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放下是功夫》這個主題。上一節我們把《佛說梵网經》裏面的菩薩心地法門品中的十發趣心的第一個‘捨心’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今天大家揭看經本的第三十三頁,「若佛子,戒,非非戒,無受者。十善戒,無師說法。欺盜乃至邪見,無集者。慈、良、清、直、正、實、正見、捨、喜等,是十戒體性,制止八倒。一切性離,一道清淨。」這裏是一段。
今天我們講到第二個「戒心」,「若佛子」,是說佛弟子,「戒非非戒」,這裏是說大乘佛教戒,跟小乘戒律的不同,小乘是執著於‘有’,以為有戒相可持,可約束於身。無受者,指這個大乘菩薩戒無受而受,無戒而戒,大乘菩薩戒是無作有、無兩邊的,而小乘戒律是持作有,以這個戒相來持,來約束本身,也就是說不是無戒,不是像凡夫外道哪樣,以為無戒可持。我們現在沒持戒了,就可以做,我是沒有持戒的,我就可以做,好像我們昨天在這裏受八關齋戒,受八關戒的人不多,參加來一起念佛的人比較多,可是參加八關齋戒的人當然要持戒,不參加八關齋戒的人,可不可以一樣的去講話?去打擾別人修行呢?當然不可以了吧!所以說,雖然你沒有參加八關齋戒,可是你要有戒律清淨自己的心,身、口、意都不能妄為恣意,要受大眾的影響,束縛自己,不能說我沒有受八關齋戒,我就可以任意在道場,或者任意去做一些不善的行為,這個就是不要以為沒有戒,我們沒有戒可持我們就任意可以做了。比如有人說:我們現在沒有持戒,我可以去買些動物來殺。其實這個也不行,因為我們是以慈悲為懷,動物都有佛性,有靈性,我們傷害了它,就是失去了慈悲,這是一種道理,不是說我們不受戒,我們就可以犯戒。
他是一種無受而受,無戒而戒的大戒。所以大乘佛戒跟小乘佛戒的不同,就是在這個地方。菩薩是以自性為戒,雖了知性體如虛空,本來都是沒有垢染的,不過,我們還是要隨之來修行。所以你要受菩薩度,菩薩的六度萬行,就要注意到這一點,它是講這個性戒為主,你的起心動念都關係到這個戒體,不是說我沒有做出來,我就可以了,沒有做出來,你的起心動念都會造業。昨天我看了一段文,就是沙彌律儀裏面所講的,他說: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起一個惡念對三世諸佛,對羅漢,對辟支佛,甚至對著染著衣的人有不敬,起一個惡念的話,他的罪都是無量的。雖然他是沒有做到持戒清淨,可是他穿了一個袈裟,他穿了這個染衣,就證明他有聖賢的代表,可不能對他不敬呐,可不能對他有惡心,有傷害,有貶視,有輕視的之意。如果我們的心曾經犯了這種惡念,對他不敬,還厲罵他,這樣的話,你就要快快去懺悔了。你不知道錯,你自還以為是的,這個地獄門就為你打開了,這是很重的果報。而且有的人甚至是譭謗佛,謗佛謗僧,本來這個出家人沒做這個事情,他因為要買好對方的,某一種事情或某一個人的歡心,或者對事的要求,他就隱瞞了真相,把出家人譭謗了,冤枉了,將是說成非,將非說成是,黑白顛倒,還指責出家人不對,或者是頂撞師父,這種人就沒得救了。他如果不真正去懺悔,他一直是胡作妄為的話,那他只有越來越深,業造越來越深,這個果報就是不堪設想了。
很不幸,我在這裏只能夠跟你們眾生講啊,這些有耳朵的眾生都不想聽了,他說師父在講經哦,都設法來禁止師父講經,不想聽,這是證明什麼?證明這裏的人沒福報,真的沒福報。也不會知道有了道場,這道場用來做什麼的?用來做講經說法啊!救度眾生,從迷惑顛倒中醒過來。可是一個好好的道場,只是來做做名聞利養的東西,來欺騙自己,欺騙眾生,做一些形式上的事情,像一種表演,太可惜了。這個道場是十方信眾捐出來的錢,可不能這樣白白浪費啊。信眾們過來是想聽經聞法,但都不懂道理而念佛,很多人跟我講,我現在念佛,念得不知怎麼辦,我念了好多年了,可是一點成績都沒有,為什麼?我很精進,我沒有犯錯啊,可是他不知道,他對道理不懂啊,他把念佛跟生活中脫節了,念佛的時候很清淨,可是念完佛了,他在生活上還是糊糊塗塗的過日子。所以你看,念佛跟生活脫節了,可以說他能夠行慈悲,他能夠行平等,他能夠時時的提醒自己嗎?那就不能了。所以一個道場沒講經,沒說法,沒真正的去幫助眾生,縱然講經說法都不能起作用的。所以我們現在就利用時間,把大家叫來用二十至三十分鐘時間,把經典好好的讀一讀,然後真正的去瞭解經裏面的深深意義,而且把它拿出來用在生活當中,這樣的解行並重,才可以達到一種效率,才能夠真正的幫助眾生。
