此人沒有至誠心,沒有平等心,有私心的話,他把道場的事情不但做壞了,還會給人家批評,這個道場就對別人沒有價值了,所以傳法是很重要,法印都是靠此人來印轉。有戒我們就有正法,有正法,佛法就永遠存在。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