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問: 師父慈悲!師父和弟子相遇在印度旅遊中,初次見面就覺得師父很慈悲,很親切,弟子很想親近師父,聞佛法。加入群後,這半年中,都在聽師父在空中結法緣。弟子學佛十多年,一直覺得還是徘徊在佛門外的門外漢,東學學,西學學,這部經學幾句,那部經學幾句,一時學經,一時學咒。弟子自知沒有福德因緣出家,只能以優婆塞身份在家學佛,弟子一直希望尋找一位明師指導學佛,弟子向師父請教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正知正見,不退轉,學佛有成就?感恩師父,阿彌陀佛!
師曰: 學佛人需要依佛的教法才能得以成就,佛乃是明師。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佛所留下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幫助根機不同的修學者。對於學佛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與自己根基相應的法門,然後一門深入,長期精進修持。可是,大部份的學佛者對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並不重視,確實選擇法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沒有找到正確的學佛方法,又沒有善知識作引導,學佛就像 “猴子掰玉米” 一樣,看到滿眼的玉米棒子,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結果最後一個都沒有得到。甚至一些錯誤的學佛方法還會令學佛者與成佛的目標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比如一味地追求神通感應等,最終也就離佛越來越遠了,修行的道心終於退轉了。
初學佛的人表現勇猛精進,對於明心見性、開悟的境界很是嚮往,覺得指日可期,而且他們也的確能夠在學佛的過程中,煩惱減少了,似乎增長了智慧。他們發了很堅固的誓願,但時間一久,或者是遇到了挫折、逆境、違緣,就忘了初心。或者他們仍然覺得未能根除煩惱,面對的業障、魔障、病障的障礙更多,似乎無窮無盡,於是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爲解脫煩惱,轉凡成聖,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學佛的初心逐漸就退轉了,離佛也越來越遠。
我們要知道學佛成佛不是一朝一日或一生一世的事,乃是多生多劫不斷修行的事。學佛不能急於求成,要有大信心、誠敬心、恆心、毅力、大智慧、腳踏實地,努力修學,讓菩提心一點點增長、鄺大,才能最終有成就。
學佛的関鍵不僅要聞思,更重要的是要實修。一般人在學佛的過程中,流於表面,連基本的三皈依、發心受戒、學戒等道理都不懂,或者只學習理論,而不願意親近老師,不能下功夫去實修,雖然學佛的時間不短,讀誦的經文也不少,但實際上滿腹還是貪嗔癡,這種在學佛中不求甚解,好誇誇其談而不重實修的學佛方式,自然是學的時間越長,離佛也就越遠。最後被淪落為世智辯聰者。
學佛的一個最大的通病是在於說得多,做得少,陽奉陰違者甚多。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問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教?” 禪師答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白居易感到十分失望,大名鼎鼎的鳥窠禪師,怎麼是如此平常,於是笑言:“這是三歲孩兒都曉得!” 禪師回答說:“三歲孩兒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我們作爲學佛者,不僅要精進努力地學習佛法,還要積極地去實踐佛法,將佛法用之於現實人間的日常生活,平時的做人做事當中,解決生活中的煩惱和矛盾。那樣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佛一直就在我們眼前。
如果學佛人缺少明確的發心和動機,也不是把成佛、解脫煩惱作爲追求的目標的,而是因爲在生活上,或者事業上遇到了困難、挫折等,事業不順,婚姻不順、感情不順、家庭不順,身體不順等等原因而來學佛、求菩薩。雖然各人學佛的因緣不盡相同,但都帶着一顆跟佛菩薩做 “交易” 的功利心,希望佛菩薩可以保佑自己、幫助自己。這樣的學佛,把信仰變成一種迷信了。他們一旦發現自己的現狀沒有改善,或者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失去了對佛法的信心,對佛菩薩的信心,甚至會產生逆反的心理,離佛越來越遠了。所以,學佛要發菩提心,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當我們擁有虔誠的發心,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堅定成佛解脫的目標,並精進地不懈地努力,才能夠最終解脫煩惱,得大自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