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大德,諸位同修,早上好,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放下是功夫》這個主題。
上一節課我們是把念佛的十種心一同跟大家學習。適逢感恩節就連續舉行了兩次的佛三,分別在中心和學會舉行,雖然人不多,可是大家都很用心,以感恩的心去念佛,回向虛空中遍法界,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同學們也發表了對感恩節意義的感想。
說到感恩,我第一就是感恩佛菩薩能加持我能出家,加持我常能在煩惱中提升,解脫。如果沒有佛菩薩的加持,我可能退轉了很久。我確實在道業、生活上遇到很多的逆緣,就在佛菩薩的加持下,我能在逆緣中覺察和醒悟過來,才可以繼續為眾生服務。第二就是感恩我的父母,尤其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在養育我的時候,吃了很多的苦,因為我生出來,身體很弱,每天都在病,從小到初中,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是在病態成長,體弱多病,性格孤獨,常常哭啼,所以我的姐姐取了我一名字叫林黛玉。我在病時可以哭一兩個鐘頭不停的,很討厭! 最近我的腿被扭傷了,在腿痛楚中,覺得媽媽的恩確實是很偉大,因為我記得有一次,媽媽抱著我從樓上下去準備搭車,在轉彎處,不小心就摔下樓了,但是她從樓上滾下來時,她還緊緊抱著我不放,怕我受傷而不顧到自己,然後一直問我可有痛?她的腳扭傷了,站不起來,當時沒有遇到路人,她只好忍著痛慢慢地站起來,抱著我走出街頭,攔一部人力車去看跌打醫生。我那時候才兩歲,但是有很深刻的印象。這種恩典只有父母能夠為孩子們做出的,不顧生命保護自己的孩子。在這個感恩的季節裡,我們用什麼的感恩心去報答佛菩薩、父母的恩?我會盡一生努力去學佛,使母親能記得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像我爸爸一樣,他的善根福德厚,生病的時候不感覺痛,他懂得自己讀經念佛,臨終往生時,頭腦很清醒不顛倒,看到佛光,拿筆寫下來讓我們知道,很放得下,只管念佛,我深信他一定能往生。佛沒有虛言,一念到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慈悲,一定會來接引我們。
第三是感恩在會的護法居士,沒有他們的話,我是不能出家,我也沒有機會坐在這裡學習講經。我是在學習講經中,如果沒有學習的機會,就很難有增長,護法出錢出力的,我都會永記在心裡,每次講經念佛都回向給他們,希望他們發菩提心,往生的願不退,臨終無障礙,早點離苦得樂,盡此一報生,得到阿彌陀佛垂憐,來接引他們,這是我的一個願心。
第四是感恩我的師長,剃度師,依止師,泉慧老和尚,淨空老和尚,已經往生的啟蒙歸依師上福下光老法師。師長的教導使我畢生得到很大的利益,每天都活得很充實,對我從小到成長的教誨,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是很大的恩典。師長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提醒我們,師長的恩確實很大!
第五是感恩過往的家庭,他們成全我能出家,成全同修們有共修的地方,很難得,不容易的事,他們本來可以很舒服住一間有三層的大樓房,每人都應該有一個房間,可是他們都把地方奉獻出來。在一般的感恩節,孩子們都圍繞著父母團聚一起,而現在他們都捨親割愛,相當不容易的。有的同學覺得很奇怪,為甚麼感恩節都看不到他們回來,或者打一個電話?他們很堅強,他們把感恩擺在心裡,他們知道讓出家人修清淨的心。不須要用形式上,像贈品、請吃飯等來感恩,實際上用念佛,受八關齋戒,來回向感恩最好,這也能自利利他。長養父母的志,發願往生淨土。讓我放下他們專心為眾生服務。
