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覺有情篇

成為法器的首要條件—安住

4695_201209241755451iVSx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好,今天已經是年初二,每次我坐在這裏跟大家一起學習,都會想起幼時我的師父給我們開示,講佛法,說故事。當時我也是坐在旁邊聽,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候。現在輪到我來跟大家一起學習,講講故事,這也是我最快樂的時間。非常感恩大家給我機會來當學生,請大家多給予批評和指教。

今天我為大家講講我們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慧能大師是我們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我們禪宗的第六祖。廣州韶關南華禪寺是六祖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但其實六祖不是廣東人,是河北人。六祖小時候隨他爸爸遷居,從河北遷到廣東新洲。三歲時,父親去世,跟從母親遷到南海,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媽媽,很貧窮,沒有能力去讀書,只能跑到山上去砍柴度日。他二十四歲的時候,偶然經過一個旅店聽到有人誦金剛經。六祖一聽經語,馬上有所覺悟,就問誦金剛經的人,請他指點何處求法。他經人指點到寺廟去請教法師,下定決心修習佛法,於是就砍柴籌了一些資金,留給作為母親以後的生活費用。後來,他到了湖北的黃梅山東禪寺,聽我們的五祖弘忍大師講經。到了五祖的東禪寺,因為他被認為什麽文化都沒有,又不能馬上出家,就被安置在槽房中。在槽房裡幹什麽呢?劈柴煮飯。就這樣經過八個月之後,有一天,五祖想傳法。他打算選出弟子之中是法器之才,就傳法給他。那時寺廟有一千多個出家人,五祖為了看出哪個弟子可以承受五祖的衣缽,讓大家在外面的長廊寫偈語。誰寫的最好,就把法傳給誰。這並不是賣弄文彩,這裡面是需要修學功夫的。當時在寺有一位講師,他叫神秀。他也是知識過人,平常五祖不出來的時候,他能為大家講開示。

神秀很有本事,被大家公認是功夫到家,深受大家的敬仰。當時很多出家人都不敢出來寫這個偈,大家都認為神秀應該寫的,認為他可以接五祖的衣缽。神秀就寫了這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匆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身像一棵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心像一面光明的鏡子。“時時勤拂拭”——只要我們常常去打帚,“匆使惹塵埃”——就沒有灰塵了。他晚上把這個偈子寫在走廊墻上。五祖早上起來看了,就說:“依這樣去修行就不會墮落了, 如果我們常常去打帚這個鏡,我們的心就沒有塵埃了,如果按照此偈去修行,我們就能得大利益。”五祖下了這樣的評論。過了二天,大家都把這偈到處朗誦:“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匆使惹塵埃。”

你們來到寺廟,應該知道時時改正習氣,這樣就不用墮在惡道了。此偈馬上流行起來了。當時六祖在槽房裏一聽,卻知道這個偈並未見性。他就懇請別人代他也寫了四偈。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一看這個偈,心裡知道這人了不起。但是他馬上叫人把這個偈塗掉。不愧是我們的五祖,他智慧很高,知道這個人才是傳衣缽的人,但怕讓人家知道後,六祖被人妒嫉,引來殺身之禍。所以他不明顯表露。“菩提本無樹”——菩提是什麽?菩提是正覺,哪裏是一棵樹呢?我們自己覺悟,自性本來不是一棵樹。“明鏡亦非臺”——明鏡是什麽?明鏡是光明的,鏡是代表我們的本心,本心哪裏有一個臺呢?古時候的鏡子,沒有水銀,是磨出來。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性,既不是樹,也不是明鏡,“何處惹塵埃”——什麽都沒有,哪裏有塵埃呢?這個就是明心見性。

第二天,五祖到槽房裏去了,見到六祖就問他說:“米熟了嗎?”六祖就答:“米熟了好久,只欠一篩”。言外之意,五祖是問他見性覺悟了沒有?篩是指和尚印證而言。五祖聽後用手杖敲了三下,六祖馬上就會意了,晚上三更便到五祖的房間去。五祖用袈裟蓋住窗口,特別為他說金剛經。當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馬上悟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真理。所以五祖就把衣缽傳給六祖,說:“有情來下種,應地果還身,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句話就是見性。我們到這個地方究竟是來做什麽的呢?要把情執的執著放下!這一句的解釋很深奧,告訴我們自性本來很單純很清凈,什麽都沒有。但是我們有情執有分別,就造了很多的業。這個業有因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你造了因必須有果。你不能說“我只是造因,我喜歡做什麽就做什麽”,無論你想什麽,做什麽都有果。你想善業就有善果,想惡業就有惡果。為什麼有煩惱呢?都是你自己想來的,煩惱本來沒有,你想的事情是煩惱,當然就有煩惱了。如果你想開開心心的事情,當然也就沒有煩惱了。“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如果沒有情執沒有分別的話,根本不會生出來的煩惱。

