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般若融通, 覺有情篇

放下了,明白空性,萬法不著相

 

IMG_6031

今天我選了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尊者為大家介紹,一起來向須菩提尊者學習。佛陀弟子之中,有一位叫做須菩提尊者,大家都讀過金剛經吧!金剛經以須菩提尊者為當機者,而且須菩提尊者是有名的解空第一。據說當時須菩提出生的時候,他的家的財寶用具不翼而飛,三天后又自然恢復原狀,所以他就有空生的名字,象徵他不會為世間的名聞利養所束縛。佛陀在般若會上發揮究竟的空理,對它有徹底解悟的,只有須菩提尊者,所以須菩提尊者是成為解空第一的比丘。

 

有一天,佛陀突然間不在僧團裡,所有人就到處找佛陀了,佛陀去哪里了?佛陀的有一位弟子叫阿那律,阿那律是證得天眼神通,他以天眼來觀察,就知道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了,要三個月時間才能夠回來,大家見不到佛陀,就很想念佛陀了,每個弟子都在想念佛陀。三個月過後,佛陀就回到人間了,佛陀還沒到達僧團的時候,大家很久沒看見佛陀,大家都爭先湧後去迎接佛陀了。這個時候須菩提在靈山縫衣,他知道佛陀回人間,應該放下衣服去迎接佛陀的,但是,他突然又回到自己的位子,須菩提自問,我應該放下衣服,去迎接佛陀嗎?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是為了什麼呢?佛陀的法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當中可見的,我現在去迎接,就把佛陀的法身當作四大地水火風的匯合了,那就是不懂得諸法的空性,這樣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了,因為佛陀的法身是諸法的空性,沒有所造作的。如果要見佛陀就一定要瞭解五蘊皆空,是無常的,明白一切的東西都是空,沒有的。大家要瞭解這個空不是就說沒有的意思,拿一杯水過來,現在這個杯裏面有水,可是倒了之後,杯裏就沒有水,可是我們不能夠說杯是沒有,我們只能夠說,杯是空間的,就證明這個杯子裏面是有空性,不是代表它完全沒有。知道一切諸法都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的,沒有作也沒有所作用的,一切都是空,所以這個法性是無處不在。從這個地方就證明佛陀的法身是無處不在啊!我們明白了佛法真理的話,我們就不會著相,執著佛陀回來了,我要去迎接他,佛陀離開了,我在想念他,因為我們明白了這是空性。如果我們是依佛陀的教法來學習的話,無論佛陀在還是不在,我看到佛陀或是沒看到佛陀,我還是照著佛陀的佛法去做事,這個理由是現代佛弟子應該好好的去學習的。

 

現代大多數的人是依人不依法,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有一個拜偶像的心態,我跟這人有緣,我喜歡他講的東西,無論他講的是什麼,都覺得是對的,他不是依法,他是依人,這種情形之下,有百分之七十還可以跟著,但是還剩下的三十就要注意,就要謹慎了,他是否有參雜他自己的意見下去呢?他是不是跟佛陀所講的法一模一樣呢?我們著相了,著這人的相來聽法的話,我們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使自己對佛法會產生成見,有成見的佛法,就不是佛法。所以佛陀在涅的時候,告訴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不能依憑說他是出家人,他是我喜歡的,也是公眾認為的高僧大德,我們要有智慧,去明白究竟是根據什麼來斷定?去判斷我們能聽或者不能聽呢?那就是從我們學佛的根本基礎開始;從我們有恭敬心,生了皈依三寶的心;從我們能夠進入受戒學戒,修善斷惡;進而明白了宇宙的真相,四聖諦,三法印,六度萬行來判斷。利用這些方法來增長自己的清淨學習,我們就有智慧了。這種智慧也要靠我們不斷的鍛煉我們的心行,我們知道什麼應該聽,什麼不應該聽。他講的離開了三法印的,我們就不應該再學了。須菩提就有這種認識,他就不去迎接佛陀,他想:遍法界都是佛陀,不是因為佛陀離開,我們就跟著離開,佛陀回來了,我們就以為佛陀在,就好像現在,師父在,你們來,師父不在,不來了。我們心裏面喜歡的法師在,我們就到,心裏面不喜歡的人在道場,我們就躲避,不願意聽,也不願意看見,這個就是不明白佛的法身。我們都有這個著相,著相從哪里來啊?從我們的無明而來,我的無明起了一個歡喜心,我們就覺得很歡喜,我們願意。所以現代弘法是比較困難,因為恒順眾生確實是不容易,太自由了,他就覺得你不夠莊嚴。嚴格了,他又說你不慈悲,總之很難滿大家的願,契大家的機,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福報和善根不夠,薄弱的緣故。須菩提就有這種認識,他就不去迎接佛陀,他就坐下來繼續縫衣服。

