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問: 品位爲什麽分三輩九品呢?那是根據自己念佛功夫淺深,念佛有沒有打妄想?若能念得實在,和用清凈心念,那功夫就深了。境緣來到面前,還是可以用念佛來克服自己的習氣,不會給情緒無明去控制行動,去造業,這種念佛功夫的淺深來決定我們的品位。
至於讀經、聽經也是一樣,我們都用同樣的方法去都攝我們的六根。都攝六根在初學的方面就要多聽,多聽不是說,把統統的光碟,法師所講的每一個部分都聽完,而且不是說都知道了,現代很多人都好像趕科場一樣。比如有同學聽凈土大經解,他就一直趕,把大經解統統都聽完,600集都聽完了。他覺得這樣才是完全聽了經。或者是我現在還沒有讀過華嚴經,楞嚴經,那怎麽辦呢?我要讀楞嚴經,讀華嚴經,讀法華經,把所有大乘的經典讀過了,才死心,才覺得可以跟人家講,佛教的大乘經典我統統都讀過了。讀過?真的明白裏面講什麽嗎?聽了凈土大經解,真的知道裏面有什麽可以學到嗎?我們不應該以這個趕科場的態度去讀經,去聽經。我們應該一心專念專聽。比如說現在我們要聽無量壽經,我們不要趕科場,我們就好好地把第一集、每一品去聽。在聽的時候就集中我們的注意力,再聽半個鐘頭至一個鐘頭的時候,我們一直很注意再聽,如果聽到哪個地方好像聽不進去的,我們可以重聽。重聽! 重聽,明天我們還可以重聽。一直聽到能夠聽得進去。我們也可以把經停下來,好好的思維我們吸收了多少。我們不是打妄想,我們不是用自己的見解去想,而是平日我們在經典內容吸收多少?想,是沒有自己知見的思考,想如何應用經典在我們的生活中。太玄妙的,因為未夠程度,需要證悟,我們暫時應用不了,我們就擺在旁邊,然後繼續再聽。聽了達到一個程度,你自然會把經典的內容無聲無色去應用了。因爲你吸收了它。這種聽經讀經念佛的方法,是沒有時間的限定,是無限的,一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你會不疲不厭。那麽從哪裏紮根呢?就是從每一天,先從每天一個時刻,兩小時,十小時,重複的每一天聽,從頭到尾聽十遍,從頭到尾聽二十遍,都是同一部經。那麽這一部經你聽到真的很熟了,熟了之後,自然會在心中腦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爲熟,清凈心專一了,自然就發揮作用。我們不是以多少爲標準的,以我們不間斷爲標準,恆持,不變改,將來我們一定可以達到一定的成就。
念佛不用數,衹要不間斷。因爲想專心念,才要用念珠去數。記數是征服我們懈怠性,不記數而念純熟了,一心繫念,我們常常都記得要念佛。憶佛念佛就變得念而無念,是非常殊勝的一個念佛方法。等到念而無念了,不間斷地一分一秒,都把握時間了,掃地、吃飯、走路、開車,我們都在念佛,或口念、或默念、或金剛念,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去數了,因爲怕我們數了之後着了相。今天念了三萬句,明天念了五萬句,後天念了十萬句,看看同學念了多少句。我們在着相了,着相念佛功效就不大了。念佛是想把我們的執着,分別妄想種種去減少。如果我們還是執着念了多少的話,功效就不大。爲什麽古人說要念多少的數目呢?因爲是給自己定的功課,讓自己能夠專心專意的去念,不要自欺欺人,隨便念一點就說做完功課了,甚至不做。功課是不能缺少,定數是來防止懈怠,我們知道用意在此,是給初學的人,紮實根基,不要懶惰。人無論修了多長時間,懈怠都會隨時出現的。經常出現是在我們病的時候,病了累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很多理由跟自己講不做了,不念了。念佛不是在乎念了多少,而是全在信願,心中真有信願嗎?信願行條件具足了,自然不懈怠。
其次,平常做事情爲什麽很散亂?因爲我們心不專,影響了做事情。很多人不注意這一點。我們都以爲自己很清凈,可是一做起事情來,都會漏了,或者做得不圓滿呢?像是有口無心的樣子。做事總是粗心大意,很不專一。因為我們一直以來不認爲做事是應該要循規蹈矩,按程序的。比如我們在此處拿走了剪刀,把事做好了,就應該把剪刀放回原處,但我們很多時候會說,「待會兒吧 ! 」我們本來是可以馬上去做,可是告訴自己待會兒。我們不能養成這種「小」習慣,凡事都要馬上完成,是不能夠等的。學佛的人明白無常,所以要爭取時間,爭取這一念就是清淨的一念,專注把事情做完成,就如念佛,下一念繼續也要念阿彌陀佛,不間斷! 做事要養成這一個習慣,把事情做好,完整了才做另外一件事。
