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念佛開示, 放下集

放下了,直接了當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IMG_6154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繼續一同來學習《放下是功夫》這個主題。

 

我又回到中國了,這幾天同學們都很發心,買了很多水果來供養。大家的發心真的值得讚歎。傳妙得到大家以平等慈悲心來照顧,實在是讓傳妙深感慚愧,自我的反省,自我的勉勵,以後更加努力為大眾服務。

 

我們接受種種供養,最重要的是不起貪心,沒有一種很歡喜,覺得接受這些供養,心中實在很慚愧。如果我們受別人的讚歎,別人的供養,就覺得自己是了不起,非常光榮的話,我們的起心動念就墮落輪迴了。有智慧的人能夠被人家讚歎而如如不動,不自誇自大自滿,這個就是修行。修行的法門是無量無邊,什麼是最高等的修行方法?其實沒有高等的方法。我們現在所享受的,都是我們過去生結的福緣福報。而且我們要知道,不能把這種享受當成實在的。所有的供養都不能夠據為己有。雖然供養我了,我收起來,我享受,就是著相。就好像大家認為,我供養的,有一個「我」字。認為是我買一些菜過來,我買的水果,供養資金護持道場,這都是着相。所修的福報是不會圓滿的,不會完善的。我們必須要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分配的念頭。我所付出的,所供養的,所護持的,都沒有一個自滿、自負的念頭。這樣的話,我們辦事情就會一舉兩得,因為沒有自私自利了,我們不在意我們所付出的,我們只是在意自己如何去付出更多。不斷在增長自己的善根福德,一直去創造自己的機會,和因緣去修行,什麼都不需要操心。

 

每個人都有個別的因果,只需要問自己怎麼樣去修行,聽經要越聽越多,越修越精進。聽得多,明白了,辦事自然不會錯。我們修行必須要建立在平等慈悲清凈中。常常覺察自己,日子久了,辦事就不會有錯漏,現在辦事還有錯漏,還是不夠完整,不夠圓滿,就是因為缺少了這一點,計較自己的付出,還在意別人的回饋。佛法里最重要的告訴我們,有是假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假有非有,空有兩邊都不能執着。就是告訴大家,有是假的。我們現在有屋子,有車,有金錢,有吃,有衣穿,這些都是假有。國土危脆的時候,天災人禍來了,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統統變成灰,那個就是假有。如我們在夢中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我們擁有身邊的東西還在嗎?睡著了就不在,睡着也不屬於我們。所以這個有是假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空。這個空是真空,怎麼叫空呢?首先要明白,一杯水,裡面有水,可是倒了出來,水是沒有了,可是我們不稱它沒有,我們稱它是空,它是真空了。不着相,有水與否,只是它是空。因為它還有空氣,還有微塵,可是我們看不到摸不到。你看天空中,為什麼講這個天是空,有時候我們看到雲,霎那間這些雲又不在了,不知去哪裡了。就好像同學們在台灣去佛頂山朝聖寺,拍得兩張非常好看的瑞相,在天空上,像有兩條龍在地藏菩薩的頭頂飛翔。這兩條龍是永遠擺在那邊嗎?沒有呀。它是浮動的。它會變成另外的東西,或者沒有了,不知去了哪裡。天空所有的一切都是屬於空的。可是真空不空,你說是真空,可是它會變化,所以是不空。假有非有,我們一些物質,比如現在面前的經典、佛像等等,我們現在擁有的,都是假有。可是非有,這些假有是非有,不是我們實在所有的,意思是說借來給我們用一下,或者是我們買來的,保留長久一點,借來的是短暫一點。所以佛法教我們,空有兩邊都不要執着,都是空的。我們去認真,那就錯了。我們擁有的,必須執着這個有,跟人家爭搶,那也是錯的。有佛法,我們必須依照佛法,這也是錯。雖然覺得有佛法,只要你覺得「有與空」,兩邊都不能成立。所以佛法講中道,中庸之道。

 

境界現前是《楞嚴經》所說的四個字,「自性現量」。為什麼這樣講?所有的境界都是我們的自性能量去變現出來的。一切萬法是自性現前所現出的量,叫做自性現量。那怎麼樣呢?如如不動。境界出現,我們如如不動,不要起心,不要動念,這就叫「佛知佛見」。如果起心動念沒有惡意惡念,這個也只是菩薩的知見而已。因為你起心動念,佛沒有起心動念。因為你還有分別,你還是有羅漢的知見。羅漢因為有分別心,怎麼樣分別呢?羅漢有分別「我」去修,這個「我」,他還有,他執着我去做這些事情。你呢?你的大乘,你的一切我不理,他分別了,所以還有羅漢的知見。我們就是凡夫,所以我們有凡夫的知見,那就是執着了。所以分了三個部分,佛是沒有執着,沒有分別,也沒有妄想,因為祂沒有起心動念。祂沒有起心我要說法,說我來度眾生。我現在要演教事相表法,都沒有這個意思。那祂就是佛,佛知佛見,是對我們凡夫的方便說,究竟是沒有佛知佛見。如果祂還有佛知佛見的話,那祂也就不是佛了。而這個佛知佛見,一切經典教化,都是對我們凡夫生起了作用,所以才有這個明相。祂自己是佛了,連知見都沒有。何況是起心動念呢。菩薩就有了,因為菩薩有一個「我」來度眾生,我為眾生服務。雖然他不會執着他的功德。他幫了你,度了你,沒有執着功德,他也沒有想到要福報,他是沒執着。可是,他有一個動念,「我」要過來幫助你,所以菩薩有知見。什麼知見呢?六度萬行的知見,我要做布施,我要持戒,我要忍辱,我要精進,我要禪定,我要發揮菩薩的智慧,他已經起心動念為眾生做事,這一切切都是為眾生的,有這種想法。如果沒有這種想法的話,他怎麼會去做呢?菩薩就是一品無明還沒破,這個法身還沒證得。

