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繼續一同來學習“放下是功夫”這個主題,要做一個真正的在家菩薩,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占有的念頭、支配的念頭,統統要放下。我們的心這樣就會清淨了,不會再造惡業了。凡夫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爲這三個念頭,控制、占有、支配。我們常常想到控制人家,占有一切的人、物,支配一切人、事,這些的念頭,都在困擾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要是有功夫來念佛,就可以把這些念頭統統打斷,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這些念頭打斷。在家裏對父母、夫妻之間,孩子們之間,親戚之間,常常都有控制他們,要他們跟著我們這種念頭。占有的念頭也很厲害,竟然是支配了,如果這些事情、這些人事物都沒有照著我們的念頭去做的話,我們就常常煩惱生起,我們認爲太苦了。其實啊,一般來講,苦都是有這種念頭,沒有如我們的意嘛,我們貪欲、我們嗔恚、我們愚癡,所以我們就很苦。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切都爲衆生離苦得樂的話,我們處處都爲了他們,沒有要他們來奉承或者照我們的意思去做,縱然是很苦,我們都會安然。念頭都沒有,我們就不會有行爲,因爲你要控制你的家親眷屬、你的孩子,而孩子的意願跟妳不同,那你就起煩惱。父母的意願也跟你不同,那你會起了一個不孝的心。朋友之間也跟你有所不同,那時候你就起了一個嗔恨心。所以要自己離開這些煩惱,這些苦惱,那我們先要知道,把這些起心動念,自私自利的念頭統統去掉。換句話說,你有控制、占有、支配人事物的念頭,那你就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惡,是不善的。那麼惡與不善就造成有惡報,有不善的果,惡與不善的果都是令我們苦惱,都是苦的根源。
世出世間的善法都要從自己的心去做,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記住。凡有控制、占有、支配人家這個事情,人事物的念頭,我們都要謹慎,要放下。尤其出家了,因爲出家人,是注重在捨家棄欲之上來修行的。捨,捨棄這個家,三宅的家,三界的家,火宅的家,情執的家,要出離這個家的心。棄欲就是要平淡,沒有貪欲。所以要真正做到捨家棄欲,就要真正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沒有人事物的占有、支配,千萬不要有這個念頭。因爲有這個念頭,是絕對令自己生煩惱,害了自己。所以,我們的老和尚常常提醒我們,對人不要起要管人的念頭,對事對物都沒有這種念頭,那你的清淨心就會生起。
說來慚愧,我自己很想不管人、不管事,也不管一切物,可是出家到現在,還不斷的有人事物要自己要處理,這個就是修行福報不夠。沒有人來替管,所以什麽事情都要自己親力親爲。這個就是我自己本身,心修行的這方面要加強。所以現在每天來講經,每天來克服自己的習氣,努力的忏悔,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夠發心,分工合作。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務,就是弘法利生,講經說法。在家人有護持弘揚的功德,護持出家人能夠把佛法弘揚流傳到下一代,續佛慧命嘛。所以這個要大家一起來配合。當我們這個自私的念頭起來,我現在要管人、管事、管物,我處處都爲著這個道場,爲著我自己,著急了,要你們必須要怎麽做,必須要那樣做,那麽這種行爲,這種心一起來,就會想很多很多方法,這些方法可能對人、事、物有所障礙,比如令人家有這個不好的 feeling,就是不好的感受,令人家生煩惱了,那就是造輪回業,所以你天天用輪回心,造輪回業,就不能往生。也想沒錢了,就想什麽法會了,做什麽的活動了,來讓大家來參加籌點錢,其實這個都是一種輪回心。所以這一些都不能令我們出離,往生。
