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在送六祖惠能離開黃梅的時候,經過一條江、五祖說:我來擺度,度你過去。
惠能回答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如何是師度?如何是自度?
師度,即是那份可遇不可求的因緣。「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師,我們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空遇名師。
自度,就是我們要培福、要結緣;要用心、要修慧。所謂福慧雙修,行解並重。培福,也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能夠隨喜隨緣為人服務,就是培福;乃至修橋鋪路,做種種的救災恤貧,這也是培福。所謂「要學佛道,先結人緣」。廣結人緣,就是培植無量福德的修行;不肯為人服務,這是慳吝、是自私、是懶惰。人生的意義在於願意自我奉獻,所以,常聽人講:「我們要做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種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人們常聽稱讚「某人很偉大」 。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犧牲,才能給人家稱讚一句「偉大」!我們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知行合一」,在我們的生活里,自然就能安心;能夠安住身心,就不會被人家的言語、利誘乃至誹謗所動。所以,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聽經聞法主要是依據聞思修,才能受用。如果我們自己不爭氣,不能自度,縱使師父想度,也度不了我們。
在《佛遺教經》里,佛陀說:「我如良醫,知病予葯;汝若不服,過不在醫。」
「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
不管遇到什麼境界,或是妄念紛飛時,同樣保持「寂靜」!
佛號抓緊,沒有好壞,沒有高興生氣情緒波動。心,時時自在、依然清淨,不被人事物境轉走,即「觀自在」了。
今次行願協會選擇了外地參學的目的是要把信、解、行、證的學佛綱領落實在生活中,聞思修題目是「對境無心應對遍計所執」。希望同學們能珍惜這次有互動性的因緣,行住坐臥中,啟發了觀照自度的性能,於道業路上更邁進一步,福慧雙修,充滿法喜,圓滿功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