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若是梵語,又稱阿練若,中譯爲閒靜處、寂靜處、空淨處、無諍處等。
《大智度論》云:阿蘭若即遠離處,離村最近二里,能遠益善。去村一拘盧舍。《僧祗律》、《十誦律》云:以一拘盧舍爲界,按雜寶藏經卷二小注中:一拘盧舍,秦言五里(一里爲一百八十丈)。秦尺一尺大約等於現在的0.23米,五里即現在的四里地左右。《四分律》中,一拘盧舍爲一鼓聲的距離,由於鼓的大小不等,材質不同,聲音傳的遠近也不定。但參照《僧祗律》、《十誦律》,只要離村莊三四里地的距離,就可以稱爲阿蘭若處了。
天台云 : 不作衆事,名之爲閒;無憒鬧故,名之爲靜。或翻無諍,謂所居不與世諍,即離聚落五里處也。比丘常居阿蘭若,不住於外,是十二頭陀行之一。《佛說十二頭陀經》中佛言:阿蘭若處,十方諸佛皆共讚歎,無量功德皆由此生。
古大德高僧,把寺院建在寂靜之處,有利修行。阿蘭若也成爲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代稱。現代化的寺院雖建在城市,也以一心修行,不做經商旅遊之用,離都市之憒鬧,令衆生心有所依,以清淨度衆為念。
戒律規定,佛允許僧侶在午前乞食進入村莊,在午後沒有三寶事、或病的緣故,就不允許再進入村莊停留,非心中的本意爲了在俗人家停留,只是路過是可以的。例如僧人行腳時要經過村莊,此乃戒律所開許的。寺院掛單一事,實屬方便路過的僧侶弘法修行之需。
出家後要遠離俗家、旅遊經商。出家離開家庭了,不再受俗緣的紛擾,一心修行,勤求解脫。寺院內再搞觀光旅遊,經商盈利是嚴重影響僧人的修行和寺院的清淨,走向商業化和世俗化,沒有阿蘭若處的閒靜與寂靜,也不再是無諍處,紛紛擾擾,喧鬧不堪,鬥爭倒能由此而起。這些都違背佛陀的教誨。世人應該知道寺院是安僧辦道、弘法利生之地。
《佛話經》云:比丘在聚落,身口精進,諸佛咸憂;比丘在山林,息事安臥,諸佛皆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