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傳奇見證, 自覺自度, 覺有情篇

大智慧聖者出家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之一,享譽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擁有大智慧。“舍利” 翻譯成漢語叫鶖,而“弗” 就是子的意思。舍利弗的母親辯才出眾,而且聲音像鳥一樣動聽,因而名為鶖。他母親就以“鶖子”給他命名。另一個傳說是他的母親眼睛很銳利,就像鶖一樣。他的母親知書達理,而他舅舅摩訶俱希羅(意譯為大勝)很有辯才。這姐弟倆時時互相辯論,每一次都是姐姐失敗。但是自懷上舍利弗之後,每一次姐姐都勝利。所以大家就覺得這胎中的孩子一定有奇異之處。而他舅舅也在想,這孩子還在肚子裡就能激發母親的智慧,將來出生之後,他的辯才一定是非常出眾。為了將來不被舍利弗超越,他舅舅就開始攻讀論學,讀十印全書,勇猛精進,抓緊一分一秒。衣服破了不知道補,連手指甲長了也不知道要剪(所以有“長爪梵志”之稱)。就這樣十八年如一日精深研修,就是因為怕被他外甥超越自己。

舍利弗出生之後,八歲時就讀遍五印全書。辯才強大無比,十六個國家派最強的學者來和舍利弗較量,都無法戰勝他。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遇到一位比丘,這是馬勝比丘。他威儀端莊,安詳隨步,身心清淨。他見到馬勝比丘,威儀端莊,起了恭敬心,比丘一邊走一邊念:“諸佛因緣生,諸佛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心開意解,法喜充滿,於是問比丘,他跟誰學法的?馬勝比丘答道:“我的老師就是大聖釋迦。”於是舍利弗和他的朋友大目犍連決定一起去見佛陀,想知道他到底是什麼人物,是不是真的大聖者。

舍利弗走到佛陀面前說道:“我聽說聖者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特來請教,不知道您肯垂教誨嗎?”

佛陀道:“賢者! 意願何等。”

釋迦牟尼佛尊重一切人,無論外道或任何階級,釋迦牟尼佛都以同樣慈悲對待。聽到佛陀的問話,舍利弗就很謙虛地說:“如果不嫌棄的話,我想和您辯論。”

佛陀說:“如果想辯論,誰是宗主呢。”

那時舍利弗心裡想,如果釋迦牟尼佛是宗主,由他出題,那就很難和他答辯。於是就說:“我舍利弗願為宗主。”

釋迦牟尼佛說道:“既然為宗主,請問以何為宗。”

舍利弗想如果以一件事來談,沒什麼意思,但是如果以空無為題,就能讓對方無法觸摸。所以舍利弗說道:“我以不立宗為宗。”言下之意是“我以沒題目為宗”。

佛陀當下喝道:“你既然以不立宗為宗,不立宗的宗你還立不立?”

這時,舍利弗如雷貫耳,知道自己答立還是不立都已經失敗了。如果說不立的話,他確實答應了佛陀要立宗,而且確實立了;如果說立的話,他明明說過以不立宗為宗,那就與自己的宗自相矛盾了。舍利弗知道自己理虧,轉身就走,走了幾步,更生慚愧心。

舍利弗是如此大智慧的人,連十六個國家的辯論者都戰勝了,現在輸了竟然生大慚愧。對照現在世間人輸了之後,常有不甘服之心,要辯贏為止。但是舍利弗生大慚愧,猛然回首,頂禮佛足,求佛出家,甘心拜佛為師。實大智慧者、聖人也。

聖者的典故教我們:

㈠我們一定要永遠懷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學佛生出離心。佛是我們的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怎樣才有圓滿的智慧。我們感恩佛將宇宙人生的真相揭露,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脫離生死輪迴的苦。釋迦牟尼佛慈悲為懷,他知道我們死性不改,不肯放下,當生命結束,就會受三途六道之苦。所以佛告訴我們脫離輪迴之苦最穩妥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淨土。多麼殊勝!感恩我們的本師,也要感恩阿彌陀佛能為我們眾生行大方便,發四十八願,建設一個這麼莊嚴殊勝的極樂世界。

㈡謙虛受教,做錯事應生慚愧心,現代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理虧,但是還是死不認錯。另外還教我們好學不倦。舍利弗的舅舅已經是大辯才了,但是他不滿足。他知道他的外甥會超過他,所以他閉關十八年求學。而舍利弗也一樣是好學不倦,聽到馬勝比丘說的話,心生讚歎,就立刻去拜見釋迦牟尼佛。這就是好學不倦,虛心受教的精神。

