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今天把佛學問答題答案跟你們討論。這些問題都是很普通,同學以後可以在平時讀誦的《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地藏經》等經典,擬出多一些答問題目,可作自我複習和覺他互動的橋樑。
同學答題目中的答案時,最好不是從搜索查出來的,因為搜索了的答案不能讓自己提升,自己必須要真正懂得的答案才能有成就感。此佛學問答題以互答作用來提升自己對佛法了解,增強聞思修的能力。它的規則本來是答錯了一次就淘汰了,可是,師父給同學們有三次機會,三次才淘汰。第一次答不對了就走開,讓別人答;待第一題答案竭曉了,才能輪答第二個問題,那第二個問題也答不對了,便算是失去第二次機會;直至第三個問題答對了,就可以繼續作答。一直答至第四、第五個問題,若是又答不對了,那這三次機會就失去了。有十位同學答問題,最後剩下的沒有被淘汰的一位,他就獲得奬品了。
我們去參與答問題的主旨不是在乎這個奬品,但是又不能不注重它,如果我不想獲奬,我就不想答問題,不想玩這個游戲了。大家應該知道最終的奬品是成佛證悟!我當然在意這份獎品了!相信同學們也一樣要成佛!對嗎?對大家來講那是一個開發智慧的有獎問答遊戲,用它提起大家對佛法、對聞思修、認真去學的興趣。大家不要衹是靠看電腦網絡上去搜索出答案,這是失去自悟的利益了。
互問的問答題的第一個題目:《佛說阿彌陀經》誰是當機者?
大家通常的答案是舍利弗,完善的答案是這樣的,因為《佛說阿彌陀經》是沒有人提問,佛自說的經典。當機者就是經緣起提問者,若有人提問:佛陀,請您講出極樂淨土法門。這個人就是經典當機者。當時沒有人向佛提出這樣的問題,而是佛陀自己為大眾開講。釋迦牟尼佛要講阿彌陀經,里面有跟隨佛的兩千五百人,而且有十六位弟子包括舍利弗、目犍連等,還有文殊師利菩薩等等菩薩。他們通通都是當機衆,而舍利弗就成為眾人物的代表。所以我們必須了解經典里面的內容,不是讀了就算了。我提出的問題是想大家聽經聞法要深入經藏,不總是直問直答。
第二個問題是直問直答了:何謂八正道?答案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大家不衹是要記住這八正道的名稱,而是聞思修每一正道的効能,和其發揮的作用及果報。這些答案都要自己利用聞思修去做功課的。換句話說,知道了名相後,還要自我學習每一個名相的旨意,充分發揮其作用於生活中,這是實現真正的聞思修。
第三個問題:僧團攝衆以什麼教法作共住依止?有同學答:以戒爲師。這裡是指僧團攝衆,如果這問題改成佛法教化以何為依止?那可以答:以戒爲師。僧團僧眾依止修行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里面包括了「戒和同修」!在僧團里共住、共修缺少六和敬,可能會把道場變成一個市集了,六和敬對於僧團的和諧共處是非常重要的!修好六和敬,戒律也會跟着提升,上下尊卑有序,上敬下和,絶不固執我見。有意見都是善的意見,沒有對立的意見。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中:「煩惱以忍辱爲菩提。是非以不辯爲解脫。」所以僧團共住共修是不會去自辯。“自辯”就是爲自己辯論,解釋讓人家明白我自己,或者跟人家解釋自己沒有做錯。其實並不需要解釋,他説你是,就是吧!如果他説的不是的話,自然有首座和尚、大眾僧去審查,相信有公理的。你不需要去辯!我們學佛必定第一個學習攝受、接受!有成就的人定是能接受、攝受、受教。不然到寺廟里面是造罪而已,就不是修福了!所以當出家之後,就要去受三壇大戒,經過一至兩個月的訓練,知道怎樣做一個出家人。因為他未出家前是居士,居士有許多陋習,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而且他沒有真正在僧團生活,性格會很剛強,不喜歡被人批評,所以他必須接受三壇大戒。三壇大戒之前,他還要經過爲期至少兩年的觀察期,然後才决定他是否可以受大戒,成為比丘、比丘尼。所以對出家受戒審核時要很謹慎、很嚴格。對發了菩提心的居士也應該嚴格,萬一有一天他們出家,怎麼辦?一個調皮不受教的人,可能會成為破壞僧團的六群比丘,所以和尚一定要嚴格調教他們。我們進道場修行,就是想把自己從鐵般的性格磨成木頭,從木頭磨成紙、磨成水!若他不給磨,就像一隻野猫,人家講一句,他就頂十句,隨時隨地有鬥爭的心緒,這樣的行為難成為僧團的一份子。所以實踐六和敬在僧團內生活,很重要!師父曾詳細講過六和敬,大家可以搜索資料,多學習六和敬法。
第四題:《佛說阿彌陀經》的全名是什麼?很多人都答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大家讀到經典的一句:「故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以為這就是經題。我們是依 道源老和尚的講解,經題應該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很長的名字,就好像《無量壽經》全名一樣:《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因為「故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意指上面已經把稱讚不可思議功德陳述了,下面就不用重複了,所以簡單說「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聽老法師講解是有根據的,不能依字面上來解釋。
第五題:《佛說阿彌陀經》是以什麼立題?這是要有聽經、學經的人才懂得答。不能去查答案、搜尋資料,查到答案,也不算是自己的,老實是修心地法門的元素。這個互答游戲注重測試我們平常聽經聞法的攝取有多少?是否認真作聞思修?其實不是不讓大家搜尋答案,如果肯花時間去搜尋了答案,也代表大家肯認真學習了。