五祖給六祖傳完法後就告訴他:“你趕快走,我傳給你之後馬上走,不要留在這裏了。”因為五祖知道,如果大家知道這個衣缽竟然傳給一個在槽房裏臼米的一個人,很多人都會不服,大師兄神秀一定也不服,怎麽會傳衣缽給一個在槽房裏做事的人呢?六祖離開兩個月之後,終於有人知道五祖的衣缽已經傳給槽房的那個人。大家都很震驚,原來五祖的衣缽傳給了他。所以有一百個人去追他,企圖搶回衣缽。其中有一個僧人,名叫惠名,他以前是個將軍,後來出家了。他先追到六祖,於是六祖就把衣缽放到石頭上,打算讓給他了。其實六祖已得到上乘的妙法,也不需要什麽衣缽啊。只需要知道自己是五祖的傳人就行了,也不需要根據啊。六祖便放棄衣缽。我們的心什麽都沒有,還需要這個幹什麽呢?比如我們現在年輕人要結婚,兩個人相處,一定要到市政府去登記結婚,領結婚證書。沒有結婚證書,就代表你們沒有結過婚,你們不是夫妻。其實真的兩個人相處,生活和諧就能住在一起,若相處得不好,沒有把家庭建立好,有這張結婚證書也沒有用。男的出去花天酒地,女的又不守婦道。這種的婚姻有一張紙也沒有用,所以這張紙是多余的。

六祖知道這個道理,他把這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藏在草地裏去。惠明想把這個衣缽拿回來,但是這個衣缽在石頭上牢牢不動,不能拿走。他知道衣缽拿不走,一定有玄機,心想看來這個衣缽是已經傳給惠能大師了,所以他要拿也拿不動。於是他馬上就跪下來,生慚愧心,說是為求法而來的,請六祖為他說法。六祖就出來說法,惠明言下大悟了。後來惠明就放六祖走了。當時六祖知道,機緣還不成熟,只待機緣成熟,利樂人天,大振宗風,普度眾生。於是他隱避到獵人隊裏,為獵人煮飯炒菜,在獵人隊裏住了十五年。我們的祖師大德不是一天一年就能夠成就的,都是經過多年的忍辱和修行,才能夠成為我們的祖師。現代人都想一下子就成名了,炫耀學了什麽,賣弄自己已經閉過關了,已經出家多少天了,已經有什麽成就了,那算什麽成就呢?還沒有見性呢!後來六祖到廣州法性寺,慢慢待因緣時機成熟。

適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大家就座在聽,外面有風在吹寺外的幡,一個出家人說:「是風動」,另一個出家人說:“不是風動,是幡動”。二個出家人在爭論這個話題,六祖看到就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幡在動,你們以為是風吹它動,那就是風動了,或者是那個幡自己動。其實兩者都不是,是你的心動。因為風跟幡都不關你的事,你看到幡動,無論想到的是幡動還是風動,都說明你的心在動,你的心被幡吸引住了。這就是說我們什麽事要視若平常,沒有生煩惱的時候。如果你的心是平常心,你的心是如如不動的話,對於你來說就什麽事都沒發生,還是安安然,還是很自在。其實的確什麽事都沒發生,只是因為你們的心被這個虛妄的境界吸引去了。比如我們吃東西,會說這個香,那個不香,這個甜,那個酸。如果你的心沒有執著這個香味,這個甜味,你就不會說這些了。你就是吃嘛,怎麽會受影響呢?有分別就心動了。換句話說,你執著,你有這個分別了。為什麽我們永遠都不能超脫輪回?就是因為因為我們有這個分別心,執著於哪個是我愛的,哪個不是我愛的,這個是我親人,那個不是我親人。修行人不應該有分別,不能說這個是我親人,就多體諒他一點,這是我徒弟,就多照顧他一點,那個不是我的徒弟,他沒有歸依我,我就不理人家。你們作為居士也一樣表現出分別心,比如歸依都要選擇道場,選擇法師,選擇時間。其實這個是完全誤解了。這樣做的人就是完全迷信的人,不懂佛法的人。我們要明白道理,歸依是我們要回頭呀,回頭要不要選時間呀?當然是馬上當下的好,當下我回頭,早點回頭早一點好嘛。早一點學佛,早點進學校裏面跟老師最好了。回頭歸依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切法師一切出家人,都是你們的師父。縱然一個沒有出名的法師,只要你當下明白歸依是什麽,你就可以馬上歸依。你不能說我要選擇一個有名堂,然後以後跟人家說我是歸依某某有名堂大叢林的道場,我歸依什麽有名堂的法師,顯得你是一個傳人了。我們傳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所有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都是你的師父。你沒有這個分別心,才能有正知正見,才是正信的人。我有個學生剛生了一個孩子,她說:“師父我想他歸依,你授他歸依禮吧。”她剛開始還讓我替孩子改名字。我想我是一個出家人,你們是他的父母,改名字應該由你們去取的,我怎麽能替你們取呢。我就說:“我可以給他取法名,但是要讓他歸依,歸依我才能夠給他法名呀,不歸依我怎麽取法名呢。你要我代取名字,只要你們夫妻同意,我就能為你們取。”這也的確有先例,有一對越南的夫妻要求師父給他們的兒子改名字,改好以後再歸依,由於他們的虔誠,師父就給他改了。我答應給這對夫妻的孩子取名字,就取名為德雲,德雲比丘是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個善知識。以後等這個孩子歸依了,他法名就是妙音嘛,因為我們老和尚都把全部的弟子法名改成妙音,所以我也把大家的法名都改成妙音,另外再起一個不同的字號。她要求我給她的兒子歸依。她說這要等我過去,我自己都不知道要什麽時候才到中國。其實他在那邊可以找一個寺庙,找一位法師去歸依,不一定是要師父過去歸依的。