我們繼續來講念佛十種心,請看第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執著裡面是有一種固執堅持,放不下的心,他執著就有計較的心。念佛人要有智慧觀察一切法,比如受戒了的戒條,我們是否要執著它?我們以智慧去學戒,不執著戒相,只要明白戒相的意義,很活潑地、融通地克服自己,不讓自己犯錯。戒有防非止惡的功效,那個不是執著,以智慧觀察發生的事情,怎樣應用物質,這樣一來就可以發揮戒的精神了。所以念佛人常以智慧觀察一切法,世間上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生就是打妄想。過去沒有手提電話,其中有人想到了方便,就發明手提電話,手提電話是有為法,是人想出來的有為法,它是有成住壞空。因為我們心想這個東西,就努力去把這個東西造成,配合了很多的條件因緣,最後造成了。可是它終有一天會滅,或者不能用的一天。現在很多科技的東西,電腦軟件,初期都覺得很好用,過了幾年又發明新的了,這些舊的又發覺有很多缺點而不能用了,我們就不再用它了,這個軟件就作廢了。一切連科技的東西都會變成無用,因為都是一種假像。人類在生活上遇到的種種,也會是這樣,所以我們不要執著,不要計較。人與人的關係,一種很微妙的聯係,就是因緣。緣是很奇妙,很不可思議。我們知道緣是會緣聚、緣散的,我們不能夠去執著這個緣,只要去珍惜這個緣,不要把這種緣變成惡緣。因緣來了,我們都看很清楚,所以說無執著心,它是一種讓我們學佛提升的一個方法。
智慧跟聰明是不同的,世人的世智辯聰,只能夠在世俗上行得通,用世智辯聰來學習佛法的話,他一定是行不通的。比如說他很聰明,聽到老師講這一句話,然後用世俗的事情去想這句佛的話,最多他能瞞住老師一兩天,可是,日子久了,老師總會發覺他的心地,他的心行,是不善或者有僥倖的心理,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一個人,因為他沒有辦法把真正的佛法去顯示出來。智慧是由一種清淨心去產生的,它能夠有辨別一切事的能力,不是學來的,它是修來的,我們累積功德,能增長智慧。所以念佛的人要把一切法看得透,一切的幻象,如夢幻泡影。不要去執著,心量要寬大,當他不執著的時候,一切都看得平常了,有人來罵或者來批評,譭謗,他會一笑置之。這個都是看透,明白的緣故。而且我們之間都有因緣業果。所以不要著意了,人家的批評是有的,我們去改過,沒有的,我們不要生氣,生氣也沒有用的,去辯別也沒有用。叢林規則云: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就是說不要去辯論有或沒有,這也是世智,從尊師重道的態度,是不需要解釋的。有,我們心存感謝,他能夠提出來給我們知道。沒有,我們也知道,將來不能夠有這種事情發生,這是非常好的學佛態度。
第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雜染」,應該在學佛中,我們不能夠間斷,不能夠夾雜,不能懷疑,現在就提到「雜染」,在世間的雜染是什麼呢?我們雖然學佛,可是混進一些世間上的雜染的事情,迷信,還放不下看相,占卜,還放不下我們學佛之前的嗜好,這個就是雜染。雜染裏面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既然念一句佛,讀一本經,依止一位法師,可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還是朝三暮四,想著很多世俗的事情,如怎麼樣去慶祝我們的生辰啊!怎樣去跟人家攀緣交朋友啊!都是夾雜了,更不用說我們起了一些惡念,這是更加要不得。夾雜更重要的意義,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都不可有不善的念頭,我們不能夠去推測人家的意思,來做為自己批評的一種依據。世俗上常說:「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大有問題! 雖然世界上實在是有很多人,做了有很多不好的事情,我們都需要預防他人壞心腸,比如說現在發覺有很多人做拐騙人身的事,使他變成殘廢了,騙他的器官去賣,確實有這種事情,或者是朋友騙錢,最好的朋友都不能相信。可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在世俗上還可以行得通,但是我們要做一個純淨純善的人,這一句話確要思量一下,我們不能夠常常這樣想,我們的心裏面不要有防人之心。因為你有防人之心,便有懷疑了人家的誠意,懷疑人家的信心,它會把我們很純淨的思想,很純真的心地污染了。我們如果是真念佛的人,不要有夾雜,還有對名聞利養的事要放得下,要知足,不要得寸進尺,不要貪得無厭。所以說淨意心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地,善意的不能起懷疑,沒有一絲絲惡念來念佛。