 

佛陀的歸來是哪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去迎接呢?是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去迎接佛陀,她對佛說:佛陀啊!弟子蓮花色首先來迎接佛陀的身駕。佛陀就微微笑說:蓮花色啊!我的回來,來迎接的第一個人不是你,須菩提尊者已經觀察到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佛陀的人。見到法的人,才能夠見到佛陀,須菩提是第一個接到我的。佛陀講這句話,須菩提在哪里啊?在靈就山裏面縫衣服,可是佛陀就說須菩提是第一個來迎接佛陀,而且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說見到佛陀的人,是見到法的人才是見到佛陀的人。大家聽了這一段,是否體悟到什麼叫做法身,什麼叫做法性,我們究竟得到佛法了沒有?我們還會不會執著我們要到某個道場,見到某一個人,或者去執著我們所付出的一切。蓮花色比丘尼聽佛陀說,迎接佛的第一個是須菩提尊者,那時候她很慚愧,她知道在佛法當中,要對宇宙真相體會了,才是真正的懂得佛法。不像現在一般人,多讀了幾本經,就以為自己完全把佛法都通曉了,就好像了不起一樣,到處跟人家講,佛法在生活當中,我們從生活當中去學習佛法。講是很容易,這個確實是對的,可是我們做了多少?佛陀教你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教你慈心不殺,教你修十善業。究竟做了多少了?有幾點你做成了?我們應該反省了。蓮花色比丘尼很慚愧了,知道自己不及須菩提尊者了。

 

有一次,佛陀在一個討論智慧的法會上,般若會上就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很有辯才,知道真空的道理,你可以向聚會的菩薩們解說般若波羅密相應之法嗎?滿足他們的所學,是一個很好的事啊!」佛陀這樣說,在座的人就想須菩提尊者是以自己的辯才來解說深深的微妙之法,還是接受佛陀的威神之力來宣說呢?菩薩們都在懷疑,須菩提怎樣說呢?以他自己的辯才智慧來說呢?還是承著佛陀的威神力來宣說真空的道理。須菩提當然知道大家的心意了,他就說:「佛陀的慈命是不能違的,弟子們來說教,無論是深淺,如果能夠說到契理契機的話,都承著佛陀的威神之力,承受佛陀威神之力說教,確能修學,才能夠證得法的本性,才能夠和法的實相相應,也才能夠和佛陀的心意相通。所以弟子須菩提是以佛陀的威神力,來宣說這個道理,不是以我的智慧來宣說的」。這個是什麼?這個是謙虛。須菩提有多大的智慧辯才,可是他不敢說是以他的智慧來宣說。他是以老師的威神力加持他,才能夠有這種智慧辯才,給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大家比較一下我們,我們是怎麼樣的,我們都自以為了不起的一種心態,我來講,你來聽;我來教,你來學。可是須菩提沒有,他說我所說的一切,都是承著佛陀的威力加持,我才有這個智慧辯才跟大家一起學習,如果不是承佛的威力,我沒有這種本事,我不能勝任,以佛陀的威力勸人家修學,才能夠得到法的本性。我們照著經典的一切來說,不能增也不能減,要跟法的實相要相應,大家在下面聽了之後才覺得,這個就是佛陀的教法。聽了之後,才能心開意解,如果你聽了之後沒有心開意解,沒有相應的話,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你自己本身接受的程度還不夠,也就說不契機,是不是講的人講得不好,或者不對呢?其他的人都說對,唯有你一個人覺得聽不懂,這樣的情形不是講的人講得不對,大家都聽得懂,只有你一個人聽不懂,大家都學得好好的,只有你一個人學不到,這個是一種原因。第二種呢,就是講的人沒有清楚,下面所聽的人的需要,他講了之後,變成不契機,不契理了。所以講經說法,確實是不容易。我們不敢去說我來講經,講經只是一個名詞,我們只能夠說我在複講,我在習講。

 

