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今天把佛学问答题答案跟你们討论。这些问题都是很普通,同学以后可以在平时读诵的《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地藏经》等经典,擬出多一些答问题目,可作自我复习和觉他互动的桥樑。
同学答题目中的答案时,最好不是从搜索查出来的,因为搜索了的答案不能让自己提升,自己必须要真正懂得的答案才能有成就感。此佛学问答题以互答作用来提升自己对佛法了解,增强闻思修的能力。它的规则本来是答错了一次就淘汰了,可是,师父给同学们有三次机会,三次才淘汰。第一次答不对了就走开,让別人答;待第一题答案竭晓了,才能轮答第二个问题,那第二个问题也答不对了,便算是失去第二次机会;直至第三个问题答对了,就可以继续作答。一直答至第四、第五个问题,若是又答不对了,那这三次机会就失去了。有十位同学答问题,最后剩下的没有被淘汰的一位,他就获得奬品了。
我们去参与答问题的主旨不是在乎这个奬品,但是又不能不注重它,如果我不想获奬,我就不想答问题,不想玩这个游戏了。大家应该知道最终的奬品是成佛证悟!我当然在意这份奖品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要成佛!对吗?对大家来讲那是一个开发智慧的有奖问答游戏,用它提起大家对佛法、对闻思修、认真去学的兴趣。大家不要衹是靠看电脑网络上去搜索出答案,这是失去自悟的利益了。
互问的问答题的第一个题目:《佛说阿弥陀经》谁是当机者?
大家通常的答案是舍利弗,完善的答案是这样的,因为《佛说阿弥陀经》是没有人提问,佛自说的经典。当机者就是经缘起提问者,若有人提问:佛陀,请您讲出极乐净土法门。这个人就是经典当机者。当时没有人向佛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是佛陀自己为大眾开讲。释迦牟尼佛要讲阿弥陀经,里面有跟隨佛的两千五百人,而且有十六位弟子包括舍利弗、目犍连等,还有文殊师利菩萨等等菩萨。他们通通都是当机众,而舍利弗就成为眾人物的代表。所以我们必须了解经典里面的內容,不是读了就算了。我提出的问题是想大家听经闻法要深入经藏,不总是直问直答。
第二个问题是直问直答了:何谓八正道?答案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大家不衹是要记住这八正道的名称,而是闻思修每一正道的効能,和其发挥的作用及果报。这些答案都要自己利用闻思修去做功课的。换句话说,知道了名相后,还要自我学习每一个名相的旨意,充分发挥其作用於生活中,这是实现真正的闻思修。
第三个问题:僧团摄众以什么教法作共住依止?有同学答:以戒为师。这里是指僧团摄众,如果这问题改成佛法教化以何为依止?那可以答:以戒为师。僧团僧眾依止修行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里面包括了「戒和同修」!在僧团里共住、共修缺少六和敬,可能会把道场变成一个市集了,六和敬对於僧团的和谐共处是非常重要的!修好六和敬,戒律也会跟着提升,上下尊卑有序,上敬下和,絶不固执我见。有意见都是善的意见,没有对立的意见。
百丈禪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所以僧团共住共修是不会去自辩。“自辩”就是为自己辩论,解释让人家明白我自己,或者跟人家解释自己没有做错。其实並不需要解释,他説你是,就是吧!如果他説的不是的话,自然有首座和尚、大眾僧去审查,相信有公理的。你不需要去辩!我们学佛必定第一个学习摄受、接受!有成就的人定是能接受、摄受、受教。不然到寺庙里面是造罪而已,就不是修福了!所以当出家之后,就要去受三坛大戒,经过一至两个月的训练,知道怎样做一个出家人。因为他未出家前是居士,居士有许多陋习,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而且他没有真正在僧团生活,性格会很刚强,不喜欢被人批评,所以他必须接受三坛大戒。三坛大戒之前,他还要经过为期至少两年的观察期,然后才决定他是否可以受大戒,成为比丘、比丘尼。所以对出家受戒审核时要很谨慎、很严格。对发了菩提心的居士也应该严格,万一有一天他们出家,怎么办?一个调皮不受教的人,可能会成为破坏僧团的六群比丘,所以和尚一定要严格调教他们。我们进道场修行,就是想把自己从铁般的性格磨成木头,从木头磨成纸、磨成水!若他不给磨,就像一只野猫,人家讲一句,他就顶十句,隨时隨地有斗爭的心绪,这样的行为难成为僧团的一份子。所以实践六和敬在僧团內生活,很重要!师父曾详细讲过六和敬,大家可以搜索资料,多学习六和敬法。
第四题:《佛说阿弥陀经》的全名是什么?很多人都答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大家读到经典的一句:「故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以为这就是经题。我们是依 道源老和尚的讲解,经题应该是《称讚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很长的名字,就好像《无量寿经》全名一样:《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因为「故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意指上面已经把称讚不可思议功德陈述了,下面就不用重复了,所以简单说「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听老法师讲解是有根据的,不能依字面上来解释。
第五题:《佛说阿弥陀经》是以什么立题?这是要有听经、学经的人才懂得答。不能去查答案、搜寻资料,查到答案,也不算是自己的,老实是修心地法门的元素。这个互答游戏注重测试我们平常听经闻法的摄取有多少?是否认真作闻思修?其实不是不让大家搜寻答案,如果肯花时间去搜寻了答案,也代表大家肯认真学习了。