第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是名無忘失心」。念佛的人,最重要是首當的信心,第二就是願力。我們的願力,願心是不能夠忘記的,願心不能忘記的原因,就是我們必須要成佛,願心就是求生淨土。求生淨土之後,就在哪邊成佛,所以我們不能夠有忘失求生淨土的心,有忘失成佛種智的心。沒有忘失這個心,就會產生堅持一種不退轉的見解和意念,念念不忘父母師長,佛菩薩親戚朋友給我們的恩,我們不能忘失,不能忘失我們初發的菩提心,在剛皈依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發四弘誓願,這些我們都是不能忘失的,尤其最大的不能忘失的一個意義,就是不顛倒的正念,正念不能忘失,否則,我們在臨終的時候,或者遇到困難危急的時候,我們都不懂得念佛了,亦不能用智慧去解決事情了。因為我們用顛倒的心,習氣無名來對治事情,解決不了事情還增加很多苦惱,不但是累已,也會累人。所以這種「無忘失心」,我們常要警惕自己,不要忘記佛菩薩的恩典,不要忘記我們的初發心,不要忘記我們曾經許過的願,這個就是「不忘失心」,要常常記起,念念不舍。
第七,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一般人從小到大,從一出生都有一種高慢的心,是具生以來的一種習氣,也就是說很多人不喜歡別人提起自己的缺點,不喜歡人家批評自己,不喜歡人家說自己的缺點,這個就是貢高我慢的心作祟。我們就是沒有謙卑的心來對待一切人,平等的心不夠,所以對別人沒有尊重恭敬,很容易引起一種輕慢的心,輕慢一切有情無情的,人類互相猜忌,互相輕慢,對畜生我們更加輕慢它,因為覺得它不如我們。貢高我慢的心,在學佛當中是一種大大的障礙。就好像一位理髮師,他總覺得自己是最有名的,最好技術的理髮師,他總是跟客戶講,你的頭髮與髮型只有我一個人可以做到你滿意,他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對同行的,他也會說,你做的頭髮都不及我,我比你高,而且我比你實在,客戶都喜歡我這個超級的技能,從這個輕慢、不尊重同行,而且高慢的態度,就會引起同行人的不滿。當你也需要剪頭髮時,還是需要人家幫忙,等到你要求人家幫忙的時候,人家都會退得一乾二淨,總之都不肯幫你忙了,自己一個人就是沒有辦法去剪好自己的頭髮,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不注意自己的貢高我慢心,便會引起了很多人不能夠接受自己。
有一個講拿破崙的故事,拿破崙大家都知道,是法國的一位將軍總統。有一次,他來到一個市鎮,他住入一間酒店後,他就出來逛街,走到很遠的地方,忘記怎麼走回來了,迷路了,他就隨便問一個人,這一個人是穿著軍裝站在路邊,抽著煙斗。他問:「先生,往鎮上的酒店怎麼去的?」這個人慢不經心的噔他一眼,又不答話,指指向右邊的那條路,他覺得此人的態度太驕傲了,他也沒有生氣,只是跟他鞠躬說:「謝謝你,可不可以給我講講有多遠?」這個人就很不耐煩了:「一英里。」就是這樣答他,很粗聲的答他。拿破崙就覺得這人實在是沒禮貌,可是拿破崙也很恭敬的給他說謝謝,拿破崙就走了,可是走了兩步就回過頭來,就問這位軍人,他說:「你的長官是誰?你在哪一個地方服役啊?你的軍銜是什麼?」這個人聽他的問話就覺得很不耐煩,你問路還要問我是什麼軍銜?所以他就不講給他聽,「你猜猜吧!」他說:「你是中尉嗎?」他就笑了說:「還再上一層。」,「那你是上尉嗎?」,「還再上一層。」,「那你是上校嗎?」這人終於笑起來了,很高傲的說:「對,我就是上校!」。拿破崙就向他行了一鞠躬,「上校好!」就走了。可是這個人,馬上把他拉住說:「你剛才問我,現在我問你了,你又是什人?好像你也是一個軍人」,拿破崙點點頭,「那麼你是什麼軍銜?」拿破崙就說:「你猜猜。」他說:「中尉!」,「還再上一層。」跟他一樣答復還是上一層,上尉,還上一層,「那上校跟我一樣了?」拿破崙就說:「還上一層。」此人馬上生起尊敬的神態,那就比我的官高啊,不得了了,高過我的官,他也意識到這事重要,他就說:「你是將軍?」拿破崙說:「比將軍更高。」啊!這個人馬上怕起來了,只有皇帝了。拿破崙就點點頭,我就是拿破崙皇帝。此人馬上就收起他貢高我慢、驕傲的態度,向拿破倫鞠躬敬禮。拿破崙就說:「沒關係,我也沒有怪你,不過我希望你以後改正對人的態度。」拿破崙就有這種風度對下屬。
我們有輕慢不尊重別人的心是很普遍,尤其現在學佛的人,學了一點點,就會很驕慢,對講經法師沒有什麼恭敬心了,都想要自己去做事,自己去講經了,所以未法時代都不聽別人了,要人家聽自己了,沒有謙虛就沒有平等,無下劣心,下劣就是說自己是低下的,我們就要向別人學習,縱然自己懂得很多,也不應該覺得自己是了不起。如果念佛人沒有這種心,念佛還是白念了,念佛就沒有功德,念佛也沒有益處。所以臨終時,能往生嗎?不能啊!