 

昨天我們講過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佛身。而報身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的顯現,現出來的形象就是報身。釋迦牟尼佛現太子身,然後出家證道,然後教化,這就是報身。應化身呢?不止一位釋迦牟尼佛,有很多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也有應化身,到最後輪到我們了,我們就是凡夫,因為我們統統都執着,不但執着,有分別,打妄想,所以稱作凡夫。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在哪一個等級。凡夫就是一個定位,我們現在是個人,也是一個凡夫,我們往下看的話,就是地獄惡鬼畜生。那麼我們一直要往上去看,不要往下。我們修菩薩道,我們要成佛。修阿羅漢的人是自了漢,如果證得阿羅漢果也是了不起了。可是我們的目標不是阿羅漢,我們的目標是成佛。而菩薩這一個階段是給我們踏入成佛的一個層次。就好像我們要得到大學畢業文憑,必須要經過小學初中高中的文憑。

 

這一切都是教我們怎麼樣透徹的明白,清楚去修看破與放下。怎麼樣去看破呢?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能夠看破,就是有智慧。能夠清楚不糊塗,這個就是智慧,所以必須要修清淨禪定,就可以做到平等覺了。能夠看破,其實也包括放下。修禪定,才會在事實出現的時候,你會知道這個是假的,這個是空的,這個是有的,這個是造業的。造什麼業呀?也很清楚,很明白。惡業還是凈業?在你的面前,沒有屏風遮住,很透徹很清楚,這一切事實的真相。清楚了,就可以放下,必須清楚才能放下。聽經聞法,幫助透徹了事實真相的道理,是我們目前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從的。不能說我只是念一句佛號就夠了。當然夠了,只要你放下,放下就夠了,你不放下就不夠。一句佛號就行了,前提在哪裡?前提是你能否放下你的兒子、孫子、財產?你能放下你的慾望嗎?我還想吃自助餐,我要想到寧波的,上海的棗子樹餐館,這樣你還沒放下,你又升起了新慾望。念佛真的是念佛嗎?你就跟自己去交代吧。

 

我們每個人要建念佛堂,大家都建念佛堂,好熱鬧,建了念佛堂,我們就感覺自己是菩薩一樣了,對嗎?我們來建念佛堂這種心,不就是菩薩的心! 別人就稱讚我們是大菩薩,真的了不起。可是做了菩薩後,真的可以直通去成佛嗎?菩薩變成羅剎了! 那個時候因為名聞利養統統過來,魔障現前,我們都很執着,分別。古時祖師大德都說,建道場前,大家都是菩薩,建了道場之後,大家都變成羅剎,就是這個原因。爭權奪利,炫耀自己的護法功德,我們執着這個理,一天到晚都講,用道理來給自己一個自辯,我們再也不能好好地修行了。我們要能夠明白個中道理,必須要聽經,然後從經典中配合來提起我們日常的生活,這樣才真正的去修放下。

 

昨天晚上我們在聞思修座談中,就介紹大家如何去學聽經。不要把自己的知見去了解經典說的。我們要把這個經典所說的跟生活配合來用。要我們怎麼了解經典與生活之間那種聯繫。不是我們的知見,不是我們的感受。現在就是要引導大家,能夠有佛知佛見,不是有我知我見。我們工作的時候要認真,認真的去工作,認真的去辦事。但是工作後,辦事後,我們就統統放下。不要把這些工作帶到家庭裡面,很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在生意上,在單位上工作,無論是事非人我,都統統拿到自己的家庭,去跟丈夫孩子說,他會說是分享,可是他不知道這些事情是你自己去解決,不能帶到家庭去。我還記得我在工作上又怎麼樣,我的同事又怎麼樣,我們統統都要把它放下。我們去聽經念佛,把自己一天工作的時間,那種浮動激動的心情都在一天之後,在家裡在念佛堂好好地整修一下、安撫一下,這個就是我們要有的時間。早晚課必須定下來,無論定的是多少。至少有五分鐘到十分鐘,站在那裡念念佛五分鐘,這樣把自己的心定下來。

 

那麼我們不把工作放在心上,要把什麼放在心上?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譬如我們做事做錯了,為什麼做錯了?要反問自己。因為沒有真正去念佛,沒有把「阿彌陀佛」真正放在心上,如果你真正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的話,絕對不會錯。你沒有「阿彌陀佛」,你就打妄想。你沒有「阿彌陀佛」,你就分別心。你沒有「阿彌陀佛」,你在執着。所以心裡有「阿彌陀佛」,你自然不會做錯事,遇到事情你會起一個平等心。起一個很平常用自然的智慧去辦事,去了解這個事實,就不會辦錯了。這不是學人家學來的,不是像普通一般人到學校去學,怎麼樣去學炒這道菜,怎麼樣做一件很漂亮的衣服。這個不是能學出來的,因為這個都是靠我們的智慧。因為這種智慧是我們本有的,哪裡需要去跟人家學呀。佛,就是表法了。佛沒有跟人家學啊,祂自己修來的,祂自己坐在菩提樹下證悟的,那種智慧是祂自己本有,祂發現的,原來一切眾生都原來本有佛性,慈悲平等,一切智慧都有。只是妄想執着而不能證得啊。所以我們常常要有「阿彌陀佛」在心中。不間斷,不夾雜,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無論你是專心念,還是散念,還是這一聲「阿彌陀佛」。聽經是幫助我們的一種助緣,不能不聽經。在聽經當中我們有「阿彌陀佛」,那我們就沒有我們的知見。我們直接了當去聽經,直接了當去看破,直接了當把一切放下。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