这道题目答案是《佛说阿弥陀经》是以人立题。
讲经先讲经题。「佛」是什么意思,继而讲解「佛説」、「阿弥陀」、「经」是什么,逐步解释。题有通题、別题。什么是通题?《法华经》,《地藏经》等都是经,这个「经」就是通题。「佛说阿弥陀」是別题,衹有这部经称《阿弥陀经》;没有《法华经》又叫《阿弥陀经》的,没有!所以这就是这部经的別题。
在讲每一部经前,依天台宗智者大师先讲「七种立题」和「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释名:解释题目。辩体:辨別所詮体性。明宗:阐明一经宗趣。论用:论说一经功用)。
七种立题则有:
单三,就是(一)单人立题、(二)单法立题、(三)单喻立题。单单有这三种立题的经题。
復三、就是重复的,两个合起来立一个经的名字,就有(一)人法立题、(二)人喻立题、(三)法喻立题。
具足一。就是完全具足这三种,人法喻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名就是以“具足一”来立题的。
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阿弥陀经》是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就用“阿弥陀佛”来代表,单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一部经的名字,所以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专讲涅槃的《涅槃经》,涅槃是法,它是单法立题。但以譬喻立名,如梵天宝网立喻的《梵网经》。具人法合言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文殊问般若经》,是人法立题。以妙法为法、莲华是譬喻的《妙法莲华经》乃法喻立题。《如来师子吼经》合如来、师子为喻,故云人喻立题。最后一个就是以上已述的具足一,具足人法喻立题。
第六题:举出三部无问而自说的经典?无问而自说,无问谁啊?没有向佛问,而是佛自己説出来的经典。为什么没有问而祂説?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净土法门的经典都是佛说的!没有问的!为什么?因为净土法门很重要!佛一定要跟众生讲!就好像现在你们来到道场,我看到你们没有尊敬三宝的心,受了三皈依,不把佛、法、僧三宝放在眼內,在大殿內大声乱七八糟讲话,这是不敬佛;书本、法器经典,摆得不正,隨意放置,满盖灰尘不打理,这是不敬法;觉得自己学问比法师高,驳嘴或斥责出家人,有贡高轻慢的態度,那是不敬僧。我看见就要向你们作出提醒和纠正,这种道理不需要你们去问的,那是我有维护道场和建立修学人敬佛法僧的利益,履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重要使命。
来道场修学要好好的摄受,听!有疑问的可以问,不能吹毛求疵去挑剔,反过来教训法师,这会失去三皈依的善根。听法时要合掌,那是表示恭敬弘法者,摄受的態度。在戒律道场,听师父讲话的时候,必须合掌聆听,除了他让你放掌。
三部无问而自説的经典,最简单是我们熟悉的净土三经,第一部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二部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三部是《佛说观无量寿经》。不用四处寻找答案。经题已经告诉了我们,那是佛说的!譬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不是无问而自説的。那是经菩萨请佛说的,有「佛说」两个字在经题上,即无问而自説。不过,《妙法莲华经》也是无问而佛自说的。《妙法莲华经》的序品述,佛是什么情况下开演此经,舍利弗三请佛陀开示妙法,当时,有五千人退席而去。但佛却不制止,默然而坐。离席的四众对理法知道很少,有点禪定功夫,自以为证了果,都通达无碍了,还用听什么妙法吗?因此纔不愿意再听,退席离开。那些人因缘还未成熟,善根没有成熟,他听了会反驳、毁谤、不信受。所以佛知道这些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那些人离开了是否永远失去成佛的机会?不会,等待他们的因缘成熟了,他们自然会听到《妙法莲华经》。做错事下了地狱才知错,那是自己惩罚自己!失去人身才知道悲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所以今日我们要学习除去得少为足,不思进取的增上慢。
第七题:《地藏菩萨本愿经》另有別名,它们是《地藏菩萨本行经》、《地藏菩萨本誓力经》。有读《地藏经》的,这不用我讲了。
净土五经是什么?不用查了吧?《佛説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还有很多问题,三皈依是什么?五戒是什么?八关斋戒是什么?这些很普通,都可以马上答出来。譬如《佛説阿弥陀经》里面,东方有哪几尊佛?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多远啊?熟续《佛说阿弥陀经》,能背出来就知道如何回答了。还有,一由旬是多少公里啊?莲花大如四十由旬,多大啊?那极乐世界多大?可以包容多少的众生。八功德水是指什么啊?这些问题就是考大家有没有闻思修!不是白读的,要自己学,这样一来,我们还有心情、时间去搞是非,閒聊吗?没有了,没有时间了,自己还要学很多东西。现在才知道自己原来没有认真去听经,没有作闻思修,没有温习功课,从来都是要等师父告诉你去做作业,你才做,师父没有吩咐,你就不做了,甚至师父交代,你也不照做。
我希望大家明白,无论是出家在家,在哪一个方面到道场是要来磨练自己的。好,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发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