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覺有情篇

放下了,淨心顯現,回歸勝義初發心

DSC09967

《放下是功夫》——傳妙法師講演

日期: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講於美國波士頓行願淨宗學會

《放下了,淨心顯現,回歸勝義初發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放下是功夫》這個主題。

今天要討論的是我們一般人常常有的問題。大家修行當中念佛靜坐的時候,無明妄想煩惱,這個煩躁的心,都會很自然的生起來。尤其妄想是不斷的進入我們的心田,令我們沒有辦法專注在這個念心,專注完成事情,那怎麼辦呢?其實對治這個妄想無明,很簡單。譬如我們拿一杯清凈的水,我們把一些塵土泥巴放進去。你就會看到這杯清凈的水馬上變成很渾濁,開始污濁了。因為清水跟泥巴渾在一起,就好像我們的心本來是很清凈,那這些妄想無明煩惱都過來了,就會障礙我們的心,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就有覺察到我不想要這些渾濁的東西,我們想要把這些妄想煩惱無明除掉,使我的心恢復清凈。那怎麼辦呢?如何在這一杯水裡把泥巴除掉,最好的方法大家都應該知道。就用沉澱的方法。沉澱泥巴塵土,那些泥巴塵土隨着時間慢慢地就沉澱了。我們慢慢把水倒出來,沉澱的泥巴都在杯底裡面,這杯水就恢復到清凈了。我們的心就像這杯水一樣,我們不要碰這些妄想,不要去理會這些無明和煩惱。我們不要用一根棍子去搞它。這個妄想呀你怎麼又來了! 我怎麼又起無明了! 拜託拜託! 煩惱哥哥你走吧! 這個統統都不要。就擺它在旁邊。你是你,我是我。

最近師父的腳被扭傷,多個星期了好不起來。因為事情太多,沒有休息。它是在痛,尤其在拜佛靜坐的時候。雖然前天我有機會到醫生那邊去,可是回來還是痛,現在還敷藥。事情還要做的,不能夠為了這個腳不做事情,因為要親力親為的事情很多。因為我也常常肚子痛的,我就用我一直以來的方法,就把它輕輕揉一揉,對它說,你不要痛了,你就念佛吧。叫它念佛了,一兩分鐘,它可能是聽我的話去念佛,真不痛了。這個腳呢,也一樣。我辦事的時候就辦事,真的! 它很合作,我辦事的時候它就不會痛了。不辦事的時候,我就感謝它,因為它不痛了,我也沒有把它放在心裡。所以它的外表形象還是有一點腫,可是不痛了。因為你辦事的時候你就專心辦事吧。你不要常常看住這個腳,我怎麼去做事呢?這麼腫這麼痛呀,還是謹慎一點,一直看着這個腳,慢慢來沒事的。做好了就看看它,怎麼剛才不痛的。其實這個是很妙的東西,因為我們的心已經跟它隔離,跟這個痛楚隔離,這個痛楚是一種無明來的,因為它是一種感受,是由身體不適引起一種感受。我們還是以這個清凈心去做自己的事情,這個痛楚無明或者是一切的妄想,我們都把它們放在一邊,這一種方法是可通的,我們要調伏污濁的泥巴,妄想的話,要經過一個過程,一個沉澱的過程,也就是安住調伏的過程。

