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放下了,真誠懺悔,感應道交

今天就要誦戒,布薩求懺悔。今天等人齊一起來做這個儀式。誦戒在普通一般在家人是沒有的,法師也沒有要求五戒的要誦戒。五戒要半月半月懺悔,不過是在我這邊,我是要求在家居士受五戒的,都能夠學習半月半月懺悔。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非常微細的,落在我們阿賴耶識當中,之後會對我們的將來有很大影響。我們的業因果報,只有懺悔,才能夠真正去消除我們的業障,也只有懺悔,才能夠把我們的身心清淨。所以我要求大家這樣做,是有利益於大家的;如果大家能夠聽從,日子久了你就會明白,這個利益是實在非常的大。學佛主要是怎麼樣去覺悟,才是真正去學佛,學佛是修正自己的心念言語行為。如果沒有慚愧的心,我們怎麼樣去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怎麼樣勇敢地去承認錯處過失,也不能夠改過,繼續這樣自欺欺人的做下去,那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今天我們講這個《放下是功夫》,有什麼關系呢?你能夠聽經聞法,也能夠明白到做人應該有的品德,就應該從感恩懺悔開始。因為你能夠承認,能夠知道自己的過失,你能夠勇敢的去承擔,去改過,你有這個心才能夠真正去放下。放下這種是一個很大的,很難的,你沒有通過認識自己,看破一切的真相,你是不能夠做到放下。你常常還是在執著分別妄想當中生活,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在生活當中常常提醒自己,去聽經聞法,接受善知識的勸導,要有感恩的心。我們還是凡夫,當然會做不好的事,我們還會做錯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要我們馬上覺悟到,剛才的想法,剛才說錯了,這種事情是錯了,不能再做,只要有覺悟,起了一個很慚愧,處處不如人,要用謙虛好學的態度,那你就可以懺悔,真正的懺悔是一點一滴都不會放過,都要自己來真正去處理,真正去改。我們用戒律來衡量,來平衡自己。為什麼要用戒律呢?是因為戒律是管自己的,不是管人家的,如果你不真正認識清楚,不認識戒律的話,你會用戒律去管人家,那你就不是真修行了。說到這個地方,你就已經瞭解到,師父為什麼要你們在家居士受五戒的,都要半月半月去誦戒,半月半月的去懺悔。我們一天下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罪,一不小心起了一個念頭,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話,可以有人提醒,可以有人勸導,我們馬上反醒過來。比較差一點,就會有一天兩天,甚至到一個月才明白自己錯了,過失是輕的,還可以補救; 過失太大了,就成了罪,往往是傷到別人,影響到別人,也就是傷害自己。半月半月懺悔已經太長時間,我們學佛的佛弟子,是應該每一分鐘都在懺悔,都在提醒自己,都在覺悟。可是,如果大家聽經聞法不夠,薰習不夠,靜下來的時間不夠,那我要你們每一分鐘去懺悔,可能你做不到,而且會變成一種壓力。所以就給你們半月半月像出家人一樣。而且我們的道場都是要弘揚八關齋戒的,無論有多少人,我們都一直要做下去,無論這個道場以後還在不在,我們還是照樣去做這種的修行,弘揚八關齋戒,勸導大家放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深深的切願往生極樂世界。平常要多聽經,多講經來薰習自己,這個就是我們的道風與學風,解行並重。

今天我們主要是講到這個懺悔,懺悔之前,我們就說到一些關於出家人的一個很重要的修行,出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二個月之中,必須也要有時間是自己懺悔,自己去自修,不然的話沒有功德,沒有實在的充實自己,是不能到外面去弘法利生。而且鑒於以慈悲為主,佛陀就規定,所有的出家人,都一定有三個月所謂的閉關不出門,在道場裏面,大家一起學習,共修懺悔,充實自己。在最後的一天,從四月十六開始一直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來最後的一天,就大家一起來自恣,這一天佛就告訴我們,這一天就是佛歡喜日,也就是盂蘭盆的起源。盂蘭盆就是因為目犍連尊者去救做了餓鬼的母親,連神通都不能救她,所以去請求佛,佛就教導他,就在那佛歡喜日,出家人自恣的那天,就把一切供養都放在一個盆裏面,去供養這些自恣僧,這個就是盂蘭盆的起因。 為什麼有盂蘭盆,然後這個盂蘭盆是用來做什麼的,是這樣的。