當我們未能夠明白佛法之前,一路以來顛倒妄想,做錯事情而不自知。現在能有聽經聞法的因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了一些戒定慧的基礎,做起事情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未能發現的錯誤。有很多人感覺學佛之後生活越來越差,病痛增多了,家庭不如意的事情也多了,就以為自己錯入佛門學佛了。佛教講的是因果。當我們正式學佛,明白道理之後,因為個人心行的轉變,病障和各種不好的事情都會呈現,而這些現象正好給自己去消除業障。佛陀教我們全心全意懺悔自己往昔所做的罪行,至誠懺悔能消除業障。覺悟自己的錯誤,我們決定改過,業障就會越來越少。沒學佛之前,不知道懺悔,做錯事便想著隱瞞,所以業障就越來越重,最後受六道輪迴之苦。今日,由於宿世善根因緣福德,能夠學佛懺悔發願,也慶幸知道淨土法門,我們一定要好好修持。既然懂得聽經聞法,一定要快速地覺悟。能夠覺悟的人就是有大智慧的。學佛就是要像佛,像佛的慈悲心,平等心,時時覺悟,這樣才不辜負我們學佛一場。

㈢宿根深厚、智慧高超的人祇要一經開導就能棄邪歸正。舍利弗和大目犍連這兩位大婆羅門竟然隨釋迦牟尼佛出家,很多人對佛教都刮目相看。舍利弗的舅舅摩訶俱希羅也拜佛為師。所以相信外道的人都可以皈依於佛門的。我們不要執著,外道的人並非永遠就是外道。如果堅持不肯離開外道,這說明福德因緣太差了。

智慧很重要,因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夠馬上明理。對學佛法而言,雖然以前未曾相信過,一經聽聞,心生歡喜;遇此機會,就馬上把握。這就是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過去生有智慧,過去生的善根深厚,今世雖然未接觸佛教,但是內心很快樂地接受佛教。而對於一般偏食的人,食物雖香,但自己却不喜歡,不想吃,這是智慧有否的分別了。不過,天質較鈍的人也不要自暴自棄,自己沒有別人的善根深厚,衹要勇猛精進,不能放棄自己。佛從不放棄你們,你也不能放棄自己。古人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所謂旦旦而為之,不患不成也。天才是通過不斷的耐苦才能有所成就的。其實是不是生來就是天才?不是,一定要內心勤苦努力,將勤補拙。我們能夠百折不撓,勇猛前進,一定會有一番成就,祝願大家皆生大智慧。

㈣仰慕出家人,起恭敬心,出家人儀表莊嚴端正,即使沒有什麼本事,他的莊嚴就能讓人生恭敬心。出家人是一位專業全職的社會教育者,我們應該學習出家人修清淨心,惜緣培福,積功累德。

出家人的稱號是有區別的,僧侶間用戒齡來分別,有些人可以稱作師父、法師、和尚。不是光了頭的都稱師父。在中國,師傅的稱謂到處都用到:比如司機師傅,廚師師傅。這其實也是件好事,大家都能做自己的老師。做麵包的能教你做麵包,煮甜湯厲害的能教你煮甜湯。“師父”和“師傅”的區別就是出家人代表三寶,代表釋迦牟尼佛傳法。我們視佛如同父親一樣,所以視出家人如同父親。釋迦牟尼佛傳給僧人,僧人傳給你們。所以出家人不能叫師傅,當用父親的“父”。

出家人穿著的是福田衣,在家人在他們的身上學習惜福培福。關水龍頭要緊,吃飯要吃得乾淨,吃完要洗乾淨。當別人供養我們,倒的水要喝完,不要剩餘。很多在家人去寺廟,或者到別人家裡,給他倒一杯水,他喝兩口就放下了。甚至一瓶礦泉水,專門為他打開的,他喝兩口就忘了拿走了。

許多年前我在中國浙江打佛七。那時是六月份,很熱,又停水。大家都沒水洗澡、刷牙洗臉。我衹能用一個小塑料杯裝一杯水,刷牙洗臉都用它了。有一位居士更厲害,他用這一小杯水來擦身子。一杯水這麼少他就能用來擦遍全身。六月份熱,又停水,念完佛出來全身是汗,很難受,大家都要洗澡,沒水怎麼洗。這位居士就用布和棉花蘸著這麼一杯水慢慢擦身子。這就是培福惜福。有位法師平時非常節約水電。有一天他想用水,打開水龍頭,突然發現沒水。他就想:“我一直都很省水的,為什麼現在想用水就沒水?”念頭一起,水龍頭就打開了,流出了一些水給他。當時他就意識到了,別的地方都停水了,水龍頭流出這些水是有天龍八部、護法菩薩賜予的,這就是不可思議的感應。

我們一定要養成有始有終的習慣。自己拿的杯子,從哪裏取就放回哪處。每天都要保持衛生,在擦洗同時,心中念佛,這就是修行了。在你擦除塵埃的時候,就將心裡的塵埃也擦掉,修清淨心,回復清淨。心行恆持不變,龍天護法都會經常守護在我們的身旁。無論出家在家都要學習惜福,不要損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