這道題目答案是《佛說阿彌陀經》是以人立題。
講經先講經題。「佛」是什麼意思,繼而講解「佛説」、「阿彌陀」、「經」是什麼,逐步解釋。題有通題、別題。什麼是通題?《法華經》,《地藏經》等都是經,這個「經」就是通題。「佛說阿彌陀」是別題,衹有這部經稱《阿彌陀經》;沒有《法華經》又叫《阿彌陀經》的,沒有!所以這就是這部經的別題。
在講每一部經前,依天台宗智者大師先講「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一釋名。二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釋名:解釋題目。辯體:辨別所詮體性。明宗:闡明一經宗趣。論用:論說一經功用)。
七種立題則有:
單三,就是(一)單人立題、(二)單法立題、(三)單喻立題。單單有這三種立題的經題。
復三、就是重複的,兩個合起來立一個經的名字,就有(一)人法立題、(二)人喻立題、(三)法喻立題。
具足一。就是完全具足這三種,人法喻立題。《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名就是以“具足一”來立題的。
佛,是人,阿彌陀也是人。《阿彌陀經》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就用“阿彌陀佛”來代表,單用一個人來代替這一部經的名字,所以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單人立題。專講涅槃的《涅槃經》,涅槃是法,它是單法立題。但以譬喻立名,如梵天寶網立喻的《梵網經》。具人法合言的《地藏菩薩本願經》、《文殊問般若經》,是人法立題。以妙法爲法、蓮華是譬喻的《妙法蓮華經》乃法喻立題。《如來師子吼經》合如來、師子為喻,故云人喻立題。最後一個就是以上已述的具足一,具足人法喻立題。
第六題:舉出三部無問而自說的經典?無問而自說,無問誰啊?沒有向佛問,而是佛自己説出來的經典。爲什麼沒有問而祂説?因為這是很重要的!淨土法門的經典都是佛說的!沒有問的!爲什麼?因為淨土法門很重要!佛一定要跟衆生講!就好像現在你們來到道場,我看到你們沒有尊敬三寶的心,受了三皈依,不把佛、法、僧三寶放在眼內,在大殿內大聲亂七八糟講話,這是不敬佛;書本、法器經典,擺得不正,隨意放置,滿蓋灰塵不打理,這是不敬法;覺得自己學問比法師高,駁嘴或斥責出家人,有貢高輕慢的態度,那是不敬僧。我看見就要向你們作出提醒和糾正,這種道理不需要你們去問的,那是我有維護道場和建立修學人敬佛法僧的利益,履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重要使命。
來道場修學要好好的攝受,聽!有疑問的可以問,不能吹毛求疵去挑剔,反過來教訓法師,這會失去三皈依的善根。聽法時要合掌,那是表示恭敬弘法者,攝受的態度。在戒律道場,聽師父講話的時候,必須合掌聆聽,除了他讓你放掌。
三部無問而自説的經典,最簡單是我們熟悉的淨土三經,第一部是《佛說阿彌陀經》,第二部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三部是《佛說觀無量壽經》。不用四處尋找答案。經題已經告訴了我們,那是佛說的!譬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不是無問而自説的。那是經菩薩請佛說的,有「佛說」兩個字在經題上,即無問而自説。不過,《妙法蓮華經》也是無問而佛自說的。《妙法蓮華經》的序品述,佛是什麼情況下開演此經,舍利弗三請佛陀開示妙法,當時,有五千人退席而去。但佛卻不制止,默然而坐。離席的四衆對理法知道很少,有點禪定功夫,自以爲證了果,都通達無礙了,還用聽什麼妙法嗎?因此纔不願意再聽,退席離開。那些人因緣還未成熟,善根沒有成熟,他聽了會反駁、毀謗、不信受。所以佛知道這些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那些人離開了是否永遠失去成佛的機會?不會,等待他們的因緣成熟了,他們自然會聽到《妙法蓮華經》。做錯事下了地獄才知錯,那是自己懲罰自己!失去人身才知道悲慘,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所以今日我們要學習除去得少爲足,不思進取的增上慢。
第七題:《地藏菩薩本願經》另有別名,它們是《地藏菩薩本行經》、《地藏菩薩本誓力經》。有讀《地藏經》的,這不用我講了。
淨土五經是什麼?不用查了吧?《佛説阿彌陀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說觀無量壽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還有很多問題,三皈依是什麼?五戒是什麼?八關齋戒是什麼?這些很普通,都可以馬上答出來。譬如《佛説阿彌陀經》里面,東方有哪幾尊佛?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多遠啊?熟續《佛說阿彌陀經》,能背出來就知道如何回答了。還有,一由旬是多少公里啊?蓮花大如四十由旬,多大啊?那極樂世界多大?可以包容多少的衆生。八功德水是指什麼啊?這些問題就是考大家有沒有聞思修!不是白讀的,要自己學,這樣一來,我們還有心情、時間去搞是非,閒聊嗎?沒有了,沒有時間了,自己還要學很多東西。現在才知道自己原來沒有認真去聽經,沒有作聞思修,沒有溫習功課,從來都是要等師父告訴你去做作業,你才做,師父沒有吩咐,你就不做了,甚至師父交代,你也不照做。
我希望大家明白,無論是出家在家,在哪一個方面到道場是要來磨練自己的。好,今天就講到這里。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