佛當時是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中,當時這些六群(惡)比丘,怎麼叫做六群(惡)比丘呢?就是不聽教,不順從規矩,常常放肆,這種出家人叫做六群比丘。他們整天整年都到處旅行,沒有去自修,連這個下雨綿綿的時候,他們都去旅行,到處跑,當時在夏季的時候都下很大的雨,地上河水氾濫,他們把自己的衣缽都飄失了,所以下雨之後他們到處行走,就會踩殺很多生長的草木。我們在拜水懺的時候,有一段也說到這個地方,如果你能夠在拜懺的時候,真正看清楚這個懺文,你讀經的時候能夠明瞭清楚這個經文的話,那你就會懂得怎麼樣學律,怎麼樣守規矩了。 其實懺文經文都是一樣,跟念佛都是一樣,一回事的,沒有不一樣。 拜懺就不行,讀經也不行,只有念佛行,或者只有拜懺行,讀經不行,也不能夠這樣說。因為這些都是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同一個規矩就是要我們能夠觀照自己,修清淨心。他們這樣在地方上走,就踩了很多的草木。我媽媽很早以前,當她走過一些草坪,她都不走的,她要繞路,繞一個大弯;有一些小的路是石頭路,石板路,縱然很遠她還是繞過去,她不踩草。如果我們沒辦法一定要踩的話,我們心中要念佛,要念咒,這個是慈悲心,我們要知道。因為這些六群比丘這樣不知慚愧,踩殺了很多的草木,還要跟大家講法,這些居士們看到了,都有譏嫌。佛為了這種事情,就限定出家人要有三個月修行,在那個夏季天下暴雨,河水大漲的時候,不要出去,要在家裏。 在道場裏面。這三個月的規定就是所謂的結夏安居了。結夏安居的時候是不能夠到外面去乞食,生活上的需要怎麼辦呢?所以那個時候的居士就要布施房舍,布施飲食,給他們在三個月裏面能安心辦道。當時也有一些比丘,因為那個時候不允許離開,有些比丘是在很遠的地方,為了一些生活的需要,居士也沒有足夠的供養,所以必需要回到家裏去拿。人住在很遠的地方,這一來往是需要一點長時間,佛也規定了可以出去,但是只能夠做有意義而且有理由的事;你出去只能夠來回七天。這個原則,三個月結束了,結夏安居圓滿了,到七月十五眾比丘就坐在那個地方自恣。 自恣的時候佛就問大家,在這三個裏面,你們做了什麼事情呢? 怎麼樣做呢? 比丘們就向世尊恭敬作禮,世尊就問大家了,三個月來你們安樂嗎?飲食夠嗎?你們有沒有打架啊?有沒有吵架啊?有沒有為了意見不和啊?有沒有為了飲食常常要走到別的地方啊?當時出家人都說:「我們都和合共住,沒有因為飲食而惱苦,很安樂。」佛也問了:「你們用什麼方法來達到住止安樂,相互和合,不以飲食為苦惱?」 所有的出家人都把這個結夏安居的時期,所做的一切都稟告世尊了。世尊就告訴他們:「你們能夠共住是好事,但是還要互相去教化,互相去諫誨,彼此要共同覺悟,不能只是自己修,不管人家」。共修的原因只是讓大家互相勉勵,互相勸導。現在很多道場已經都沒有把共修達到真正的一個圓滿意義,以為共修是大家集合起來,聽經聞法念佛,完了吃齋,那就拜拜(離開)。共修實在的意義是讓大家來互相勉勵,互相諫誨,就是勸諫教誨,現在很多人都避免了這個事情,為什麼?怕得罪人啊,怕結惡緣啊,不講了,明明都想講出口了,還是收口不講了,心裏面說,說不出口,心裏面在說,你們是五戒還好,心裏面没有說出來就不造業,但是這種修行一直下去的話,你就是自己可能欺騙了自己都不知道,你明明知道這是對的,你不講出來,你不勸導,你不去鼓勵勉勵人家,你這個心腸也不是好到哪里去了;要知道你不是到外面亂講啊,你是在道場裏面,大家是兄弟姐妹啊,我們也希望大家同時做一個好人,你不講擺在心裏面,等到事情發生了之後,就幸災樂禍了,講出來了,我早知道的,你早知道為什麼不講,這個就是非常的不明白共修的意義。