我們能夠放下就好了,我們能夠放下就自在了。那我們的生活一直來爲什麽這麽苦啊?就是因爲放不下。我今天有法會有緣我來做,沒法會沒有緣的,我就獨善其身,好好的學習講經,好好的跟大家一起共修,這样的話就可以慢慢放下,希望有一天能夠真正去放下。大家發心。其實這個苦是我們自己找來的,不是苦來找我們的。這個苦就是外境的境緣,外境的境緣很多,你會給人轉麽?比如說:我正在講經,那外境的法會過來了,請你過去參加法會,那你沒有智慧或者你的心動了,參加這個法會很多人呐,我認識多點人,以後過來幫幫我吧。或者這個法會主法和尚是一個高僧大德,我去聽聽,我去攀攀緣。看看有什麽可以自己來學習的,這個都是外境啊,這個都是境緣,無論這個境緣是好與壞,畢竟我們的心動了,如果你是真正的放下了,那你好好的守住自己的本份,在這裏講經練習,不要到外面到處跑。因爲到處跑無論是好與壞,身心還是被損的。因爲到外面去,最間單最起碼的一個事,就是吃的方面,你不能夠要求人家,跟你的寺廟一样保持這個規律,你看我這幾個月前跑了一趟,然後我們自己做法會又跑了一趟,每一天的規律都不同,人家沒有這麽准時給你吃,也沒有好好的跟你說,你是适合吃什麽東西,他們供養你什麽你就吃什麽,他們什麽時候開餐你就什麽時候吃。沒時沒間的。所以這種情形之下,你的身心都會吃苦,所以這個苦是我們自己找來的,你沒有心動,那你這個苦就不會吃了。
所以還是要有真實的功夫,明白了能夠放下,那你就決定知道什麽境緣你可以放下。但是不是在事上放?要心上放,縱然你選擇了這個境緣是很好,你在心上還是要放下。比如剛才比如說吃的,在境緣沒有時間觀念,吃的東西也不是好東西,一些塑料做的蔬菜,那你的心會不會給這個去動搖呢?那就是說,這個時間我們不理它,我們多喝點水,或者是這個塑料的東西,我們吃少一點。所以在事上來講,我們是依著人家的安排,在心上來講,我們也不會太著意。所以你這樣的話,你的頭腦還是清醒的,還是清淨的,你清醒、清淨,那智慧就有了。所以我們現在的頭腦,都是木頭頭腦,轉都轉不過來,裏面的是一竅不通。只要你明白這個事實,懂得怎樣放下,什麽時候應該放下,在哪一處放下。就像菩薩,他懂得在什麽時候放下,什麽地方放下,那他們的障礙就沒有了。無論在什麽時候,什麽處所,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好像蓮花不著水,那麽這種境界就隨時能夠自在往生。想不走也沒關系,想走什麼時候走都可以走,那就叫生死自在嘛。要生死自在,一定要看破、放下,有的人看破了放不下,有的人放下了沒看破,他放下了,但是第二天就後悔了,又檢起來了,時間很短,那就是因爲沒看破的關系。那麽有的人看破了但放不下,其實他究竟還是沒有看破。因為你如果真正看破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那你不放下就不能得大自在,放下之後你的受用就是能夠心想事成,隨心所欲了,事情就會成就。所以當我能夠放下一切萬緣,好好的講經念佛,心就清淨,清淨了之後智慧自然就有了,起碼不會受到外境那些不規律的或者是吃的東西影響嘛。那我們學這個把放下看破的功夫,在平常生活中都要學習,不要等到臨命終時才來學習,那太遲了。而且放下是一定在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換句話說,沒有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或者支配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样才行,你才能夠看破與放下。
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諸佛如來獨有的,而是一切的衆生人人具足。統統都有。但是爲什麽我們現在的感覺當中,是完全沒有智慧這样呢?好多事情來了,都不知道怎麽辦,做了出來還有很多很多的缺點,原因在什麽地方?原因是在我們的心量太小了,不大,所以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智慧現前是隨著我們的心量擴大的,心量多大,福報多大,智慧多大。我們知道天人是比我們的人道智慧大,因爲他們的心量比我們大。色界天除了修禅定之外,還要修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他們的心量當然是比我們大,智慧就比我們大了。好像二乘,聲聞乘,辟支佛,他們就比這個色界,無色界比阿羅漢大。而且菩薩的心是大過聲聞、辟支佛。我們本性的智慧,是因爲心量越大,我們的智慧就越透。