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念佛開示, 般若融通

天台六即佛闡釋念佛法門(上)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傳妙昨午與大家在唐居士的家里見面了。今天又在念佛堂跟大家結法緣。今次重臨貴會的因緣是趁著新冠病毒稍微平息,便選擇這個時間來探訪大家,也為了與曾經認識的已故同學,報恩堂的先靈祖先等結法緣。

今天所講的主題是以天台宗的教義來解釋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主題是「六即佛」。「六」是數目字的「六」,「即」就是即是的「即」,廣東話是「六即佛」。什麼是六即佛呢?為什麼天台宗的教義又牽連到念佛法門?「六即佛」跟淨土法門的念佛有什麼關係?

第一個叫作「理即佛」。「理」是道理的「理」。我們經常提到也聽到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或者是「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我們又聽到在《心經》上講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或者是「在凡不滅,在聖不增」;我們聽到這些「是心是佛」或者「人人將是佛」,這些是一種道理!我們聽了之後,知道存在這些道理,讓我們明白佛所說的「人人將是佛」,說「將是佛」,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里面,禮敬諸佛,因為每一個眾生都可能成佛,所以他將是佛,不是現在是佛,這是一種道理。我們心裡很明白了,就是因為這個眾生,他的佛性從這種道理顯現出來,他把自己的自性佛顯現出來,這個道理能夠成為一個真理,人人都可以成佛,不但人人,與及所有的眾生,即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理性,具有佛性的理性。很多人不相信,尤其外道的人,他不相信人人將是佛,他有分別,他說我是高高在上的,就好像印度,分了很多的階級,富有的人永遠都是有錢的,身為一個貧賤的吠舍,就永遠被看成是下賤的階層。這樣他就不是像現在所說的理即佛了。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人人可以成佛,人人也可以將是佛,沒有眾生之分,這個就叫作「理即佛」。當我們學佛的時候,第一個要明白道理,一定要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學阿彌陀佛、要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我們要到佛堂共修?甚至我們要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一種道理!當我明白清楚了,那個時候,就叫做「理即佛」。

第二個叫作「名字即佛」,什麼叫作名字即佛呢?我們今天選擇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恆持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來往生的,一念至十念,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所講的;我們心存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個道理,從《佛說阿彌陀經》我們明白了,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叫作理即佛;我們的心把這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攝進心裡,就有了阿彌陀佛的名字,這個叫作「名字即佛」。所以你必須要明白道理!才從這個層次,理即佛提升到名字即佛。我暫時停一停問大家:「佛」,大家知道是什麼嗎?是我後面的佛還是我對面的佛?還是你們坐在旁邊的佛?嘗試答一答,誰來回答?

同學答:佛是覺悟。

師曰:對了!佛就是覺悟!「佛」不是說眼前的一切,因為眼前的一切是有為法,有為法是什麼?是幻滅的、是無常的、有生滅的,那麼「佛」是覺悟,這個「覺」是一種性,即「覺性」。你能夠在這個道理上、這個名字上得到啓發,這才是真正的佛!不是說我們來拜佛,這個道場必須有一尊佛。以前大家都是要有一間寺廟、一個場所去拜佛,那是度一些還沒有真正明白道理的人。現在你們在座的人,都有三皈了吧?誰還未曾三皈的?有哦?那以後快去受三皈吧?能夠接受三皈依,這是一個初步的覺。告訴他,禮貌佛像,因為我們還是一位凡夫,要依憑這個相,來給自己在心裡面存一個念,所以設有佛像,待我們能夠明白道理之後,我們還需不需要有佛像才修行啊?不需要!我們心裡到處都有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時候我們在這裡便是淨土,淨土里面有我,這也是一種道理,這是「理即佛」,從接受三皈依就開始了。直到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師父跟你說:你來讀《佛說阿彌陀經》吧!《阿彌陀經》里面的內容告訴你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十方一切諸佛,有不可思義的功德,這些能成就大家去攝心接受阿彌陀佛,這個洪名的威德。大家是否知道,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是憑著哪一個方面去往生的?是憑念佛、念阿彌陀佛,以這個「念」所以我們就有「名字即佛」。

這是解釋給大家聽,為何天台宗教義六即佛跟淨土有牽連、有關係。我們知道這種道理、知道這個名字,換句話說這些道理、這個名字讓我們覺悟了。但是光知是沒有用的,你一定要作一番修行。就好像我們看到一個金礦,知道這個山洞有礦石,礦石內可能有金、有鑽石,甚至有寶石。可是我們沒有真實的把它提煉成金成器。你們戴的玉器飾品,都是石頭來的,說是玉,其實是石頭,它是經過提煉出來的。礦石洞先要開採,把礦石拿出來,才可以提煉金、提煉寶玉。這個時候就叫做「觀行即佛」。