所以佛從那個時候就規定了從開始自恣,要告訴大家,哪一個人犯了什麼錯,在哪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錯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這是對事,不是對人,只是因為有當機者做出來,然後我們以這種事情來警惕大家,不再犯;其中就要派幾個人,來做這個檢舉人,都是德高望重的,有戒律如法的人,來當這個檢舉人。具有不愛不憎不怖不癡,這種人才能成為一個檢舉人。也有誦戒的人來做謁摩,謁摩是什麼意思,謁摩是法事的意思,做一場法事叫謁摩。這個謁摩是專門來懺悔的,這種法事叫謁摩。謁摩是一個法事,不是一個人,一個法會的事情要做出來了,比如誦戒啊,傳戒啊,這種叫做謁摩,或者開會議啊,叫做謁摩。

也規定了在十四、十五當中自恣,也有在早上,也有在午前吃飯時候去做這個事情,召集大家一起處在一個地方,打掃好了,大家燃起燈火供香,準備大家在一起,有幾個就做幾個,沒有的話,就一個人對著佛前去懺悔,自行懺悔。懺悔什麼了?懺悔弟子自恣,大家一起自恣,我某某弟子,自恣清淨,怎麼清淨法了?因為你有誦戒嘛,這個戒條裏面有沒有犯。 在家的人,在這個誦戒的時候,就要把這個五戒說出來,提醒自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每一次都是這樣,然後要反省,我這半個月來這十五天,我做錯了什麼,我有什麼不正當的行為,都要去坦白。這個坦白也是一種學問,有的人很坦白說出來,但是都在指責人家,因為人家令到自己這樣,這個不是坦白,也不是在懺悔,他不認識到在哪里是錯,在哪一個地方是錯,他只知道是別人令到他做錯。

我們在平常都一定要聽經聞法,都要在共修裏面學習。一方面是自我反省,眼睛都在看自己;耳朵不再聽外面,聽到了都是拿給自己做『老本』的,擺在自己來用的。不是一直看人家,都是因為你了,都是他了,都是怎麼樣怎麼樣了,你這個沒有用,學佛學了幾十年都沒有用。現在很多很多的老修學到最後,念佛念到最後往生不了,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不誠不敬,沒慚沒愧,自欺欺人。所以我們規定你們能夠半月半月能夠懺悔,這個是急救,不要等到這個病沒得救了才發覺,要從這個起心動念開始我們就要學,起心動念的時候就要反省,不讓自己越來越墮落,越來越難去改了。能夠這樣的話,能夠懺悔的話,真正的觀照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言語造作,這樣的話,我們是會真正放下的。因為已經可以放下自己的身段,放下自己的執著了,放下自己的分別了,這樣的話,這個功夫就一天比一天加強。 今天我跟大家講這個,也因為它是跟《放下是功夫》有關係,想把自己的放下功夫提升,想把自己的功夫能夠有作用,有效應的話,用得上來,就要從這個方面注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