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放下了,除閒名,不着相,不攀缘

sdr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放下是功夫》這個主題。

學佛是學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要學跟他一樣的成佛。佛從王子捨棄王位到苦行,一直到成道,在四十九年地為我們眾生演繹,祂是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然後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三大阿僧祗劫都是菩薩,所以我們要學佛,必須要經過一個層次,就是菩薩層次修學次第除了要從三學戒定慧,六度萬行,六和敬,普賢十大願,更要加上菩薩行,我們念佛的人,就要加上修淨業三福,這個層次是不可以少的。不要說我只是念一句佛號就行了,念一句佛號能夠一句念到底的,就是那些沒有家庭,沒有事業要成就的老人家,如果這些老人家,也是被家庭被自己的四代五代孫子來障礙的話,這些老人家也要有助緣的修行,就是要修五戒十善。如果我們都可以把家庭放下的話,我們把一句佛號念到底是可以成功的。

我們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要跟他一樣,學到跟他一模一樣,不能只學一半,只是想穿這個衣服,但是佛內在的慈悲,一切的德行,我們都學不來,這個不是學佛了。最低限度我們都要有一顆不要再搞六道輪回的心。六道輪回有三個原因,通常大家以為是貪嗔癡,可是貪嗔癡是一個總名詞,最主要的原因都是有佔有控制支配這種心,只要有這三個的心,你就出不了六道。為什麼呢?因為你天天在造業,有控制有佔有支配這種心念,就一定有貪嗔癡。現在我們在一個團體裡面,我們想要控制別人,要支配別人,但是要以團體為重,不是以自己的私念為重,就是要放下自己的身段,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一個領導怎麼樣去跟大家團體來溝通呢?就要用心去做,把做的事情放在心裡面,做完了之後,就不再放在心裡了。如果你還是把這個事情放在心裡,你就會有輪回業。

那麼菩薩是怎麼樣呢?菩薩行就把事情做好,不放在心裡,我們現在要組織法,我們專心認真去組織,怎麼安排香績組,怎麼安排引禮師,怎麼安排吃飯的,人家過來要掛單,床位,什麼都安排好後,這個法會圓滿了,我們不會放在心上,不會放在心上是哪一種事呢?告訴別人,這個統統都是我來辦,告訴別人,那些事情做得不對,某人怎麼樣,這些就是心上不下的。在做事的時候我們要有一種制度,下面的人必須要聽上面的人,不論他是什麼年紀,比如今天這個法會,我允許這位居士,他雖然是二十歲。可是他能擔任文書組長,他當了之後,他負責一切的文檔或者疏文經典,或者供齋一切都由他來排。可是有一些在道場裡面很久老修,曾經做過文書,他就覺得為什麼要給二十歲的年輕人擔任此職,為什麼不委託他來做呢?他有經驗,他有點難過,或者是不開心。當這二十歲的年輕人請他幫忙就給文書組長一些難題,這種心態和行為就不應當的。做事的方法必須要統一,聽上面領導的指示,不能夠以年長,或有經驗去難為領導人。我們還是要放下,萬一這個二十歲的組長做得不好,等到這個法會圓滿了,我們可以開會議,用會議大家來評論一下,這次法會組織得怎麼樣,有哪個地方我們值得去改正,這個是一種制度,這個是一種方法。我們把這個制度方法拿出來評論之後,事上我們已經評論好了,在心上呢?縱然有很多很多的批評,做得不對,可是我們事上已經得到檢討,心上要把它放下。

一般在社會上,社團上的一種放下,是叫我們怎麼樣在事上去放下,心裡面乾乾淨淨,回到家裡不要把這些事情跟家裡人去說,跟朋友去談,因為很多人在工作上,有什麼事情,都回到家裡,把這些埋怨,把這些不好的都和家裡人說,影響了大眾。但是菩薩就把事情做好心裡就放下,沒有一點污染,這種方法叫做妙用。我們怎麼樣來善巧妙用這些制度方法,只是要把事情做好,心上的東西一切乾乾淨淨。

