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紹什麼是獨頭無明?獨頭無明就是在業相、轉相、見相這三個細的相之間,不緣外境。不緣外境之下無明就獨起了,換句話說,獨頭無明就是沒有真正去了解這個真理,迷惑多,所以稱為獨頭無明。獨頭無明又叫作「迷離無明」,以為佛與魔兩者是同理,導致迷惘、迷惑、迷失,所以一念不覺了,它就是無明的根本。貪嗔痴是賊,他教你迷戀甜言蜜語、嫉妬成性、挑釁爭奪、崇拜偶像、等等數之不盡,令人不能自覺自拔,更以爲「應該追求討自己喜歡的人事物而活在當下的快樂,不需要介意別人。」的理論似乎是與佛理一般,就此上了賊船,深信賊言。在這佛與魔混淆的世界,很容易染上了貪瞋痴三毒。獨頭無明是非常細微的。
另外還有一個相應無明。相應無明是什麼?就是與迷惑的事情相應,與無知的東西相應。相應無明稱為「迷失無明」。 獨頭無明是迷失了這個理,不知道真理,不懂空的魔法。而相應無明是迷於這個事,迷於五欲六塵的事相,所以眾生能看到一切萬法,都以為是真的。從以為是真,就起了許多見思煩惱了。套一句俗語,其實此時他是一個白癡,他算是有聰明智慧,但屬於世智辯聰,他對事實真理認識不清,不分皂白,不明白什麼是邪知邪見。相應無明是粗的,很粗的相應,有六種粗的相應。
《大乘起信論》說:「但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見思不覺相故。」如何瞭解無明生起一切雜染法?所以我介紹大家學習無明三細六粗,這六粗容我稍後下一篇再分享。
無明的三種細相:
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是從真起妄,粗動之相,因為這個業相有舉動,一舉一動都是造業,業有善有惡。我們這個心一動,業就出來了。如果心動以不覺的話,那麼這種心動就稱為業相。譬喻,當我們睡著了就做夢。睡著做夢,怎麼來的?就是因為睡覺而來的,睡著了就做夢,做夢是動作,是夢相,這個夢相是依這個睡而來的,這是業相。這個很細的,非常細,都不易察覺夢是怎麼來的?怎樣進入夢境?有沒有睜開眼睛做夢的?你們通常說做白日夢,那是比喻而已。白日夢其實是打妄想,不是真正地做夢,這是比喻睜著眼睛打妄想,稱為白日夢。可是真正睡覺做夢,這種業相就是細的無明。聽的懂嗎?睡得時候做夢,這個夢是因為睡我們才做這個夢,所以業相起來了。你在夢中吃東西,在夢中跑,在夢中哭,這些都是細的無明。 試問有幾個人能在夢中清晰知道這是夢?可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白日的無明與睡眠相應,睡了便有夢,夢中的一切都是業相,非常細的無明,由此知曉到解夢之說,他是如何把此人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果報分析出來了。
第二種是轉相。轉就是起的意,轉相也叫「能見相」。它是依著潛意識轉為能見之相,就好像一動我們就能見了,為什麼呢?比如說做夢,我們在夢中生起了不同的境界,我們在夢中說話,在夢中想的一切東西,就叫做夢心。這個心是心想生的心,這就是轉的相,依這個夢而轉這個心。在夢中看到山,看到水,看到某某人,在夢中起這個心,這是轉相。這個轉相是非常細的一種無明,平常確實很難察覺。在夢中,從此方刹那便到了他方的事,這就是轉相。
第三個是現相。現相也叫做「境界相」,就是依前任見相,依剛才我們的能見相來分別粗動之相,呈現境界,所以叫現相。在《大乘起信論》:「以一人見故,盡見妄念。」我們現在做夢,在睡中有夢,第二個轉相,在夢中有起夢的心,那麼現相就依這個夢心觸這個夢境。剛才說到了某地方後現出來的情境便是依夢心觸夢境,便是現相。它是細微的無明,很難在夢裡察覺,睡醒了也把夢境當真,說夢追夢的人有甚重無明也。
這三個都是細的無明。細的無明能障礙我們,為什麼呢?有人向我訴說他的夢境,他似乎當真了,其實那是在夢中,他的夢心、夢境都是在睡夢中的,都不是在真的做出來,對吧?因為起了無明之相,換句話說,他在睡中所造的一切夢都是無明起的作用,因為他不清楚,不知道是否真實的,所以他要馬上弄清楚夢中的情景,它是不是真實的?這樣就使他更不明白、不知道實相,覺性顯現不出來。就是因為微細的無明,以為是真的,當真了。所以業相、轉相、現相都是無明,是非常細的無明。而且容易使我們生起雜亂污染的法出來。我以做夢來作解釋,我們睡著了就做夢,做夢就有夢心,就出現夢境。醒來之後就想是不是我在跟誰說話呢?那不是真的,這就是無明,夢裡產生了三個細的無明。
信眾問:「菩薩誕日有法會麽?」
和尚答:「沒有。」
信眾道:「本欲參加,既無,則留家念佛。」
大家是否嘗試把上面的對話來測得出自己如何認知「無明」?歡迎留言分享!
無明有四種夢心:生、住、異、滅四相。輾轉相起,從細至粗。最初一念不覺,故心動,即成爲業相,這是我們聞法時常提及的「生相無明」。
依於動心,則能見~轉相、能現~現相、能取境界~智相,起念相續不斷~相續相;通通是「住相無明」。
於所緣境,取著轉深便成執取相,分別種種假名言相~計名字相,乃「異相無明」。
最後一個「滅相無明」,它屬於粗,因粗起業相,依惑起業,無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爲滅相。
怎樣去破四種無明?但用智慧覺照,照破無明無性,則四相頓破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