回到我們六祖的故事。從那以後六祖馬上被發掘出來,開始他弘法利生的工作。六祖一直在廣州傳法,直到唐玄宗二年八月三號,在新州國恩寺坐化了,肉身還在那邊(照片中就是六祖的肉身),坐化時異香滿室,一代宗師與我們離別了。

六祖雖然看上去好象一個字都不懂,其實他只是真人不露相而已。他在《六祖壇經》裏面寫出來的句句醍醐,字字珠璣,不是一個文盲能做到的。為什麽六祖是一位聖人,因他能徹悟,他用徹悟證明他的智慧。我們在這個方面要學習到六祖。雖然一些念佛的老人家也不認識字,但是這不影響學佛。其實學佛不需要文化,不需要很高深的知識,越簡單的人,反而越有功夫,越能夠有成就。因為你簡單使得你沒有太多的成見,沒有太多的執著,分別,連妄想也打的少。你看,學識高的人往往一直打妄想。你們同修之間不是嗎?一直想我不如你呀,你真好呀之類的,都是一大堆妄想,搞得自己患得患失,得了精神病,想太多的人就有這個傾向。如果你簡單一點,人家告訴你到槽房裏面去,你就到槽房裏面去,那樣就能有成就。可是我們往往會想:“我有這麽多的知識,我可以做很多事,你怎麽可以把我遣到槽房裏面砍柴呢?”想到這裏就會心中很痛,會想師父不公平,師父不疼你,師父不賞識你了,討厭你了,就會失去留在寺廟的興趣,你就退心,你就不來了,對嗎?這個我懂,因為我小時候就住在寺廟,我看多少同伴都是這樣,因為師父講兩句話不開心了,得罪他了,或者師父不理睬他了,或者師父不重用他了,他就離開了,這會成為法器嗎?我們要修行都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在一個寺廟要待的多久,你要忍耐的功夫多久,你才能夠修行有成就?我們相處不是一天一年的事情,你跟這個師父學,你不能從這一天聽他說說,你就知道他裏面有什麽,你學不夠的。有很多人過來,我跟他說要多聽老和尚講的經,介紹他聽地藏經,無量壽經。我們雖然是二十四小時播地藏經,但每一次我經過打掃的時候,聽到地藏經,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悟處。那他怎麽答我:“可以了,我聽老和尚的經已經好幾年了,好多遍了,現在老和尚講第一句我就知道第二句是什麽了!”他以後都不想再聽老和尚的經了。這就是貢高我慢,像這種人不知道要學到何時何日才能夠有成就。六祖呆在獵隊那邊多少年?十五年之久,你們呆在我這裏,最多的有多少年呀?十三年! 應該還有人多過你,寬學應該多過你,在這裏有十六年了,不簡單哪,留在一個地方有五六年以上,都不簡單的。

這個講出來就是讓大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下多點功夫。我們要有成就,不是一天一年的事。我們要把心安下來,安住在一個地方,不要像師父一樣,走來走去。我希望這邊能夠多幾位出家人來常住,那時師父就不用走了,不用奔波了。師父其實不喜歡外面跑的,我在家的時候我也不喜歡出家人外面跑。因為師父是迫不得已,自己現在要到外面去求法,去學戒,所以在這六年我一定要跑,沒辦法。還有美國簽證的問題,到外面去一定要回到美國來簽證。而且這個道場也沒有人管理,黎老已去了,沒有人在這裏,所以我就要跑回來。我希望六年之後,我能夠安住在一個地方。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