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六:法會期間,有位法師來寺幫忙領衆誦經、拜懺,他看見老和尚一天到晚都只坐在那裏,就說:老和尚,您坐那麼久!
老和尚說:是你久!
(老和尚的意思是:是你有時間長久與短暫的分別,對於我說對這些都沒有感覺,沒有這些觀念。)
例七:一次在紐約傳授八關齋戒時,女信眾見傳戒和尚坐在講經台上連續講了幾個鐘頭,除了臉上與口有動靜外,身體手脚並沒有移動過,她認為:要學什麼才有這樣的功夫?
法師說:適可而止也,非功夫。
(法師的意思是:我說你聽便是,若你能專心一意聽法,就不會注意到外在的風吹草動。平常心應付平常事,不用加入複雜多餘的見解。)
例八:有位法師經常在閉關,覓地修行時,特地上山向和尚請示。問:我的關房很小,空氣也不好。
老和尚:如果心閉關,這個身已夠用了;如果身閉關,那事情還很多。
(老和尚的意思是:心若止水的話,空間大小是無妨。若執著分別就會引起七情六慾了。若不洞悉「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便會流轉生死而不自覺中,所以要修「心清淨」來度此身,解開見執的束縛。)
例九:徒弟問:般舟三昧是智者大師所謂四種三昧中的一種長行三昧,師父所行的是哪一種長坐三昧?
老和尚:我不曉得我在做什麼。你不說我也不知道,沒說我在做什麼。
(老和尚的意思是:名相衹不過是工具,修學重質才不去掛礙這些閒名。)
故「無心」,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什麼事都不掛礙好、壞,這纔是真功夫,任何時候都「沒什麼事」。在觀心的時候,不要爲外物所迷惑。看到外界的事物,要明白它是時刻發生變化的。當我們睜開眼睛看到了東西,等閉上眼睛,它就像不存在一般。修行人時時都要「放下」,這樣臨命終時纔不會有掛礙。時時心能靜靜的,沒有好、沒有壞,這就是「對境無心」。
我們學觀照自心,是讓它處於「自在」。不管什麼境界來,或是妄念紛飛時,同樣保持「寂靜」,佛號抓緊,沒有好、沒有壞,沒高興、沒生氣。讓這個心時時都自在、清淨,不可被境轉走,這就是「觀自在」了。我們要做功德,不拘任何方式,但心中不要存有「會得到什麼」。修行要福慧雙修,修到老時,福慧具足,這是自然的事,即管做不求有功,這纔是真正修功德。
眼對色、耳對聲、乃至意對法,僅僅是「對」而已,不起念,就像一面鏡子,外在的景物都呈現在鏡面,鏡面毫無分別、毫無執著,境來即現,境去即無。用在心地上,那就是對境無心的功夫。雖然這種功夫不是究竟,但畢竟到了一個重要的關頭。這個關頭能夠穩定,就是返塵歸根。
真正無心要從理解「得無得之得」着手,首先心中必須「了無所得」,然後才能得其本來面目,即佛性。到了這個時候,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連無也無,了了分明,不落斷滅。雖然寂然不動,卻是感而遂通、恆沙妙用。一念不生,心既不有,法又何依呢?法既無有,更談不到無實無虛了。明白般若真諦後,便知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的含義了。
唐末禪宗鼎盛,有一位張拙居士,當禪師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禪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哪裏來個拙呀!言下張拙頓悟,他悟得一切法無我了!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最經典的這句:「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它教人隨緣任運,一念不生,心無掛礙,乃超越生死之境界。
(待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