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念佛開示, 覺有情篇

斷五法修清淨

人在孩童的時候思想會很純淨,不會想到太複雜,妄想、衡量、計較的心亦稍輕,正是打好做人、學佛基礎的時機。隨著年齡增長,時代社會日新月異,人的思想越來越複雜了,妄想也跟著多了,猜忌、執著的心也加重了,尤其是在一個團體中與人相處,對事對物的看法都是難以捉摸。因為每一個人的背景文化教育都有所不同,在這種情形之下共同來修清淨心,確實是一個難題。所以道場必須要發揮道場一定的作用,祖師大德主張要專修專弘,這才能夠有實在的收穫,否則就很難進入狀態。「狀態」是什麼?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且必然往生淨土的「狀態」。

專修專弘的主流是「放下」,如果我們不透徹地明白道理,我們去「放下」是不容易的。放下修清淨心是每一個法門、宗門所必修的,從初學一直到等覺菩薩,清淨心也是一個關健。清淨心先要斷五法。斷五法是什麼?

第一就是貪慾,我們在順境裏面容易起貪心。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稱心如意,很順意的時候,我們都起了貪愛之心。”我的兒子今天很好,我的家庭也蠻不錯,就希望這種境緣能再繼續下去,不希望有變卦。” 可是,世界上沒有一個事情是不變的,它是無常的。貪慾往往令到我們起七情六欲,這就出不了三界而輪回;也不能夠成就,念佛不能夠一心不亂,禪定也不能定下來,連功夫成片也不可以做到,原來貪慾是多麽嚴重的。所以我們必須在貪慾上下功夫。明瞭這個五欲六塵的東西,統統都是幻想,是不可取的。

第二是嗔恚,也就是我們的無明。貪慾也是一種無明,不過嗔恚心表示的無明比較顯明,凡是遇到某些自己不稱心的事情,討厭的事情,不喜歡的,統統都會起無明,所以嗔恚心是凡夫很容易生起的一種無明。

第三就是昏沉睡眠,這個昏沉睡眠不要小看它,其實是一個很重的業障,我們要征服它的話確實是不容易。你們坐在打瞌睡,其實是小事情,業障也不是很嚴重。我曾經見過一個人,他在經行念佛時候也打瞌睡,連經行都可以打瞌睡,他的業障很重。昏沉嘛! 為什麼業障很重?因為我們在睡眠的時候,不清醒了,就會顛倒,也不會認真的做事。睡眠對修行人來講不能太多,多了,精神不一定好,因為睡眠太多使你昏沉。你會常常做夢,夢了很多事,會打妄想。而且晝夜不分的睡,就會起掉舉,掉舉就是五法之中第四個法。

第四掉舉,它比睡眠更嚴重,它是一種懶惰,不能夠振作的習氣,我們常常會給自己制造藉口,這個藉口使自己退轉。今天主題是讓大家瞭解念佛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修清淨心!它是每一個法門必修的,而且念佛人要有清淨心念佛,沒有清淨心念佛的人,都是口念,不是心念。

清淨心先要捨掉剛才所說的貪慾、嗔恚、睡眠、掉舉,還有最後一個就是疑惑。疑惑也是很重大障道的一個法。我簡單給你們介紹這五法,記得上一次曾為你們講過,在生活當中常常有這五法,貪慾常常在我們身邊,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起貪心。有人說:”師父,我不貪呐! 我對吃也沒什麼問題,我又不在乎金錢,物質上的享受我也沒有,我的貪不是這麼嚴重。” 可是,你在貪佛法啊!貪佛法也是不對的。大家都想讀法華經,楞嚴經,這些大乘的經典,大家都想試學這些經典,就追隨網絡,把這些經典去參考,自己的根性若不夠,當聽了這些經典,讀了這些經典,很多疑惑就出來了,而且真正的原因就是看不懂,可是自己不承認,一直追下去,轉了一個大圈之後什麼都得不到,修了幾十年還是一個門外漢,這種人就是貪佛法了。我們不知道這種也是在貪佛法,以為這是對的。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是說我們讀一本經,念一句佛號,那是教我們在生活當中的追求,也要深入一門,薰修的狀態。若保持有這種心態,才能修清淨心,所謂「精」是專門叫「精」,能夠不退就是進步,你不退才能進步。