當然,這個領眾的人,負責人是很重要,負責人自己本身業障深重,沒有福報,他怎麼會贊成,怎麼樣去護法呢?你看我們老和尚,以前沒有人請他講經,也不願意借出道場給他講經,你看,韓英居士她一個人,把老和照顧的好好,自己出錢出力,去找地方,去租地方給老和尚講經。所以今天我們老和尚有如此的成就,就是因為得到幫助,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講,你們不要看小哪些剛出家的人,他要發心講經你們要護持他,他第一天講不好,你還是在聽,第二天他再講不好,你還是在聽,他會進步的,他會慚愧啊,他今天講不好,明天講好一點,你不能說他沒有名望,他是初出茅廬的,你看小他,你看輕他,因為你們是護法居士,就要擁護法師講經,連出家人都不擁護出家人去講經,那這個還有道嗎?沒道了。而且講戒律的更加要聽,我們念佛的時間是很多的,不是這一天才來念佛啊,我們念佛是二十四小時每一時刻都在念,這才叫做念佛,不是說佛一來念一下叫做念佛。佛一佛七來念一下,那個是考試,考你平常有沒有念佛,你的功夫夠不夠,不是哪一天才來念佛啊,哪一天你是來考試的,你來看看你自己的成績怎麼樣。
法師要做法師的本份,照顧大家,知道你們缺少了什麼,他就講什麼給你們聽,你們有大福報當然可以聽到了,沒福報的人,業障深的人都會阻止,都會阻礙,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佛法的衰退不是外道來障礙,是我們自己人來障礙自己人。魔王波荀曾經講過,他說我要變成你們佛教的人,穿你們的衣來把你的佛法拉下來。你看現在就是這樣,哪有一個道場能夠真正的護持,如果要佛法興,必須要僧贊僧,互相來讚歎表揚鼓勵。可是現在人都不懂這個,只是自私自利,只要自己好就好了,達到自己的目標目的就好了。這樣我們就不要說以戒為師了,因為已經犯了一個自私自利,自欺欺人的狀況,我們的戒心根本就沒有了。所以做一個菩薩要成就大眾,要安住在忍辱當中,人家不給你,人家阻礙你,你就吞下去,好! 好! 沒關係! 沒關係! 善巧方便,你不想我做,我就不做,你不想我講,我也不講,等到你福報因緣夠了,你想聽,你再來請吧!你不想聽,我就不再講了。這個是我們老和尚常常告訴我們,人家不聽,我們就不講了,我們獨善其身,一個人修行就好了,等到有因緣,你來請我,我才講吧。或者一些比較有善根的人,可以勸導的人,他喜歡聽,我們都可以給他講,因為我們勸化人家是我們的本份,我們會堅持下去,我們不怕艱難的,只是暫時我們退出來,等到因緣成就了,我們再來給他結緣吧!
不過時間是無常的,很多事情你想追也追不來了,比如說一個善知識,現在我們不當他是善知識,菩薩在面前我們都不知道,一旦讓他走了,我們就後悔了。老和尚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女眾,她在家裏看見一個和尚進來化緣,她就趕他出去,說這裏沒有,不可以化緣,趕他出去,趕了他出去之後,就想想,哎,他怎樣進來的?我的門都沒有開,他怎樣進來的?原來是地藏菩薩來的。
她就把這個故事講給老和尚聽,她遇到地藏菩薩,她都不知道他是地藏菩薩,還趕他出去了。所以我們要小心,套一句俗話說:帶眼識人。不要默默然就錯過了機會。所以我們在學習當中,一定要有一個目標,目標是要成佛,要做菩薩,所以要善巧方便。要自己珍惜自己的佛緣,好像我住在這裏,我很感恩,他們讓我住在這裏,雖然時間不多,可是還是感恩,感恩今天坐在這裏,沒人聽我還可以講,你不聽是你的事,我講是我的事。
這個戒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懂得戒,也不學戒,你也沒有戒心,那你很難去克服自己的習氣,也不能幫助自己去提升,只有有戒心的人,才能可以逐步把自己的習氣改變,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慢慢把自己的修行提升,總有一天業障消除了,我們念佛成功了,就能夠往生極樂,就能夠成佛。這個就是信心,你要對自己有信心,而且要相信佛。佛是永遠在我們身邊,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常常把他的手推開,哎,我不願意,我不喜歡,我不肯,以這樣來作藉口,來推開佛的手,這個就是我們眾生的愚癡,很可憐也很可悲。所以佛跟我們講:「以戒為師」,你沒有戒根本不可以談要什麼正念正道,你不學小乘而學大乘的話,最後你還是不得到什麼。小乘是什麼?小乘要學戒。老和尚給我們提出「弟子規」,「十善業道經」,這個統統都是小乘,為什麼老和尚感要提出來?就是告訴我們必須要學小乘,才進入大乘,大乘是什麼?大乘就是念佛,就是大乘,我們能夠念佛往生就是大乘。可是你不懂得小乘,你去學大乘的話,你一無是處,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你自己都度不了自己,你怎麼樣去學大乘菩薩的精神,去念佛,以後來度眾生。所以你不懂這個道理,你不聽,也不想聽,你永遠都沒有達到真正念佛,念得很純淨,念到清淨心,因為你道理不懂嘛,道理不懂你怎麼樣可以去念佛呢?你不是念佛,那是喊佛,種種善根而已。