我們必定要常常無時無刻來用安住調伏,不停地、不間斷地來用這個安住在每個時間,每個空間,每個地方。常常提醒自己把我們的心安住,當你把心安住的時候,你身體自然會安住。只有安住這個方法,我們才能夠有機會去伏煩惱,離妄想。因為妄想煩惱來干擾我們,我們都知道,這是我們沾染了凡夫生死的形狀,我們要離生死,脫煩惱,我們不要受它的干擾。所以我們的決心很重要,在決心當前,就是要安住這顆心。這顆心,怎麼樣去安住這顆心?怎麼樣的心?就是我們的初發心。因為我們的初發心都是好的。當這些妄想起來了,這些無明進來了,引起我們的煩惱生起來了,令到我們這個初發心往往都會退轉,往往都忘記了我們的初發心。每個人的初發心都是很純凈,每個人的初發心都是非常完善美好的。如果我們能保持安住這個初發心的話,所有的事情,了生脫死這些大事定能夠解決,定能夠了脫。可是要保持安住這個初發心是不容易而且不簡單。大家記住就是這個問題,也是這個問題出了問題。才累到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進進退退,苦惱不堪。那麼換句話說安住很重要,安住我們當前這一念,安住我們這一個初發心。所以你不要理會從外面進來的一切東西,這一切東西包括了妄想,想入非非的一切感受。這一切感受就是從無明引起。這個無明很難發覺,因為它沒有時間性,什麼時候這個無明來了不知道。什麼時候無明去了也不知道。就以為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它細微到你沒有辦法去覺察。通常當你覺察的時候,很多都會很後悔。剛才起了無明之後,就說了一些不應該說的話。怎麼會做了一些傷害別人的事?就會很懊悔。所以我們了解到這一個問題,我們就要做一個適應的方法來對治。

所有的一切複雜問題,都是因為我們想得太複雜,以為這麼複雜,我們就要採取一些複雜的方法來對付。其實不然! 我們只要用很簡單的方法都可以對治這些複雜問題。因為所有的複雜都是心想生的。只要心恢復了現前的簡單思想,這些複雜都會消失。今天跟你們這樣分享,希望大家能夠每一時刻都能用到。當我們覺察到自己妄想,無明煩惱的時候要馬上去對治。那對治的方法呢?很簡單,「你是你,我是我」。跟我不相干。你把它分清楚,畫一個界線就行了。不要隨着妄想煩惱無明,不要跟着他們走。你現在有這個問題提出來了,就證明你曾經跟着他們走,你才有這個問題。你不跟它們走,你就不當它一回事,你也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來了。不過這個問題是對的。你不提出來,你就沒有辦法找到方法去對治了。

當靜坐的時候,只要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把思想都停留這句洪名,妄想來了,就請它坐在一邊。身體的感受,腳痛了,也請它擱在一邊。時間慢慢一分鐘一分鐘過了,就會覺得這些朋友都離開了。這是很奇怪的一個事情,可是必須要親自去接觸,必須要自己去做這個事情。心必須要這樣明明、白白去分明,劃一條界線,把它分出來,才知道這種很微妙的效果。我分享給大家,因為大家都有在靜坐的時候,在我們辦事的時候,都會令到我們不知怎麼辦,措手無策的妄想。就用這種安住的方法,把妄想煩惱去隔開。不關你事的,你就不用去理它。它來就來,它去也讓它去,我們就認認真真去做事情好了。我們能夠安住,這些妄想無明煩惱離開我們了,那個時候就知道,我們是放下了。這是一種很微細的發覺,從這個地方我們發覺了放下的功夫。如果我們還是要把妄想煩惱去關注的話,代表我們的心裏面還存在它們,不肯把它放下。我們大家都有執着心、分別心、妄想心,為什麼我們不能把這些心用得其所呢?這些妄想、煩惱,我們統統不要,我們不要放在心裡好了,我們不要關注它。為什麼呀?心裡很清楚它來了,可是我還是照樣做我的事情。我就利用我的分別心去把它隔開,「你是你,我是我」,當時就會把心安住,也跟這些老朋友說再見,不要再來了,也不要理它,來不來不要緊。因為心裡邊沒有,它是沉澱的。沉澱之後,我們就把水跟污濁的泥巴分開了。

