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象器箋叢軌門》說:「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著不貪,是為過堂。」寺院午餐時稱之為過堂──「經過齋堂一趟」的意思,為了修道色身所需要的食物補給。佛教不貪求各自喜好之物、不過份飽食、不揀擇精細、不起煩惱惡想,為防止三毒染著而修「不貪、不瞋、不痴」。
「吃飯」是五堂功課之一,無論吃飯和發飯都離不開修行。擔任派飯稱之為「行堂」,通常是輪組工作的職務,「行堂」除了反應迅速,更要專注、細心,學習與團隊有合作的精神。
「行堂」的工作依序有:
1. 擦桌子、排碗筷。
2. 切水果,分糕餅。
3. 「發菜、添飯、裝湯」:等鐘板後,大眾魚貫進入齋堂,此時東西班的行堂屏氣凝神,準備上場。在大眾唱〈供養咒〉時發菜(若是舊菜可先放),保持菜發到大眾的餐盤裡時還是熱的。
4. 「添飯菜」:若看到有人把碗盤推出去,行堂人員就要立即判斷是需要飯、菜還是湯。份量則是看需要者筷子在碗壁上,比出要添加的分量多少,沒有則統一添至八分滿。大眾不可以挑選菜樣。
5. 「收退菜」:如果食物太多吃不完,則不要取回到面前,行堂會來將食物減半收回,但不可以因為不喜歡吃而退菜。
6. 「問菜」:若是發現〈供養咒〉唱完,菜剩太多,此時行堂就會去問菜,請大家捧場幫忙吃一點,以免剩菜太多。當問菜時,大家也會盡力幫忙吃,此時人緣好的行堂,問菜都被捧場!
雖然庫頭已評估好菜量,但每天大眾的需求不同,行堂對於菜的剩多剩少也很關鍵:因為只要多發一點,幾百人下來,可能就不夠;若少發一點,幾百人下來,菜可能就會剩一大盆。庫頭真的相當辛苦,若發現菜不夠,就要立刻再炒一鍋出來。
7. 「收碗筷、擦桌子」:用餐完畢後,大眾會將菜盤放回原位,湯碗疊在飯碗上,推出至菜盤左邊,筷子豎放在碗盤中間(或旁邊)。在唱〈結齋偈〉時,要快速且無聲的收好碗筷,並將桌面擦拭乾淨。
行堂人員負責為大眾服務,一下子手拿著飯盆打飯、一下子拿菜、一下子又提著湯桶,頭腦要清晰。在戒埸上,或平日有有比丘、比丘尼二眾,又是吃鉢飯的行堂,那更要提起精神去服務。行堂的人要有供養心,每一次的功課是否圓滿,就看當下的每個念頭。
出家人生活規律,飲食也很簡單,正餐之外,在寮房內不能吃零食點心。寺院的菜飯都特別美味無比,我這裡早上吃稀飯,饅頭,鹹菜為週內三天中式的饍食。余下的四日是西多士,waffle,麥片,麥奶,沙拉,甜菓醬是西式的饍食。午齋飯平日有兩菜一湯,與水果,法會除外。藥石是隨意吃麵,水果甜點,或午餐剩下來的飯菜。
在用餐的過程中,大眾一律禁語,不會發出聲音,非常莊嚴。早齋、午齋食畢,念唱『回向偈』後,和尚會為大眾慈悲開示,然後依次離開齋堂;藥石則是用畢自行結齋。
👉 行願網站:
www.amtb-ma.org/index.html
電郵: 1517338220@qq.com
Amtb.ma@gmail.com
http://www.amtb-ma.org/index.html
歡迎點播如下影音網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