剛才已經講了七種心了,我們究竟有哪種心?我們有大慈心嗎?我們有大悲心嗎?我們有法喜、堅持守護正法的心嗎?我們有智慧去觀一切法的心嗎?我們是不夾雜的心嗎?我們不貪名聞利養的心嗎?我們有知足心嗎?我們有沒有退轉的心?有時候念佛,有時候不念,有時候忘記了尊重人家,都往是非人我去了! 輕慢的態度還是這麼高,這一些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第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執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生決定心」。念佛的人不要去學一些世間上的言論,言就是言語,論也就是說談論,談論世間上一切的文章,我們不去寫,不去讀,不去學,世間上的一切言論。世間上的言論是令我們迷惑,使我們真正的信心不能提起來。我們學了世間上的言論,住了世間上的言論,就會誤導眾生,而且這個眾生包括了自己。出家人是不應該跟居士很親密的來往,只能夠在佛法當中靠近,大家談論的都是佛法,不要跟他談論世間的事情,跟他討論準備什麼慶祝的,搞什麼大派對的,這些都是世間上的事情。我們要離貪嗔癡慢疑,我們不應跟這些居士們一起去搞這種貪嗔癡慢疑的事,去談論人我是非,去批評聖賢大德呢?所以我們在這一方面確實要注意。執世間的言論,令我們不可以提起真信心。畢竟生起了疑惑,就失去真信心,連自己也不知道,這是正還是邪? 不知道現在是做佛事,還是做魔事? 發了無上菩提心,要超出三界,就要有一個覺察的心,否則,成佛的心或嚮往極樂世界的心,就會慢慢失去了,再也提不起來了,這個是事實的。如果跟這些居士太過親密,不要以為是恒順眾生,其實這是很不智的事情,跟他親切,只因互相佛法的交流,不能夠跟他談世間的言論,隨順他們的習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有一點,自己的正念提不起來,智慧就沒有了,瞢瞢然跟著他走,最後就沒辦法去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你們也一起樂受了世間上的愛欲。
關於情的方面,我曾經說過:「愛若無情則俐落」。很多人不瞭解,愛不是有情的嗎?怎樣的愛是無情呢?菩薩的愛就是應該無情,因為他是清淨俐落。因為我愛眾生,我這個愛是因為眾生需要我的愛,我這個愛是大愛慈悲的。沒有情的,就是沒有雜亂、俗情在裏面,混雜有俗的情在裏面,這個愛就變質了,變成世間上男女的愛,變成世間上無知執著的愛,如果沒有這種執著、俗情的話,心裏面就很清淨,身心都會清淨俐落。我們臨終的時候就走得很瀟灑自在,我們把這個身體一拋,我們就走了。就是因為我們的情,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執著這個屋子是我的,這個錢包是我的,那就不能夠很自在,很瀟灑的放下,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東西,這都是一個累贅。
我們決定往生的願,必須要從離開世間的言論,不貪圖享受,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名聞利養,把真心的力量來提升願力。有懷疑的時候,我們要求解,不要再迷惑了,喜歡世間上的一切,就是因為我們迷惑了。決定我們這一生就能夠成就的心,決定我們「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的心,這樣子我們才有希望。作為一個念佛人,懂得善用其心,用我們純淨的心去念佛,最後我們才能夠與佛相應。所謂「念念相應念念佛」。因為心中充滿佛的慈悲,佛的平等,佛的不執著,沒有苦惱的心,跟佛一樣了,佛就很容易現前了。現行是一個惡人,佛怎會現前呢?心中根本沒有善,就沒有佛的慈悲。有人說:我看到你像佛一樣。就是因為他心裏有佛,他才知道他是像佛,佛是什麼樣子啊?是因為心裏有佛的樣子,所以能說出他像佛。如果他心裏沒有佛的樣子,他怎麼樣想,也想不出佛是什麼樣子。