我利用這個例子來跟大家學習,要我們真正去把心安住做出來。在心安住這一念的時候,我們就會恢復原本的清凈心。起碼我們在恢復的時候,我們的決心就現出來了。一般人看事情都會很複雜,很自然的把事情想到非常複雜,複雜的事情就會生起一些煩惱。越想越複雜,越想越放不下,越想越煩惱。所以我們用這種方法把事情想得單純些,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很快速地把事情解決。因為這些複雜的事情、妄想都是心想生,是我們自己想起來的。因為我們沒有利用我們的分別心,來把清凈的心與煩惱的妄想來分開。我們分不清也覺察不到我們正在分別,覺察不到我們在執着。如果能夠真正的覺察到我們現在的分別心是在哪裡?我們現在執着心在哪裡?我們就可以分別了這個分別心與執着心。執着心和分別心統統把它放在一邊。換句話說,以其人之道還與其人。你分別,有這個分別心,我就用這個分別心來分別「分別心」。我也要以這個「分別心」來把這個「執着心」分別出來。所以最後我們就可以把它們除掉。在除掉的過程中,我們就用禪定和念佛的方法。禪定念佛的方法會產生一種修智慧的念力,這個是修智慧的正能量。我們以這個正能量就可以對治一切,也依這個正能量去修行。

在修行的的過程中,把堅持我們初發心的一切障礙推出去。初發心就是指我們的菩提心,菩提心裏面有願也有行。要保持菩提心與菩提行,就能夠除去一切障礙。修行的過程當中要懂得怎麼用方法,把一切障礙都消除是多麼重要。我們內在的煩惱跟跟別人是沒有關係的,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出了問題而已 。所以一個真修行人不會在意外表,他會注重自己的內心。我們要清楚的知道,理解為什麼要發心?我們發心要做是什麼事情?當發心之後,我們都有願力來行這個菩提心的。但是這個願力堅固不堅固的差別,就在於我們的知見。我們是有哪一種因地來起這個初發心呢?我們要用怎麼樣的願景來保持這個初發心?跟着我們要怎麼樣覺悟我這個初發心?以什麼的行為把這個初發心堅固起來?所以這個目標我們要很清楚,我們要自發內心的覺悟,我們這一念信心,有了目的我們才可以開顯我們內在的自性功德。譬如我們要想拜佛,這個是初發心,初發心來推動我們來拜佛,修拜佛這個法門。可是,我們這個拜佛能堅持下去嗎?能夠不生厭倦煩惱嗎?如果我們這個初發心的推動,是因為求一些不可得的一種貪慾來拜佛的話,那麼在拜的動作之時,就沒有一種真正的能量,所謂的清凈心。拜佛有一定的時期之後,這個初發心就會動搖。因為這個初發心的背後是生滅心。我們今天要從三拜一直到一千拜,就數到一千拜就停止了。當第一拜,就是心生起第一拜。當禮完一千拜,拜佛這一個行為,就停止了,那就是有生有滅,所以拜佛這一個發心,是以生滅心來形成的。也就是說拜佛這個發心推動能量有生滅。有生滅的話,它也有生滅的果。拜了一千拜,就自然會停止。我們會告訴自己今天就是拜了一千拜。反之,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是為了培養自己有一個很清凈的恭敬心來稱讚佛的功德,這一片心都是安住在如來心,我們不會在意是一千拜還是兩千拜,只隨着身體的能量去拜,拜的時候,心是多麼的清凈,沒有想到什麼時候會停止,這樣的拜法就跟我剛才說的是不同的。我們要薰習自己沒有生滅的心來做一切事。因為心是生滅,那果報也是生滅。所以一切都很自然的,隨着生滅來變化。而我們想要把菩提心堅固起來,就不能夠以這個生滅心來成就這個菩提心。所以當我們的初發心不是由這種生滅心而發的話,自然初發心一定可以達成一個很大的佛菩提果。成就佛菩提果了,這個果實是沒有生滅的。

凡事在修行當中要注意到我們的初發心,我們不要想到我們要發一個怎麼樣偉大的願,只要保持我們初發心已經是不錯了。還是這一句話,初發心越單純是最好的。我們能夠保持它,時間久了,這個初發心的菩提果,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堅固。它所產生的力量,是真的很堅固很大。也是從這個初發心開始,能夠保持它,繼續在做,不要問為誰,只要保持它就行了。那麼,這個初發心是我們自己造作出來的,還是我們本來就有的?世俗的初發心是造作的。因為我們是發自我們的悲願,因為我們緣眾生的相,緣佛菩薩的相,所以我們起了發世俗的菩提心。世俗的初發心,就好像說很多人為了喜歡吃素菜,來拜佛的、來念佛的人就很多。雖然他的初發心,學佛是貪吃一些免費的素菜或者好吃的素菜,可是他漸漸對聽經、聞法、學習提升了自己的行為,就進入佛門了。這種初發心雖然是由貪著引起的,可是最後能夠樹立正知正見,能夠學戒、禪定、讀經,最後也能把貪嗔痴息滅,那麼這個是一種世俗的初發心。