須菩提講完之後就頂禮佛陀了,因為他跟大家說了,不是我的智慧辯才講的,是承受佛陀的威力加持,而且須菩提不敢違抗佛陀的命令,這個是尊師重道,老師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你不能夠違抗,不會說我不行,我不做,他要接受佛陀的命令,因為師長能夠叫你去做,就代表你有這個能力,你要相信你的老師,相信佛陀,所以須菩提是一個很尊師重道的弟子。佛陀叫他做什麼,他不會違抗,他就答應去做,可是他就說:「我是奉佛陀的命,幫助我的法身慧命,我接受佛陀的指導,現在遵從佛陀的命令,來說明菩薩般若波羅密多的相應之法。什麼法才名為菩薩呢?什麼法才名為般若波羅密多呢?我不見法名為菩薩,也不見法名為般若波羅密,這二個法為名稱,我也有沒有去分別,我以這樣的認識來表達菩薩說般若波羅密的相應之法,佛陀啊!這樣能滿足大家的學習嗎?」佛陀聽了很歡喜:「須菩提啊!你講得不錯,菩薩這二個字,只是有名為菩薩,般若波羅密多,是有名為般若波羅密多,所謂菩薩跟般若波羅密多的名稱,只是一個名稱」。明白嗎?它只是一個名稱啊!也就是說這個名稱只是給我們做一個學習的工具。

 

今天所講的是比較深一點,不過大家耐心一點聽。這本是不生不滅,不過為了要宣說要讓大家明白,就是假例為像,就是要把這個東西起一個名字,這個就是菩薩,這個就是般若,就起一個名字,讓大家明白,如果我只是說這個哪個,大家不知道這個哪個是什麼,因為這個假名不是在內,也不是在外,也不在內外之間,本來就是不可得。在金剛經裏面都給我們講了,比如這個「我」字,也是一個假名,「我」這個本性本來就不生不滅,因為有為的諸法,有為的諸法是什麼?現在的一切都是有為的諸法,桌子,衣服,屋子,經典都是有為的諸法,這個諸法是怎麼了?它是如影,如夢,如幻,就好像水中月,你看到水裏面的月,有沒有月光啊?有啊,看到月亮,但是一碰水,一動,水中月亮沒有了,所以這一切有為法,始終有一天都變成夢幻泡影,就好像露水一樣,你看到露珠,可是等陽光出來了,露珠就消失了。所以我們還要執著這個假像嗎?執著這個名字嗎?執著這個「我」嗎?所以佛陀就說:「須菩提啊!我們知道這一切法都是空,所有的法都是如夢幻泡影,但是菩薩要證得不生不滅,仍然要學菩薩法,仍然要證得智慧波羅密,以這個假來修真」。

 

這一段就告訴大家,我們縱然有這個假名,可是不能夠去執著,有為無為的法都不能執著,何況這個「我」呢?我有,我所有的,統統都是有為法,都會消失的,我們只是借這個「我」,「我」的身體來修行。沒有身體怎麼樣去修行呢?沒有身體就不能修行,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怎麼樣?也不能講話,也不知道自己所造的口業,所以必須要有這個身體。但是這個身體是假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永遠保存這個身體,要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夠真正去學佛,念佛,發願往生極樂。因為我們需要的是我們的法身慧命,不是需要這個色身,色身是一個假像,假的體。就好像我們要依靠鏡子,才能看到自己的臉是怎麼樣子的。他是青,是白,是紅,沒有鏡子怎樣知道自己長得怎麼樣,是像爸爸,還是像媽媽,從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我們要學菩薩,必須要照著菩薩行去學,六度萬行這個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你不能說,既然是假的,算了吧!不行,要成菩薩,還要照著菩薩法去修菩薩行,要有圓滿的智慧,必須要跟著般若波羅密這個法去修。這一段簡單介紹須菩提尊者,他對空性的瞭解,而且佛陀特別注重他,因為注重他,所以叫他出來給大家講,讓大家不要執著了,這個是十大弟子解空第一須菩提的一段故事。

 

我們今天是要學習須菩提尊者跟佛陀相處,這段師生的關係,對師長尊敬的態度。他不敢違師長的命,因為是佛陀是老師,可是他也不敢以他的智慧辯才去講,他只是承著佛陀的威力,去跟大家菩薩一起來學習而已。學佛後的聞思修,去學習佛陀的教法,學習一切菩薩的示範,讓我們從他們的動念行為來學,他們的精進,他們的勇氣,他們的毅力,都是我們要學的。不是說聽了之後就算了,然後就說不敢,我不能,老師叫你做,老師已經教你做,心裏有數你一定能夠做,你就勇敢起來去做啊!當你做得好,人家讚歎,你說:這是老師教導好。這個就是我們要學的事情,人家讚歎你真有禮貌,應該說:對我父母從小就教我有禮貌。今天就是把解空第一須菩提尊者,來跟大家說明,我們要認識一切有為法的假像,從須菩提的謙虛態度來增長我們學習的態度。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