有一位同修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我現在是受五戒的,如果臨終我還是以受五戒的因,我可否在來生再有機會學佛,或者有機會繼續跟著佛學。”他的意思是說人死,失去人身後,這個五戒就沒有了,他依靠誰呢?他又不知道他的生前所集的善根因緣,福報夠不夠?”我答他:”對,在這一生,當你命終後,五戒體就消失了,所以當你再生的時候,你什麼都沒有了,根據你的善根跟因緣,善業或惡業,哪一邊比較重,來決定善根與福德可不可以用,有的人因為惡業太重了,善根福德起不了作用,所以在這一生他縱然可以到寺廟去拜拜佛,跟著別人去繞佛,讀經,可是起不了菩提心。你受五戒了,能夠關心這個問題,也證明你是想把自己提升,因為受五戒了,最起碼把自己的菩提心發起來,如果一直沒有想把五戒如何去提升,最後連下一世是否爲人也很難說了。” 所以提升五戒,自己發心受八關齋戒,受菩薩戒,這是戒相的提升。雖有法師說:”修好五戒也不簡單了。” 話是這樣說,可是我們的心要修行,總不能夠原地踏步吧!如果原地踏步的話,這就是退步。

講到這裡,退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往往對做善事都很積極,無論是真心做、還是用假心做,裝模作樣去做善事的人都很多,做善事的時候,起了要做善事的心,可是做善事時,有沒有想到做的時候,是應該受的是什麼的果報?通常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有,起碼’我做善事這個心念起來了,我做善事,今天我做了什麼善事,我對誰做了,這個善事究竟是多好?’我們的心中都在籌量這種問題,這種問題就是讓我們起了以下的念頭。當善事做得很積極的時候,有一個因緣過來,令你覺得不要做了!比如原來這個慈善機構是騙人的,我再不捐錢了!我們是否為了這個騙人的機構,我們不再去做善事了?或者在這一方面,我們大肆宣傳,現在做善事還是不如不做好了,因為有這種念頭,便起了退轉的心,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修行人讀經念佛拜佛了,都起了一個讀經念佛拜佛之後,會得到什麼的果報,會有什麼的感應,起了這種心,我得到什麼?由於要得到什麼,我才去讀經;我要得到什麼,我才去念佛;我要得到什麼,我才去禮拜。因緣不是每一個人相同,當我讀經的時候,讀得很起勁,一年讀了三千部無量壽經,明年開始的指標讀五千部,當時有人就問,讀這個幹嘛?讀了三千部,但是為人還是這麼自私自利,自問是讀給佛菩薩聽呢?還是自己按照經典裡面在學?基於在道場念佛,本來是有心去念,但道場不能完全知道每個人的感受,把每個人都照顧。如果自己本身對經教不是怎麼好,或者誤會別的同學的某些事情,就認為道場不平等,法師偏愛了,這種問題出現很平常,而跑道場的人都會遇到這些問題。我們對念佛的人或者自己念佛有懷疑了,現在的修行真的有作用嗎?念佛真的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嗎?認為道場的不如法、不平等,能照著這樣方法去修行嗎?這便形成容易退轉的因素了。再者,有人告訴你,他們修的法門比你修的法門好,他們的道場比你哪個好,你的心就會退轉了,倒不如就跟隨他們好了,這個是從修行或實在生活的人來說,退轉是無常。簡單來說,退轉就有生滅,無論讀了多少本經,念了多少的佛,拜了多少的懺或者禮拜,做了多少善事,如果有一點點退轉的心,我們以前所造的一切,都會白廢,為什麼呢?因為退轉了。退轉的意思,就是退,退為什麼會退?當我們再沒有”這個心”,今天生起了另一個”退心”,就代表初發心生起來後,現在已經退下來了,從生心退到滅心,初發心已經滅掉了。所以說退轉是生滅心。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