另一種是真正的一種勝義的發心。這個勝義發心是本來有的,也就是發自我們的自性佛,緣一切的眾生,緣一切佛菩薩。可是這一切眾生佛菩薩是以利他為主,剛才的世俗初發心是借假像。第二個的勝義初發心是回歸到我們自性的內在的佛性。所以兩種心都是以眾生相和佛菩薩相來提升我們內在,可是它的堅固力是不同。我們要提升必須要把世俗的出發心提升到勝義的初發心,就是說我們不再憑形狀來發心了,我們斷惡修善是因為眾生,因為佛菩薩,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其中,這個安住在無生滅心,不再攀緣,不隨妄想無明去轉,來產生的力量,來不斷的學習薰習,我們有這種調伏的力量,那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產生這種正能量的動力,都需要依止安住的清凈心,才能夠伏一切的煩惱。在世俗的初發心的時候,我們還是有一切相、一切法,提升勝義初發心就會離一切相,心中就沒有形狀了,沒有對立,不複雜,也就是說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這種情形之下,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隨時都可以了。安住了,就可以把我們的心恢復清凈,隨緣可以恢復我們的形狀,安住能量很大,它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初學一直到老,不可少的一種力量。我要聲明一點,我們的心是不能夠安住在我們這個妄想、色塵感覺當中,不要會錯意了。如果還是安住在妄想無明煩惱之中,那就大大的是一個錯誤了。所以剛才說,我們要把我們的心用得其所,就是這個緣故。告訴大家,我們用這個分別心,因為我們察覺了分別心,才知道怎麼去用分別心。用得其所,就是把它們隔開。我們察覺到妄想,我們把它隔開。察覺到我們在攀緣,我們把它隔開,恢復到我們的清凈心,然後再安住在這個清凈心。所以祖師大德就說了,不管我們的房子在外面被風吹的霹靂啪啦地響,我們在裡面還是安然無恙,因為我們的心不再攀緣外在的色塵,不去攀緣內在的感受了。所以當安住這一念信心的時候,就是回歸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初發心的過程中,必須是要正確的。為了追求解脫,成就佛道而發心,來保持這個永久的很純正的發心。因為發心的開始只是一念的力量。那麼怎麼樣把這個一念的力量,從很微弱來變成強大呢?它是緣於我們生命中的洪流,加強我們這個力量, 使我們對出離心有強烈的追求。我們在做事當中,不能夠忽略自己這個初發心,不能夠背離我們最初發心的目的,常常要提醒自己。尤其當我們做事的時候,事業越做越大了,而且有名聞利養了之後,我們都很容易忘記我們的初發心。對着我們事業的發展,貪著就增長了,那本來的勝義發心變成世俗發心。然後漸漸連世俗的發心都忘記了。所以很多做事的人,包括一切出家、在家的護法弘法的人,就要保持這個心態,有正確的認識。所以在發心的過程中,不要掉入這個凡夫的發心。現在,很普遍的都形成了一種很典型的,都忘記了初發心的純真,變成了個人的我執,把這個弘法的真正的影響力量都隨着我執跟貪著,變成了一種自我的表現。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認為這些事情不關我們的事,我們就不做。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就要注意,我們要常常想到我們的初發心是為了利益眾生的,成就佛道的。這個發心就非常積極了,不會因為某些的原因就停止了。要有正確的發心來做事,保持這個發心,我們才能夠利益眾生的同時,提升佛菩薩的品質。用這種心行的訓練來調整自己的心,才不至於道理不懂,落入一個很大的誤區了。這是我們要保持純粹的利他之心,要成就佛菩薩的慈悲品質,這個就是勝義的初發心。今天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