等到是等覺菩薩了,還有一分法執沒破,所以菩薩他的心量還是比不上佛。所以要達到究竟圓滿成佛,要有佛的心量。把心量拓開是最要緊。所以團體之中,這個心量必須要學習怎樣擴大。我們有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等等,這六和都是讓我們的心量擴大。菩薩修行第一個就叫我們布施,布施就是叫我們放棄,叫我們捨,舍得越多我們的心量越大,我們的智慧跟著越多。那就是叫我們徹底的放下,沒有心量的話,我們肯放下嗎?心量小的人,他就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的人心量就不大。所以這個心量也是我們當前,從這個六和敬,從我們共修大家相處之下,來一起來學習的。
我們念佛都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因爲我們相信有,我們相信有也是一種執著它是有,這種執著有了,都可以讓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因爲你知道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念佛,我要念到事一心不亂,也要念到理一心不亂,我們的往生成就就不會空過了。因爲你也知道往生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余土,當然這個實報莊嚴土是比較難,不過我們能念到理一心不亂的話,也可能會生到實報莊嚴土。那就是說我們必須把空有兩邊都放下,執著空的人,是最容易犯的就是撥無因果,胡作妄爲的事,自然的果報就是三途了。執有的人,比執空的人還好一點,因爲他知道有因果報應,所以他的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爲自然就小心謹慎,不敢造惡業,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爲他執有的人,他會知道有人跟天二道之分,他怕麻煩,他怕將來有果報,所以他很小心謹慎,所以他不敢造惡業,他好老實的,我要念佛,我要做一個好人,我要做善事。那執空的人,不相信哪裏會有啊,認爲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都是沒有的。他不是說假,他是說空,他當成空,是沒有的意思,他當成空是沒有的意思。所以凡事你執空有,兩邊都是要放下,不要有這個執著,你兩邊放下之後,你才是能夠生到實報莊嚴土。
因爲我們在世間法一切的分別執著要放下,我們連佛法也要放下。因爲在金剛經裏面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在早年講經的時候,在阿含經裏面,常常提了這一句說“法如筏喻者”。這一句跟剛才我們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用意是不相同。“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是大乘法,“法如筏喻者”是小乘法。小乘人是著相,所以佛陀把這個比喻說,佛法就像筏喻一樣,一只船,我們沒有得渡的時候,我們依靠它,那證果了之後,這一只船我們就不要了。我們要過去那個彼岸,我們就要乘船,才能過去,當我們到了之後,難道我們把這只船一起背上來嗎?當然不要了,這只船就不要了。這個是小乘經裏所說的。但金剛經呢,“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告訴我們,大乘法離即是同時的,也就是說無住跟生心是同時的。所以這個意思是很深,宗門所謂:“識得一,萬事畢”,那個畢就是圓滿了,那這個一是什麽?一是同時,大乘所說的離相跟即相是同時,無住跟生心是同時,如果你是同時的話,性跟相是同時,理事也是同時,因果也是同時,真妄也是同時,邪正也是同時,善惡也是同時,利害也是同時。所以沒有一法不同時。