比如今天我來這裡,你們要有組織一個排,誰來招待師父,誰來排師父講經,念佛,誰來組織飯的,都要安排好,既然已經委派一個人去做了,或者二個人去做了,要分配均勻,不能讓一個人或者二個人擔這個責任,或者是太重要,比如是現在師父只來三天四天,還好吧!如果師父來七天,每一天要這樣的話,只有一兩個人來負責,很難為了這兩個人。一難為起來,事情就辦不好,辦不好呢?就有很多的障礙,或者起事非啊,起埋怨啊,這個擔任的人覺得太辛苦了,下一次他也會不願意去奉獻,不願意發心。我們作為一個團體的領導人,作為一個學佛的護法,必須從這一方面去著手學習,事上我們要有制度方法,心上就放得把一切放得乾乾淨淨。對於我們念佛的人,一定知道,心上沒有了,就沒有輪回,沒有報應,如果心上還有的話,我們念佛起來也不是一種好事,是念得很障礙。

我們心上念佛,意思是心裡有計較,所造的都是福德,就是人天的福德,造得不好呢?就是罪業。所以績功累德就是靠我們怎麼樣做事,這個事情是必須要隨緣的,講到這個隨緣大家要注意一個地方,通常我們參加一些法會,或者人家叫我們做事,我們做不來,我們都是說隨緣吧!,告訴自己隨緣吧,其實這個是不對的,隨緣只能夠別人告訴自己隨緣。我們只用隨喜的心,這樣的心態就對了。隨緣跟隨喜有什麼不同呢?隨緣是你自己說,你有一種藉口,有一種理由來告訴自己隨緣吧,以為我不做還可以的。如果別人告訴自己隨緣呢?今天我家裡有事,我不能夠來聽法,打電話給師父,說:師父我請假,我告假,我今天有事,不能來。師父很瞭解你的處境,跟你說:隨緣吧! 這就行了。而不是你告訴我,師父啊,隨緣吧,我不來了。你自己要隨喜! 因為今天要組織聽經聞法,這個念佛事為了大家的利益,可是自己本來想來,可是因為因緣不足不能來了,然後電話給師父,我很隨喜你們的放生,我不能參加,但是我隨喜。所以這個隨緣與隨喜這樣用的。我們作為一個領導的人,一定要知道怎麼樣隨緣,怎麼樣隨喜。

還有一個就是不要攀緣。怎樣叫做不要攀緣呢?就是說我們不要著相,不能做的事情我們硬著頭皮去做,來名聞利養,這叫做攀緣。故意去造一些機會,叫做攀緣。在境界上,我們六根很容易攀緣,攀六塵的緣,攀六塵緣的時候,我們都是著相了。在做事的時就做不好,事做不好,心也放不下,這個都是一個問題。作為一個領導的人,他應該在做事的時候,必須沒有煩惱,要用一個清淨心去做事,比如組織這個講經的法會,組織人必定要有一個很快樂的心情去處理第一個就是笑容,我們常常要微笑,無論多辛苦都要微笑,因為我們發這個菩提心出來成就大家的,所以無論多辛苦,我們都要把這個完成。他沒有煩惱了,他就有智慧,他才可以指導別人去做。學佛法是不分年齡的,各行各業統統都用得上。沒有一樣不圓滿成就,不但可以圓滿成就,還是究竟圓滿。老和尚在幾年前,贈予我們一墨寶,就是「誠念佛」,因為我們每年都是向老和尚去報告學會的進展,同學們的成績,老和尚看了之後,就寫了「竭誠念佛」送給我們。相信你們都會看這一法句,我也把它放在微信裡面,來供養大家。「竭誠念佛」的意思告訴我們,你們都是很誠心去念佛了,你們也有這個心念佛了,可是沒有盡,也就是沒有竭盡全力去念。這個凡夫心還是存在,不能夠把凡夫心轉為聖賢心,這個是老和尚給我們同學們的一種鼓勵。讓我們要竭盡全力去念佛,才能有成就,才會圓滿