第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雜染煩惱,是名無雜染心」。第九跟第五,兩個是相通的。因為無雜染心,他就可以起敬意心。我們學佛,修行的這門功夫,主要就是長養我們的善根,培養我們的福德,遠離一切雜染的煩惱。我們勸化他,勸到最後他還是不相信佛,我們就要離開他。至於是非人我的道場,我們也要遠離它,不能因為我捐了很多錢給這個道場,捨不得眾友人、同學,同修都在這個道場,我離不開,這不行,因為道場與朋友,他不能帶給我們有修習功行的因緣,不能讓我們把善根增長,再培福了,而且越來越墮落了,就像他們一樣地墮落。我們快快起警覺的心,遠離這些雜染的事情,尤其這些雜染煩惱的道場,和遠離常常作出雜染煩惱的人。
我們想要清淨的話,必須要離開雜染。我們要修行,必須要有一個清淨的地方,我們自己要注意到學習的態度。因為大多數的道場都是清淨的,只是我們以我們的習氣,無明來跟別人相處,搞得道場混亂,也使我們自己都困擾起來。究竟是道場不清淨還是自己的心不清淨?起淨意心和無雜染心是等通的。首先我們要看看自己,要鼓勵自己,要觀察自己,是否有淨意心,既然有淨意心,這個道場就會清淨了,就沒有雜染心了,就是因為沒有清淨心,才覺得人家害你,才覺得人家在批評你,總覺得人家搶了你的什麼東西,任何事都不會滿意,這個統是自己起了煩惱,是不關道場的事情。所以我們常常鼓勵大家要內修,人情事物,所有境遇讓我反省觀照,如果我們反省觀照後,這個道場還是這樣的話,自己已有清淨心了,就可以馬上覺察到,我們需要離開這個雜染的道場,我們去尋找別的道場。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智慧去選擇,要親近清淨的老師,從他的身上學習。如果學習不了,就生煩惱了,就是因為我們習氣太重,不能接受老師的教法,這不是老師的事情,如果能夠把自己的心去調整,還是不能接受的話,這只能夠選擇離開,但是離開也不一定是永遠的,等到自己的程度能夠接受的時候,就也可以轉回來。那個時候我們的想法,觀念是完全不同了。
第十,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這個隨念心好自在,很安祥的,無論在哪個地方都會想起佛的慈悲,想起佛的一切好,所以念佛的人,為什麼臉相特別歡容,特別好看,因為心裏面都沒有愛執。佛如來的相非常莊嚴,我們沒有愛執心,我們要學佛而已,然後,我們隨時隨刻在任何的地方,任何的場所,我們想起佛了,我們就念佛了,所以常念「阿彌陀佛」。這個就是不間斷的意思,就是在無念中常念,念念不斷,經常起一個隨念心。到時相貌就跟佛一模一樣了,因為心中就是佛,心皆佛,佛皆心。在三時繫念有說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真是一個自由自在,很快樂的事情。
念佛人都有這十種心,尤其是有大慈大悲的心,有守護的心,有智慧去觀察一切法,不令自己生起執著,清淨不污染,有尊重恭敬的平等心,我們就不會忘失我們的願,必定要成佛,離三界的決定心,把這些心都統統一刻一秒都不忘記,隨時隨刻都可以念佛,我們有這些心就必定可以往生。這十種心,就是我們當下要發的菩提心,常起此念心。這十種心,你們可以拿回家,貼在自己的修行的地方,常常去看,常常想起,讓我們注意到大慈大悲心,無損害心,無逼惱心,樂守護心,不執著心,起淨意心,不忘失心,無下劣心,生決定心,無雜染心,起隨念心。把這十種做起來,我們就是「竭誠」了。老和尚贈給我們行願淨宗學會同學們的墨寶,就是「竭誠念佛」。我們能夠「竭誠」,我們才可以轉我們的凡夫心,如果我們沒有這十種心,我們就會變得馬馬虎虎了,很隨便了。竭誠使我們不再是凡夫了,都成為大丈夫。作為一個竭誠念佛人,我們必須把這十種心啟用起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