同時就是一,我們每一本經在開始的時候,都是有說“如是我聞,一時”,這個“一時”也就是同時,“一時”就是一真法界。沒有像十法界,不會變成六道,變成無量無邊法界。因爲“一時”,經典用這個“一時”,是當時把這個經典結集的時候,阿難尊者諸大長者,很有智慧,因爲佛當時在講經的時候,都是在很多地方,不同時間,有時候在天上,有時候在人間,那麽這樣講的話,如果我們說某年某月某日,可能在另外一個國家來講,就不适應,所以就用“一時”這兩個字,來代替一切的年度,國度,月與日。所以,“一時”就是同時。如果我們把這個觀念好好地清楚,明白了,我們在修行當中,這個分別執著就會慢慢改變過來。不會把這個時間、空間放在這個心上。也就是說,我們是同時去修行,同時去做善事,同時也注意到我們的身心世界要放下同時。因爲如果我們的身心世界不放下,那就證明我們的妄想很多,因爲你沒有“一時”,你生起很多很多的妄想煩惱。這個妄想會障礙我們的心性,所以我們是決定不可能不放下的。除非你的身心世界,你不想你的身心世界快樂,你的身心世界清淨吧。不然的話,你要統統的把這些都要放下。所以這個“一時”,來告訴我們要放下。無住跟身心都要放下,也是同時進行,你無住不要執著,不要住在一個執著分別裏面。但是你也可以馬上去提起,生這個心跟同時要一起了,這一方面就說我們做事情,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提起來做,做完了之後呢?我們就要把它放下,所以無住跟身心是同時的。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自以爲是,以爲很能幹,以爲很聰明,我們都很執著,有時候就會有爭執,有意見不和,有成見,在這一方面呢,我們都應該讓,有一個人讓,其他的人想罵也罵不出來,想打也打不出來,也不會爭執下去。沒有爭執,我們都不會生煩惱,如果你常常跟人家爭執,就要學會怎麽样生慚愧心,慚愧自己是真的很能幹嗎?真的很聰明嗎?大多數都是自以爲是而已。要保持一個低的姿態,不要跟人家相爭。與人無爭,與世無求嘛。無爭無求,那一切都放下,不執著,所以當這個事情有意見,我們放下我們的意見,聽聽人家的,我們的心同時就是無住了,那我們通過了這個意見,一起來實踐實行做事了,我們的這個心就生起來了,照著這個意見大家共同去分配去做,這也是身心都放下,才不執著。事情才能夠有成功的希望,圓滿的時候。這種無爭無求,能夠看破與放下,直到我們念佛往生沒有障礙。因爲有爭求,最終吃虧還是自己。因爲你有爭執,你就會造輪回心,輪回心,你的行爲就輪回的業,那麽有輪回業那你就不能往生。所以佛常常教導弟子,與一切人事物都不要爭,不要爭。
佛法是講圓滿的果位,如果從分證的果位來說,就是要真的無住,無住是什麽?無住的功夫有淺深,所以菩薩就有五十一個階級,五十一個階級是統統要證得無住,有的證得淺,有的證得深,證得淺果位就少一點,證得深果位就高一點。所以我們如果還有住,我們證得什麽果?連個初果也沒有證到,就像我們現在,因爲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的修行,都沒有證到,所以我們還在輪回,什麽原因?因爲我們的心總是有住,有住就是有牽挂,有分別有執著,這样來就把我們害慘了,雖然是我們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爲我們有住,凡是念佛往生的人,他們的心都無住,你看看往生論裡面,他們有牽挂嗎?他們有憂慮嗎?憂慮牽挂都沒有,除了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外,他心裏頭統統都沒有,你說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他有牽挂這個是不是?不是,因爲他也沒有牽挂,因爲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都說了,他是統統放下,是阿彌陀佛來加持他的。這個極樂世界他也沒有憂慮,有憂慮的話,他也沒想到極樂世界。極樂麽,都沒有憂慮的,心裏頭沒有。所以這種人只是想到極樂世界去,他沒有憂慮,因爲他知道阿彌陀佛加持,他能夠念佛,一定往生。
所以前兩個星期,我們舉辦了十念必生講經法會,統統都是講四十八願的十念必生。只要我們能夠十念,把一切憂慮牽挂都放下,我們沒有這個妄想執著,那我們一定可以往生。所以這種人能夠往生,就是因爲心裏頭沒有事情。就好像黎老,黎老當時就是肯放下,他心裏頭一點牽挂都沒有,也沒有憂慮到他的身後事,也沒有憂慮到他的身體狀況。他很開心,把手一合掌,念佛求願,往生極樂。當時他是很開心的去的,而且見到佛光來接引他。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到。一個人能夠往生,還有挂念到自己的親情、眷屬、財産、名聞,那就完了,還是六道輪回。要徹底放下,放下之後,什麽都沒有了,只是在極樂世界裏快快樂樂過日子。好好的跟著我們的阿彌陀佛,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切諸上善人做同學,等到成佛的這一天。
