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愿,有志念佛同学,专修净土弥陀法门 。一门深入, 专修净业 。

念佛开示

超情离见入正定

四月十六,雷雨。复讲主题:超情离见入正定。

藕益大师开示:『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见,何劳说妙说玄。』这一句是藕益大师劝导我们,修念佛的人要专心念佛,这个专心念佛是要超情离见。超情离见,就是说我们不能够以情感来论说,不以我们自己的见解去参学。许多同学经常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们读经需不需要去特別把经上的意义,一边读一边了解呢?祖师大德的答案是:这是不应该的!包括念佛。如果我们一边去读经,一边想这句经文怎么样去解释,然后又一边去翻阅註解,恐怕我们是用了意识心去读经,即是不能专注摄意了。专注摄意能令我们超情离见,久而久之,我们自然会知道经里面说的是什么。因为以清凈虔诚心来读经念佛,智慧自然就能够开发了。所以我们要通通把自己的见解、感情都放下,一向专念,长时熏修,才会达到效益。

境界是个人修行的证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证悟,这种证悟是他自己个人才感受到的,当我们没有达到他的这种证悟,显然我们是不能够真正了解他的境界,所有一切天花乱坠,巧妙动听的说法衹能称为谈玄说妙而已。这种玄妙是不可思议,是他们真正体悟到的一种境界。当我们很认真地虔诚老实的去读经念佛,持戒修行,总有一天这个玄妙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都会呈现在我们的证悟当中。换句话说,不用急著去了解玄妙的东西,祗要我们照着古人告诉我们的方法,按步就班去学习,尤其念佛的人,最好是依照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放下万缘去念佛,若是做不到一向专念,清凈心难修矣!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佛说的一切法都要放下,何况世间一切事呢?祖师教我们万缘放下,我们一定要万缘放下,无论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统统都要放下。我们听了之后,肯不肯放下,愿不愿放下,就由我们的业障和福德多少来决定。福德浅、善根弱,业障深重,会令人不愿意放下。

其次比较严重的是我们的信心不够。藕益大师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这是什么意思呢?最重要、最可贵的一件事,我们真正去相信,没有一丝毫怀疑,人能安住在这一信念里面,那就是以清凈心去建立基础,打好根基,临危不乱就守得稳了。我们念这一句佛號是念念相续,不间断的,没有打妄想的,这样就守稳了。当我们的六根对六尘的时候,我们不要著相,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所接触的一切法,包括人、物都是假的。超情离见,明心见性便是真!这句六字洪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显现的,便是真!所以我们老实把佛號专心念好,念念相续,心口相应,没有妄想,没有杂念的,老实地一直念下去。

念佛不用数,只要不间断。扫地、吃饭、走路、开车,我们都可以念佛,或口念、或默念、或金刚念,等到念而无念了,不间断地一分一秒的念,我们就不用去数了,因为怕我们数后便著了相。执著今天念了三万句,明天念了五万句,后天念了十万句,又去比较其他同学念了多少句?如此一来,我们是著相了,著相念佛功效就不大了。念佛是想把我们的执著,分別妄想种种去减少。如果我们还是执著念了多少的数量,功效就不大。古人定数目是让我们能够专心专意的去完成定课,防止我们懈怠,用意是给初学的人,扎实根基,不要懒惰。无论修了多久,人的懈怠习性都会隨时出现的。经常出现是在我们生病的时候,病了、累了,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很多理由跟自己讲’不做了!不念了!’。十万声的佛號没有念完,代表功课没有做好,念完了,功课做好了,这样的一种动力,推动我们不能懈怠。记数是征服我们懈怠,不记数而念纯熟了,可以一心繫念,忆佛念佛就变成念而无念,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念佛方法。

平日不知不觉向六尘去攀缘,那是防碍修正定的习性。许多人都不知道什么事是攀缘?我们以为读经念佛了,就不攀缘;不跑道场了,就是不攀缘。凡是六根对六尘的所有执著,皆是攀缘。比如一边念佛,心还想去念多几本经,去听多几本经,好像赶科场一样的。这样也是攀缘!因为自己的吸收能力有限,赶科场把它读过之后,告诉人家我已经读过什么经了,这本经我已经听过了,可是经內精湛奥妙的道理一概不能应用,所以我们读经念佛最重要还是自己领受感悟,才是真正与佛感应道交。人若喜欢攀缘,就会增长’不能捨’的苦痛,往往得到了便想更多更好的,欲罢不能的滋味將使人受尽折磨。

你们是否看过有哪一个往生者都把三藏十二部经统统读光的?统统知道的?没有一人吧?他们有很多都不识字的,一本经还没读过都有的。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往生?而我们经常听经闻法,学习了这么多,现在连一心去念佛,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这就是我们过於攀缘之故。我们六根故意攀六尘的缘,无论內外,並没有停止过,没有休息过。人睡觉有梦境,做梦的人多,就是我们攀缘的心不停止。做完梦还在做梦,怎么了?他在意这个梦,他问这个梦是什么意思?不跟他讲,他不会放过你,他不满意,他觉得心里不安。跟他讲,他就安心很多了。因为意识在攀缘,才有做梦嘛!意识心不停地想着过去未来,那睡觉就做梦了。梦从第六意识心而生,因为念头太多了,所以定不下来,清凈心就不会增长了。

念佛还是要注重在日常生活,每天敲磬时念偈语:闻钟声,烦恼轻。钟声警惕我们读经、持戒、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生烦恼了,或者烦恼轻了,便能把握好的时机和因缘,坚固善根,隱定清净心,福慧加深来成就自己入正定,正思维,修八正道。今天就学习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发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