所以這裏講到這個菩薩必須要有「戒心」,在大乘十善戒法,就要每個法師師師相授的,而實非師授而有,是師師相授,不是說非要這個老師教授你,因為這個戒法,是一切眾生的本性具足的。不是說你不受戒,我們就不犯戒,不是這樣,一個小孩子生出來,你沒教他不要偷東西,他就偷了,那屬不屬於犯呢?也屬於犯,不是說我沒有教他偷,他偷叫做不犯,你不可以跟法庭法官去講,哎,你沒有教我不偷東西啊,我現在犯了,你不能罰我,沒有這種道理是吧? 以這個對治欺盜乃至貪嗔邪見等等的惡法,所以無論哪一種貪或者嗔或者邪知邪見,都是以這個戒法來對治,我們要知道惡法不是自己生出來,也不是他生的,也不是共生的,也不是無因生的。還沒有生出來,「未生無藏處,欲生無來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那是為什麼?那是法性,因為它本身的法性,是無污染的,沒有污染的,因為這個惡法是本空的,雖然如此,但是我們這些佛弟子,仍然要常行法性中。不要說,這個法性沒有污染,是空的,我們就做了也沒關係,不是這樣講。我們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就是我們本具的性德,可是我們現在這些凡夫,都統統顛倒了,都把一切都犯了,所以我們要用十善的體性,來禁止我們犯這些惡。成為菩薩要了達自性的本源,就是不犯惡戒。我們要曉得,惡戒跟善戒這個體都是空的,既然這個善惡都空,這個正戒的性就離,邪戒的性離,有戒性離,無戒性離,一切性離,清淨體性便顯出來。什麼叫做顛倒呢?顛倒凡夫就有四種,哪四種?第一就是將無常計為常,第二是無樂計為樂,第三是無我計我,第四是無淨計淨。這種是凡夫常常的顛倒,凡夫就說無常,本來是無常的,以為常常都擁有,這是我的,這是樂的,本來是苦,他就說樂,本來無我,他就計我,本來是無淨的,它是不乾淨的,他就說這個是乾淨的,其實很容易知道這個。我們的身體每一天都去洗澡,可是明天你還在洗,後天你在洗,但是你洗澡出來之後呢?你就覺得你的身體很乾淨,身心很輕鬆,我乾淨了,我好舒服了,其實這個就是一種假像,來騙自己的,你以為清淨,可是你心裏面,你身體裏面,好多的骯髒,還是怎麼樣洗也洗不乾淨,如果你說你乾淨了,你為什你明天又在洗,後天你又在洗呢?這個就是凡夫的顛倒。再說到聲聞圓覺,也有四種顛倒。第一常計無常,樂計無樂,我見為無我,淨計無淨,跟凡夫的顛倒,這是八種顛倒。
我們明白了善與惡都是空的,所謂正戒的性是離,邪見也是一樣,有戒無戒,都是性離,如此一切的性離,清淨的體心就顯現出來了。離開這種惡,善、有、無,我們清淨的本性就顯露出來,就會很自在的,很清爽的利益眾生。一道清淨,是指本源清淨體性。所以我們老和尚提倡我們讀十善業,十善業是我們入佛門的基礎,也要有弟子規,感應篇作為我們的基礎,因為你能夠以弟子規為基礎,學習這個儒家論理道德教育的根本,因為它是屬於家庭的教育,父母長輩從小就教導孩子,孝親尊師,就從弟子規開始,現在的人都不懂弟子規,以為是小孩子讀的,大人就不要讀了。感應篇是道家因果教育的根本,一個人能夠學習因果教育,他就不敢造惡了,他懂得因果,他就不會輕視出家人,不敢對出家人無禮,不敢頂撞出家人,不敢頂撞父母,就是因為他不懂因果,他不怕因果,沒有這個教育,禮義廉恥都不知道。所以必須要以此來作為基礎進入佛門,學習五戒十善,就不難了。
我們老和尚確實很慈悲,他知道我們現在的佛弟子,叫他馬上學習五戒十善很難,嚴一點他們就說了,哎呀,太嚴了,眾生都走光了,太嚴格了,我們受不了了,太嚴格了,你還是離開我們這個道場吧!這個就是凡夫的惡性,來障礙正法正念。老和尚很有智慧,他就告訴大家,好了,十善業慢一步,你先學弟子規,感應篇吧!先學好弟子規感應篇,你再來學習五戒十善就比較容易。因為在個時代是衝突競爭激烈的時代,人與人之間都是以利為先,有利可圖,父子至親都是這樣,為了這個利。自古以來,想要得到聖賢的智慧,必須要把教學擺在首位,教育是很重要,我們佛教是以聽經聞法作為教育,我們要對這個認識清楚,力行實踐,才能夠保持弘揚我們佛教的至善圓滿的教育。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裏。阿彌陀佛!大家一起來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