在生活當中,我們應該要隨緣,順境享福,逆境我們也享福。你們很奇怪了,逆境我們享什麽福啊!苦的要命沒飯吃,享什麽福啊!如果我們懂得,這些逆境是給我們來考驗,是我們以前種下來的果報,我們的心也很坦然,就變成很清淨,因為這個心清淨平等了,我們就享清福。在順境中享福,就要注意到,如果有樂受,我們喜歡這個順境,我們的身心就會墮落,因爲在富貴裏面享樂,我們常常不注意到,沒有出離心,我們還在享著,不知道怎麽樣去培福,不知道怎麽去惜福了。所以在困境裏裡面,逆境裏面,縱然是有苦受,但是始終能夠保持這個清淨心,保持這個平等心,那我們真正的懂得怎麽去享受,這個清淨的福報。你懂得這個順逆是一不是二,這樣的念佛,就决定往生極樂。因爲在唯識經論說得好:“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外面的境界都會變的,那麽在哪裏變?其實在心裏變,是我們心在變,所以外面的境界就變了,我們今天想出去玩玩,可能是等一下就有人來叫你去玩了,因爲心想生嘛。所以我們今天是輪回心,外面的境界就是輪回的境界,你看人是佛是菩薩,那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外面的境界是清淨的,因爲你的心清淨。你如果能夠統統放下,外面的境界馬上變成一真法界。沒有兩心也沒有三心,也不可能是九法界。因爲你的心是佛,那地獄、餓鬼,畜生種種的法界都沒有了。所以境隨心轉。能夠知道境隨心轉這個道理,我們這個念頭就可以把它變成善的念頭,善的境界,好的念頭,好的境界。把三惡道就變成三善道,把染的念頭,就變得淨的念頭。也就是把六凡的法界,就變成四聖的法界。因爲六凡就是染的,而四聖就是淨的。所以必須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要從心上轉,心轉外面的境界,就是可以轉。但是我們最怕的一個麻煩,很難突破,就是我們常常有這個起心動念,言語態度。起心動念是什麽?就想我今天想怎麽样,明天又想怎麽样。這個就是起心動念。言語態度呢?我執、我見、法執,這就是言語態度。那麼,如果這样的去讀經聞法,是不能夠真正的了解如來的真實義。因爲如來的真實義是教我們統統都不執著,什麽都沒有,一切都是假的,是空的,我們看這個經,一看我們意思明白了,都會開悟,如果我們再看經的時候,讀經有我們的意思在裏面,那就不對了,佛來對我們講,我們都不會開悟。因爲你已經有了你自己的見解。有很多人不能聽人講,連人你都不能聽了,不要說是神了,阿羅漢,菩薩、佛在你面前講給你聽,你都沒用。因爲你就是有障礙,可以說你的業障深重你不能聽。爲什麽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聽經一聽經就開悟呢?因爲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他心裏什麽都沒有,所以很容易開悟,本來無一物嘛。而他的師兄神秀法師,跟五祖很多年,但是沒辦法開悟,因爲他認爲我們還有一物,還要“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他有我執,有法執。但是這個原理也不能夠說不通,現在真正的塵埃在我們的身心很多,我們每一天都要精進,去消除這些塵埃。但是沒有達到開悟的境界,因爲我們還有這個法執,事上有理上也有。但是在金剛經裏面說得很清楚,佛不吝法,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知道,知道什麼,教導我們什麽?教導我們放下,放下再放下,放下了什麽都沒有,沒有了我們也要放下,最後我放下,放下還要放下,那我們最後還是會心開意解,到那個時候就會恢複我們的本性清淨,本性慈悲,本性平等,我們的本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佛性。今天時間到了,我就在這裡跟大家學習到這裏。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