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同學問及關於學《阿毗達磨俱舍論》一事,今借平台空間爲同學們介紹:
《阿毗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論》一書,最初傳入中國是在公元五六三年,由樑陳真諦法師翻譯,共二十二卷。《高僧傳》還說他撰有《俱舍論疏》六十卷,在當時十分盛行。而後智愷,道嶽、慧淨也都著論疏多卷,但已失傳。
到了唐朝,玄奘大師將本論譯爲三十卷,使《俱舍論》的流傳更爲昌盛,成爲中國小乘教的代表論著,在奘師門下有很多論師都作了論疏,如普光《俱舍論記》三十卷,懷素《俱舍論疏》十五卷,窺基《俱舍論抄》四卷,法寶《俱舍論疏》二十九卷,圓暉《俱舍論頌疏》三十卷,而後慧輝,遁麟等人也都有疏出現。現在近代慈航法師能海法師演培法師等,也著講記弘揚。
《俱舍論》的作者是世親菩薩,是一位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論師,他的作品極爲豐富,著作有《大乘百法明門論》、爲大衆宣講《大毗婆沙论》。他爲無著菩薩之同母弟,被禪宗尊爲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一祖。他有千部論師之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俱舍論》是他的代表傑作,雖爲小乘論籍,實爲通往大乘之途徑,它的問世,被印度學者譽爲“聰明論”。
根據《俱舍論頌疏》的作者圓暉說他造論的動機有三點:
一.爲今衆生斷煩惱故。
世親菩薩造論,就是要讓人們認識無明,驅除無明,解脫衆苦。就是指我們凡夫衆生,不明事理,不識果由業因,業從惑起。更可憐的是,許多愚昧無知的人內心顛倒,以苦爲樂,終日沉於賭場,醉於酒巴,昏於舞廳,不識這種樂只不過是迷恫的心求得一時刺激而己,不懂得這種刺激所留下的後患將使你一生痛苦不堪。世親菩薩以銳利的眼光,聰明的才智,認識人生,透視人生,指明解脫方向,勸勉衆生,斷惑證真,加功用行,將存於心意識上的種種煩惱一一剷除,今心平衡,達到清淨無爲的超脫境界。這就是世親菩薩造論的第一個動機。
二、欲今智者慧解深故。
世親菩薩如何引導衆生開發智慧法門。所謂智,即對事理能正確判斷決定;慧,即見聞不忘。
《界》,《根》二品總明萬法,十八界是萬法的體,二十二根是萬法的用,兩品總明有漏無漏法。
《世間品》明萬法中的有情器界,即依正二報。
《業品》講依正二報不同的差別原因,這種原因在時間上有三際的關係。
《隨眠品》談增長業必須俱備的助緣。這種因緣果報就象網絡,緊緊地把我們繫縛,想要掙脫只有運用智慧這把利劍才能砍斷罔絡,只有網絡破裂,才能擺脫輪迴生死之苦,這二品別明迷界有情生死的根源。
《賢聖品》是指示我們應求之果。
《智品》是勸導我們求果時應具備的條件。
《定品》是告訴我們光有條件還不夠,必須再借助緣。這三品是別明悟界修道的果法。
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
佛陀誕生至今已有兩幹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祂給我們留下了世上希有難遭難遇的寶貴財富,這些財富就是經、律、論三藏。
經藏,是佛陀親自徹悟宇宙人生奧密,開示衆生的方便教。
律藏,是佛在世時,有弟子不遵守教法,出現犯軌行爲所制定的條例。
論藏,大多是尊者們深入經藏,體悟法要,並結合當時社會,國情,及本宗存在的問題所作的論籍。
總之,三藏的流傳,都是宏持正法,爲令正法久住世間。世親菩薩造論也不例外,因爲他看到自信的宗門有許多問題不符教理,乖違正法,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就很難保證正法流傳世間。所以,他在精通教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經部,後又到迦溼彌羅精研從未見過的《大毗婆娑論》最後推出這部劃時代的著作,它的問世,揭示宗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處,糾正了部派佛教出現的不符正法的觀點,爲正法久住於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就是他造論的第三個動機。
全論的組織分爲八品,二十九卷,六百頌文。
《界品》兩卷,四十四頌。界指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對六塵起六識成十八界,分別十八界有二十二門,全品總明宇宙萬法有漏無漏之體。
《根品》五卷,七十四頌。根的定義有三:即最勝、 自在、光顯。以譬喻得名,如草木有根,根能令草木破土,生長,開花、結果。本品詳明瞭二十二根,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等俱生諸法和六因、四緣。總明宇宙萬法之用。
《世間品》五卷,九十九頌。世,即遷流和破壞義;間,即中的意思。揭開世間序幕的是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識住.四生、中有、四有,這些都是迷界凡夫起惑造業所得的果法。本品詳明有情世間和器世間。
《業品》六卷,一百三十一頌。業,造作義。能造作的是身,語,意三業,由三業的造惡作善,分別產生表業、無表業、三性業,福等三業、三受業,三時業等,這些業都是迷界衆生得果的親因,本品揭示業性剎那遷徙,沒有固定性,不變性。
《隨眠品》三卷,六十九頌。隨眠,又名煩惱,亦名爲惑。隨眠,即跟隨有情眠伏根中生昏沉無智。隨眠種類繁多有六隨眠,七隨眠,十隨眠、九十八隨眠、五見、四倒、九慢,七慢、四漏,九結,五蓋、三縛、十纏、六垢等,這些隨眠都是障礙修道的惡緣,迷界凡夫造業就是依它爲緣。
《賢聖品》四卷,八十三賢,賢指有道德的人;聖,指智慧高超的人。
想成爲賢聖的人,必須遵循佛所說的四諦法,勤修五停心,四念住、四善根,十六心位、六種性,七聖人,這些都是悟界聖道的果法,也是本論開導衆生達到小乘阿羅漢果的最高境界,本品開示了無漏的四向四果位。
《智品》二卷,六十一頌。智,即對事理能正確決定判斷。本品分析了十智殊相,十智行相,四無畏,三念住,六通、三明、三示導,五通,這些都是無漏聖果的親因。是明斷惑證真之理。
《定品》二卷,三十九頌。定,即心一境性。定有四靜慮,八解脫,八勝處、十徧知等、這些都是修無漏聖果的疏緣。本品勸勉衆生調伏內心猿意馬寂滅。
全論八品,初兩品總明宇宙萬法有漏無漏之體用,次三品別明有漏的果、因、緣,後三品別明無漏的果,因,緣。
此論在闡述業感緣起的道理上是極爲詳細,在其它論著上很少見到,可謂小乘佛教最精彩,最能表現諸法的著作,也是法相唯識的根本階梯。對有興趣學唯識的人,讀了此論會對瞭解心王、調整心所大有深刻的幫助。
初學佛最佳是循規先讀經,佛經畢竟是佛教的真理,有相當程度了,欲想學講經的人,加學法相唯識。但也不能棄經藏與律藏。當前我在平台刊登的正是其內容的主要部份,衹不過我用最簡易的文字白話化而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