我們要永遠保心地清淨平等,一塵不染,叫做清淨。什麼叫做平等呢?就是絲文不動,叫做平等。清淨心的條件就是沒有疑惑,沒有污染,叫做清淨。心裡面沒有疑了,你就覺得一切很坦然,沒有懷疑了,你就相信人家。作為領導,或者做事情,你用人就要有心,就要不疑,如果你用人還是懷疑的話,你總會出問題。所以用人就要不疑,這樣就可以清淨了。

污染又是什麼呢?污染就是在名聞利養,我們放不下,比如有人家說你兩句或者講一些你不愛聽的話你想我做得這麼辛苦,你還在批評我你放不下這個名聞利養,為什麼說放不下名聞利養呢?你就是不讓人家批評你,因為你愛名了,哪你就是放不下。講到這裡我也順便提起,剛才其中一位同學問了一個問題,他說:在回向裡,我們要說出名字的時候究竟用我的法名還是乳名法名前後不同究竟用哪一個?就跟他講:用最後一個。所謂最後呢?你受菩薩戒了,法師給你起了另外一個名字,你就用最後這個名字。凡是受戒一次,皈依也是一次。可能法師會給你取一個名字。我說一段故事來跟大家說明,我們不要執著名字,法名也好,爸爸媽媽給我們乳名也好,我們都是不要去執著。

有一老和尚,高僧大德,他是全國出名,每一個人都知道他鼎鼎大名,有一天他跟自己的弟子講,我要往生了,可是有一事障礙我不能往生。現在想你們幫助我一下,哪什麼事呢?誰能可以幫我除去我的閑名。當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怎麼辦?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啊,哪一個不知道呢?竟然有一個小沙彌剛剛出家,他就站起來問了:老和尚你究竟是什麼名?老和尚就哈哈大笑,謝謝你幫助我,我總算除了閑名了,我現在可以很自在了。他就進去房一打坐就往生了。那個時候這個小沙彌就不得了了,被其他的師兄都罵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問老和尚,你明知師父的名字的,你怎麼會這樣問呢?你看師父往生了! 這個小沙彌就哭起來了,他說:我哪裡不知道師父的名字啊,可是我知道,他問我們誰能除去他的閑名,我懂他的意思,我問他是說還有一個人不知他的名。老和尚聽了之後,他就覺得很高興,總算有一個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不注重這個名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太執著這個名字,你說這個蓮花有個名字才去,如果這個蓮花沒有名字,你上去嗎?彌陀佛來接你,拿一個蓮花給來給你,你相信嗎?來,上去,你跟我走!沒有我的名字啊!我不去,行不行?好不好?有沒有這個傻瓜?所以這種情形,我們一直在執著! 也是好事的,今天問出來就知道了,我們還是放不下。還是放不下這個名字,我們執著在經典這個名相經典的偈句,尤其是回向偈,贊佛偈,這種古大德去寫出來的,不是佛寫的,佛沒有寫這個,可是我們就背的很熟,背熟了之後幹什麼?是警惕自己,不是用來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的階梯,你往生時候你不能夠念這些偈句給佛聽,你只是念阿彌陀佛。記得嗎?你不能跟阿彌陀佛說,稽首皈依,阿彌陀佛身金色,阿彌陀佛不知道你念什麼,他的願在四十八願裡說清楚了,念我名號,沒有叫你念贊佛偈,爐香贊,蓮池海會,沒有叫你這樣。這個我們必須要清楚明白,不要修瞎練,這樣也算是盲修瞎練,自以為是,這種放不下,就累到自己心裡不清淨,心裡污染了。

