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的佛菩薩像令衆生生起歡喜心,然後便發心學習佛法。佛菩薩形象是一種表法,讓我們修供養時內心呈現歡喜和莊嚴。記得幾年前參訪象山的清涼庵,那時庵內的天王殿內沒有供奉四大天王,只看到彌勒菩薩和韋馱菩薩。而且殿堂的門左右不同。左邊是兩門扇,右邊的是一個大門,形象不恭整。修建道埸,制造聖像除了如律如法,不能隨便外,塑像人的內心裏要存恭敬真誠,如果他的內心不莊嚴,他所制造的聖像都會欠莊嚴,胖瘦高矮不一。制造佛菩薩的樣子或者是敲打的法器都要如法如律。造佛像的人,畫佛像的人,自心先要莊嚴。例如供佛菩薩的水果、花、所有的供品,我們用的是怎樣的心,一擺出來,就知道我們的修行狀況與程度。
無論世出世間修學都要求「形象鮮明」,這樣才能令一切衆生起歡喜心。尤其是世間人特別重視外表形象,俗語說「先敬羅衣後敬人。」由頭到腳的形象很重要,我們不需要穿很華麗的衣服,可是要保持整齊、樸素、潔淨,這就體現出形象鮮明,人人看到都起恭敬心。 佛教有高度的藝術化,佛菩薩的形象鮮明,一個真善美的形象,是我們去學習的榜樣。所以學佛就要塑造自己像佛,像菩薩。
怎樣是「形象鮮明」?鮮表示接近,明是光明。形象含藏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裏面。佛法離不開真誠,清淨平等; 離不開正覺慈悲。這是形象鮮明的模範。今天看到諸佛菩薩,我們就要學祂們了。首先用形式來提升自己的境界,欲想超越三界六道,一定要真幹,一定要把自己的形象改變。朝暮保持真誠恭敬真誠的心,比如定課拜佛,那是提醒自己修平等禮敬心。普賢十大願是來提醒我們要修行: 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常隨佛學,恒順衆生,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種種的修行都要建立在誠敬心裡。念念不忘修身口意,不會遠離修清淨心。『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注重修身口意。『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告訴自己晝夜常念善法,觀察善法,思維善法。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把身口意修清淨的話,哪有不成功?!所以,會修行的人都要從根本去修。修什麽?修清淨心。
修行! 修行! 其實是在修心。心中莊嚴,外表就會莊嚴。我們要永遠保持純淨純善,那決定就是不容毫分的不善夾雜,絕對不要讓自己夾雜起來,很多人誤解了廣學多聞是夾雜,認為念佛就統統不要學,如果人沒有挂礙的話,徹底能夠放下的話,專心念一句洪名是對的。可是,我們身在社會、團體、家庭、事業、在朋友,人際之間都離不開有執著、分別、妄想,佛教的廣學多聞是來幫助自己深入經藏,增長智慧和德能。為了深入經藏,弘揚經教,首先要從我們的形象開始,然後進入內心的修持。內心修好的因地,自然會感到好的果報,這是依報隨著正報轉的道理。無論出家人,在家居士也同樣須要鮮明莊嚴的形象,它是一種恭整的光彩。接近有真誠清淨心的人,就覺察到他的慈悲、溫和。心地險惡的人,我們接觸他之後,就馬上感覺他暗藏殺氣,很可怕。所以我們學佛形象主要還是在心裏面,內在去修養,慢慢把自己提升。修養不斷地提升了,修學才能夠有成就,達到人生圓滿的目標。沒有接觸到佛法前,我們確實是迷失了方向。甚至學佛了也不知道應該走向何方?學了幾十年,皈依了這麽多年都是白費時間,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
經典中謂『恭敬燃燈』就是以恭敬心燃燈。『燈』不是代表我們現在看到的『燈』,這個『燈』代表我們的『心燈』,心裏面有智慧的意思。修行對人事物都要存恭敬心。所以,擺水果,擺花來供養,對物也要恭敬。擺一個杯子,擺一本經,不能隨便一拋,隨便便放歪了。比如吃飯擺筷碗,隨便擺,也是失恭敬。贈送或給人家東西,必要雙手恭敬的奉上。修行有的人學兩三年,有的人學二三十年,功夫還是不得力。修行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真正發心修行,就要把握這個道理的重點。所以,我們要天天反省,天天改過。
學習佛陀教法最主要是實踐才可以得到利益。如果學生對老師的教誡不去落實,是決定不能得到利益的。世出世間的修學能不能夠有成就,都是在於我們能否把握因緣培養善根和福德。善根福德固然重要,但因緣也不能忽視。得知有傳授八關齋戒,發菩提心受戒,這就是因緣來了! 當因緣來了,自己把握受戒的因緣,就知道我們的善根福德有多少了。然後,我們受戒後會專心奉行嗎?那也是屬于善根福德。所以,有因緣沒有善根福德,還是不能成就。正如很多人都能夠進佛門,可是學了幾十年不受戒、不學戒、不聽經聞法,大有人在。那他為什麽能進佛門呢?他有因緣,他也有善根福德,不能夠說他沒有,只是很薄弱。他就是欠缺深種善根福德的因緣,或有機會給他,但是他自己不去發心種善根,不植福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