觀,是「觀照」的觀;「行」讀音hèng,就是我們「行願」的這個行字,但是不讀音xíng,讀音hèng。我再用一些比喩,譬如說人,我們要繼續的用功,你縱然受了三皈,但是你必須要提升,提升到受五戒,受菩薩戒,甚至你要培養自己有出離心,然後你能夠出家,積功累德。還有很多,譬如說參禪、念佛、讀經 、拜懺,這些種種都是一種工具,讓大家把自性去啓發出來!我們昨天曾提到的,我們就像一面鏡子,無始以來的塵埃把這個鏡子都遮蓋了。我們都是迷的,現在看見的東西好像很實在,圓的桌子、有阿彌陀佛像、有水、有花、有果,我們的心就向這些東西執著了,有分別了:這是我買的果、這是我供的菜、這是我做的事。那麼這些都應該去把它修煉,就好像金在礦石里面,我們把它提煉,這個時候我們叫作「觀行即佛」! 我們從初學佛的過程里面,步步要覺悟的,從層次上來覺悟。這樣講容易明白嗎?我講的,你們可以舉手說不明白,可以馬上問。

第四個是「相似即佛」。我們知道在修行過程當中,念佛、讀經一定要專一。我們今天讀《佛說阿彌陀經》,明天我們還是讀《佛說阿彌陀經》,後天還是讀《佛說阿彌陀經》;我們讀《無量壽經》,天天都讀《無量壽經》。不能夠今天我讀《阿彌陀經》,明天人家說《法華經》好,我就轉去讀《法華經》,那你就不專一了。是不是《法華經》不好呢?或者是淨土三經不好啊?不是!而是你沒有專一。如果沒有專一去修的話,是不會有成就的!世俗上我們讓一個孩子去上學,他是從幼稚園開始,一年級一直到初中、高中、大學,一層層不間斷的,不停的學習。如果他不專心,逃學了不再上學了,那怎麼樣?他一定是留班,一定是沒有辦法獲到畢業證書。這就是不成就了!所以他必須專一,他才會成為一個高材生。我們說的修行,也是像小孩子讀書一樣要專一。如果你讀到六年,因為家庭經濟問題,停止了不再讀了,家里沒錢怎樣讀呢?那他會不會繼續等到有錢的時候再重讀初一?可以嗎?可以是可以,但是很難啊!他因為在中途停頓了,他的心已經往賺錢那邊去了,要去打工、要養家、不讓爸爸媽媽辛苦,他就停止上學了。早年,我剛剛來美國的時候,是讀醫科的,在波士頓考到醫學院的一個名額,但那時候是九月份。我是九月中來到美國的,考到的時候,校長跟我講:「我們錄取你,可是你要明年才能夠入讀,因為我們已經開學了,我留你這個名額到明年。」可是,那時候我們從越南過來的,經濟很困難,我的父母親經過了在越南的十年困苦生活,我不想他們再辛苦了。 當時我就覺得,我馬上要讀書!馬上要找一份工作!所以我就改變,轉讀了 Computer Science,當時 Computer Science也是非常吃香啊!而且我很快會找到很好的工作,那是一九八五年。我讀了Computer Science,還想不想轉回讀醫科?不想了。因為 Computer Science 的公司請人,我就趕快去了,為了Money 為了生活。這是師父一個經歷。所以為什麼我們修行要專一,你不專一就失去培養善根福德的機會。一但錯過,很難再有這個因緣,不是不可以,而是很難再遇到。

當我們知道修行要專一,知道我們的六根有一定的境界,那就啟步始修,剛才已經講了「觀行即佛」,要提煉金出來,開始提煉金了。現在就是修行開始專一之時,我們看到面前的、所接觸的六塵,不會很執著、不會很著意。而且經文告訴我們,離開內心的世界跟外來的世界,即是要慢慢把這些內外的身心世界擺脫!這就是放下。既然是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很明白這個道理,就像《金剛經》說的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的心,三心不可得,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都不可得,都了了。

既然你已經修行到這個地步和境界,這心頭一定有法喜。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參加過佛七?如果你們有精進參加過佛七的人,甚至受過八關齋戒的人,我是指天天,起碼連續七天有時間參加佛七和受戒的人,他大概在第五天開始,有點點法喜,念佛人就叫它為輕安,那種感覺在他身上出來了。你讀經,讀到這個地方,或者唱阿彌陀佛贊,如果你投入的話,「阿彌陀佛身金色」,你馬上想到阿彌陀佛在我們的眼前,全身金光,還有功德無倫,祂的功德、相貌莊嚴,都顯現在我們的眼前,那個時候法喜自然從心中湧出來。法喜的滋味,法味!可它只是一種滋味而已,還沒有肯定能夠持續這種法喜。如果你真的有參加過佛七,很精進的話,在道場可能有的人就會感覺到瑞相,譬如有光、有香味,或者是你的身體感到很輕很輕的。所得到這種法喜、輕安,心滿意足,認為這真是不可思議!很妙!那個時候你不能夠真正的馬上成佛、馬上去往生,只是你當時一點點的效應而已。可是當你離開佛堂了,就會想到這樣的輕安感,心裡非常滿足,便有追求在下一次佛七,重新再得到這種輕安和法味。但這種輕安、法味不是永遠停留的,或者你下次打佛七的時候就沒有了;你起身離開道場,就不見了,很快,甚至只有三分鐘或者五分鐘;你的左腳隨聲「南無」一出,到第二聲就沒有了,就完了。但當念佛的時候,會有這種法味、有輕安的感覺出現,雖然它是不可延續。心頭有點法喜的滋味,念佛得到輕安的感受,但未能肯定持續這種法味,我們叫這種層次爲「相似即佛」。

(待續。)

(文:傳妙法師鑑定,時間:2023-9-17,弟子唐應新恭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