心亂乃夾雜了,其實能夠專心念佛是一種感應。念佛人有正信正念,深信切願去念一句佛號,爲極樂前路立下根基。我們正在儲存信願行三資糧,我們要常常記得這一點。我們念佛跟事情是一不是二,做事情的時候專心去做,把它完整地完成了,也是專心念佛的一種感應。如果我們發覺自己做事情還是不夠乾脆利落的,還是拖泥帶水,不專一的,不夠圓滿的,也不認真的,我們就知道念佛還是不夠功夫了。做事情也念佛,要把念佛相應在事情當中,換句話說,我們對人對事具有慈悲,便以清凈心去做事。如果用意識心去做事的話,那麽在念佛中也是用意識心念佛,就成了妄想念佛,這樣做事當然就不夠完善了。 警覺就是善根、就是福德。今天學佛的因緣不缺乏,缺乏的是善根、福德。如果真正有善根、福德,接觸這個因緣,這一生一定是圓滿成就。對于人事環境,對于自己本身,都要有大大的覺悟。首先覺悟了,對沒有法子解決,無可奈何的事,在佛法裏确實有辦法解決,佛法的修學就是解決這個問題。人身最可貴,因爲容易修道。‘易近道’,容易接近佛法,‘容易覺悟’,‘容易解脫’,所以六道裏面人身最可貴。其他的五道如天道,‘天耽樂忽解脫’:天上樂多苦少,把生死大事忘掉、疏忽了,這是富貴學道難。‘修羅多嗔背道’:修羅嗔恚心太重,好勝心、嫉妒心、嗔恚心特别重,這三樣東西障道,所以他修道非常困難。如果這三種心重,就是修羅。《楞嚴經》講,阿修羅四道都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裏有,衹有地獄道沒有修羅。如果在一切順逆的境界裏面,沒有争強好勝的心、沒有嫉妒的心、沒有嗔恚的心,決定不是修羅。‘三途昏昧多苦’:地獄、餓鬼、畜生太苦,昏昧多苦,這也是修行的障礙。昏昧,不能辨别是非;多苦,苦障礙修行。人道的好處,‘多苦易啓覺悟’,‘小安能獲修道’。人道苦多樂少,能得小安穩、小康之家,這是可貴之處。人身不容易得,得人身就有解脫的機會。得人身如高山垂線穿針,盲龜浮木伸頭。我們在六道裏,這一生好不容易得到人身,若不好好利用這個機會超出三界輪回,得到等于沒有得,空來一場,太可惜了 !
一生嚴持五戒十善,才能保住人身。五戒力量薄弱,來生得人身的機會就很渺茫,貪心重的到餓鬼道;嗔恚心重的到地獄道;愚癡重的,迷迷糊糊、是非黑白颠倒、邪正分不清的,到畜生道。貪嗔癡三毒煩惱是三惡道的業因,所以佛教導我們一定要斷貪嗔癡。佛菩薩苦口婆心都是爲我們好,我們沒法子報答,祂也不需要我們報答。一個明眼人,真正有智慧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自己是用什麽樣的心、作什麽樣的行爲,将來會到那裏去都很清楚。所以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行去改,于一切法不貪,就不會堕餓鬼道;于一切逆境不嗔恚,就不堕地獄道;對于正法、邪法分得清清楚楚,一點不迷惑,就不堕畜生道。在祇樹給孤獨園,佛看到一些螞蟻,很感歎說: 「畜生道不容易脫離!畜生愚癡、執著,所以不容易出離。」弟子們有許多證阿羅漢果的,都有宿命通,叫他們看螞蟻經七佛轉世仍舊是蟻身。藏教佛從修行到成佛是三個阿僧祇劫,七佛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它還是螞蟻。不是說螞蟻壽命有那麽長,而是它愚癡執著,認爲那個身就那個身就是它,所以死了之後還是投胎作螞蟻,到七尊佛過後還是螞蟻身。 一般人牽腸挂肚的事情太多,胡思亂想太多,這是大障礙,快把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一心一意念佛,去辦正經大事才好。不放下是累贅,不放下是大病,不放下是大苦大難,放下就自在了。真正要覺悟的機緣實在不容易,開經偈說: ‘百千萬劫難遭遇’,確實不止百千萬劫啊 ! 人有如此警覺才肯學佛。警覺今日縱使有因緣學佛,但見略有法益便止步,還是存了一肚子怨氣,帶著一身自大自滿,惡習貫盈 ! 新的一年,傳妙與善知識共勉,水底泥滓尚未去,潑開雲霧勤加功 ! 一起努力 !
阿彌陀佛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