對這個財色名食睡,五欲沒有放下,對人對事對物的好惡也沒有放下,我們通常一般人看到人家,同學們有做惡事了,或者有些過失了,我們都是擺在心裡,到共修的時候統統拿出來,批評指責,這是不對的。我們是對事不對人,不要說某某人做了什麼事,我們只是把這個事情講出來,讓大家來評論一下,我們以後怎麼樣把這個事情改過,這樣就好了。我們不能把人的好惡去放在心裡。我們如果還有喜歡,還有討厭的,這些東西都叫做污染,吃的用的,我們都儘量避免,儘量去消除這種習慣。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要成佛就要有一方法,就是斷惡修善,能夠斷惡修善,就是一個無上的方法,斷惡修善,第一個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從思想上遠離貪嗔癡,這個就是修行的次第。從戒律一直到修定,然後由定開慧,這個就是次第。所以修學必須從這一方面著手。先從三皈五戒十善,進而修淨業三福,然後就是學戒定慧,剛才我們所講的五戒十善,就是戒定慧的根本基礎。我們聽老和尚講的認識佛教裡都有這,還有淨業三福,我們念佛人必須要做到,從第一福一直做到第三福,把它圓滿完成,這樣你們念佛一定可以往往生,坐著往生!

無論你是修學護法哪一種方法,比如說是禪宗密宗,無論是大乘小乘,都以這個為基礎。大樓要建地基,必須要把地基穩固,才能安全。從修學聖道也要先紮這個根基。老和尚現在推崇我們學弟子規,學十善業道經,學太上感應篇為我們紮根。綜合起來,就是我們要把中國很有智慧的傳統文化去學起來,重新學,因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保護下來的,我們現在把它忘記了,我們現在重新把它拿起來再學,希望你們現在的老師,向學校或者一些教育的基層,來推崇這個統傳文化,讓老師們先學,然後推崇到家長,推崇到子弟,都會學起來。

我們講到念佛的功夫是在哪裡呢?在境界裡頭的時候,我們不妨礙人家,我們不要求不控制別人。在家庭我們不會要求家庭跟我一樣,我們以大量的心去接受,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就是功夫。如果你要控制別人,你要聽我,我是長輩,我是家庭的當家作主,你必須要聽我,那你就沒有功夫。所謂功夫,你的心量很大,你的功夫就會接受別人,這個就是你的功夫。對於境界裡頭要隨緣,不要攀緣。所以你的清淨心就有了,看到的時候我們想批評,我們有自己的意見,這個就是不清淨。我們把這個意見都放下,先去接受別人的意見,然後我們仔細想一下,他的意見比我好,用一種客觀的角度去看事情,不要以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的人,他是我討厭的;他說話一定不對,很多人就有這種固執的心態,去做事,去辦事,我不要跟他一起要工作,因為我跟他合不來;因為他跟我常常爭執,如果我們這樣想法,本來二個人可以有能力合作,因為狹窄的心量不能夠容納包容別人,最後都不會把事情做好。

這個也是自己要放下,所以這個放下是功夫,不是指我們什麼事情都不做,我們全都放棄了,萬緣放下了,種種的事情都不做了,不是這樣。是我們先要接受別人,來放下自己的認為,觀念,這才真真去放下。這個觀點的話,我們一定可以成就,一定可以得到很多人贊同你,喜歡包容你,做事起來,一呼百應,這個是一個團體,一個念佛堂領導人都應該有這種態度。對於念佛實在有幫助,不要以為自己念佛是了不起,要大家都跟我念,家庭成員都跟我念,這樣他們不甘心,萬一他對此起反感的話,反而不好。所以先把控制別人,支配別人這個心態放下。

這個《放下是功夫》就是這樣成就的,沒有懷疑的心,沒有攀緣的心,要保持一個清淨心,這樣就是放下了,今天就簡單跟在大家說,從這個方面去看,其實這個放下有很多很多方面,我過去講的很多,以後你們有機緣的,可以在我協會的《淨業歸處》,或者是妙相具裡的淨業歸處可以看到,看到這個《放下是功夫》的內容。剩下的時間給大家答問,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對於念佛或者是平常做功課,有懷疑的可以問。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