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念佛開示, 攝律儀戒

談持戒與念佛- 定弘法師主講

IMG_5045

(定弘法師對美國行願淨宗學會和象山觀自在同學們開示) 日期: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演講於台灣埔里正覺精舍

歡迎傳妙法師和大家來到我們正覺精舍,大家從波士頓和寧波遠道而來,非常歡迎。前些日子收到傳妙法師來信,來這邊參學。我們已經好多年沒見了,(這次見面)感到非常歡喜。定弘在正覺精舍已經有兩年多了。2013年年初,師父上人淨空老和尚派定弘來學戒,老人家講:『出了家,一定要把戒先學好,打好基礎,將來才能好好地弘法利生。』所以派我來這邊,跟隨清律師來學習戒法。來了兩年多之後,發現戒律確實重要。正如淨公上人講的,沒有戒律也就沒有佛法,正如沒有禮就沒有儒。所以若想真正在佛法上有成就,就必須打好戒律的根基,這也是師父常說的『紮根教育』。佛法的教育,正如師父所講的,不外乎戒定慧三無漏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對於自己的修行,戒律固然是基礎;對於弘法利生,正法久住而言,戒律也尤為重要。在戒定慧三學中,佛法的三藏:經、律、論,經為定學,律為戒學,論為慧學,三藏為三學。三藏對於正法久住的作用和功德而言,律藏超過了經藏和論藏,所以在《善見律》中,就有話說:『毘尼藏者,是佛法壽,毘尼藏住,佛法亦住。』毘尼就是戒律。戒律若能在我們世間住世,就代表佛法能住世了。戒律就是律藏,若有人在世間,依此修行,就說明佛法的壽命可以延續。所以若想正法久住必須學習戒律,弘揚戒律。

當我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真正體會到淨空上人對我安排的苦心,所以這兩年我也學習得很認真。一般講比丘五夏以內要專精戒律,即五年學戒。我自己也特別用功,期許自己學得更好。經過這段時間的熏習,果清律師,清公和尚給我做了鑑定,說今年年底便可以學完五年學戒的課程。我跟師父上人匯報此事,師父聽了很歡喜,並且勸我,要好好講經,一定要發心講經,現在願意講經的人不多。所以可能學戒圓滿後,回到香港,明年繼續練講《無量壽經》。自己跟著師父上人近二十年,熏習淨土比較多,自己也發了願,這一生專修專弘淨土法門,這是當生成就的佛法。把戒律的基礎打好,無論對於弘揚淨土,還是自己修行念佛這都是很有幫助的,很感恩有這樣的因緣。估計明年的這個時候,已經回香港了,繼續在師父上人身邊學習,繼續地練講無量壽經。

古德講淨土法門最重要的為正行和助行兩方面。正行即是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所說『信願持名』。這是淨宗修行的要領和綱領。所謂『信』,信真有阿彌陀佛,信真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我們原本具足的如來真如本性,只是現在有種種煩惱妄想執著覆蓋了我們本性。若把煩惱障礙去除,我們的真如本性便現前。那麼如何去除煩惱障礙呢?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除。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我們,在那麼好的環境之下,煩惱塵垢自然不起,漸漸地,真如本性便恢復了。這是我們相信的,所以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發願,而發願最重要的就是能把這個世間放得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種種牽掛情執,都要把它放下。明白這全是假相,是我們堅固的妄想變現出來的境界。這些境界當體即空,不是真的,是幻相,是夢境。將此認識清楚,即使沒有證得這個境界,但是相信佛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說的我決定相信。我仰信佛語,所以現在我就要學放下,學不執著。相信人生就是一場夢,夢醒了,阿彌陀佛就現前。所以我們要努力念佛,每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謂『心求極樂,厭離娑婆。』平時好好用功,念佛就是幫助我們保持『信』和『願』,這是助緣。『信願』是往生的正因,念佛是往生的助緣。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便清楚地指出:『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意思是: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不是念佛念了多少,也不是念佛的功夫有多高,而是在于自己是不是有深信切願。正如我們方才所說,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我們本來就是佛,現在去西方極樂世界能成佛。真正發願往生西方,若你的信願是真的,那麼你這一生決定可以成佛。哪怕是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甚至不念佛,也能往生。如天台宗幽溪大師,他在臨終的時候念『南無妙法蓮華經』也往生了,他不念佛,但他的願是往生西方。念什麼都行,因為念什麼都離不開阿彌陀佛,他的信願已經和阿彌陀佛連接上了。所以信願是往生的關鍵。

念佛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信願,當一句佛號提起來,我們就明白自己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天天念)天天就加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以『行』來加深我們的信願,以『行』(持名念佛)來護持我們的信願,以信願來引導我們持名。我們持名導向哪呢?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徹悟大師講『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是這個意思。假如持佛名號,卻沒有信願,就往生不了。那麼若平常持名的功夫深,則往生的時候很自在。這是因為持名的功德消了業障;那麼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頭腦清醒,身無病苦,心無貪念,比較容易放下。業障比較輕微,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很高。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全由念佛功夫的淺深決定的。這是淨宗的正修:『信願持名』。

這些道理在淨宗三經裡講得很清楚。淨宗三經:所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合為教行理三經。無量壽經屬於『教』,把整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由來,發了四十八大願,以及往生的方法等等都講的很清楚。基本把整個淨宗的綱領都提出來了。所以無量壽經是『教』,淨宗第一經。阿彌陀經是『行』經,講的教理並不多,教導我們一心念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直截了當教我們如何『行』。怎麼行呢?首先是要行『善』,所謂『善男子善女人』。而男子女人也一定是持戒的人,才堪稱『善男子善女人』。若不持戒,就不叫佛弟子。不能稱作『善男子善女人』。佛弟子和一般人不同點在於他能持戒,這個人才叫善。

在家把五戒持好,出家人把出家人的戒持好。有所違犯,則好好懺悔。這都是持戒的內容。不能說我念佛就不用持戒了,也不能說一句佛號什麼都包括了。道理是沒錯,一句佛號把八萬四千法門全包了,這句佛號不僅包括佛法,也包括了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等一切聖賢的教誨,全部包括。但是我們還是要學習,比如弟子規,需要學習嗎?需要。為什麼呢?因為你沒做到。如果全都做到了,就不用學習了,一句佛號就行。若連弟子規都沒做到,就想往生,這就未免太跳級了。人要先做好,再談做佛。感應篇要學嗎?要學,這是因果教育,教導我們改邪歸正,斷惡修善。十善業道要學,戒律也要學。這些都是基礎。若自己過去犯了很重的罪業,心裡不安,致使身心無法修道,那麼要修懺悔法。這些都是前行基礎。把基礎打好了,念佛就很順利,順風順水。若沒打好基礎,以為一句佛號就行了,這是自欺欺人。

我們要瞭解自己現在的程度。什麼人可以只一句佛號就可以了,別的什麼都不修呢?起碼要做到《彌陀經》中所講的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就可以了。因為這個境界是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又叫念佛三昧。有一念離開佛,就不能稱念佛三昧,也不稱一心不亂。但若念得心不離佛,諸位想想,這種人還會犯戒麼?還會造業麼?不會的,真的全包括了。所以沒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這些所有的助行,都要認真的去修。這些都不會妨礙你往生,相反,輔助你往生。這就是行門。

如《彌陀經》所說,『善男子善女人』表明了第一個條件,修助行幫你成為善男子善女人。然後正行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以前讀經,隨口念過『聞說』二字,沒有對經文細細推究。其實『聞說』就在教我們怎樣念佛,『說』就是用口念,『聞』就是用耳聽。口裡念出聲,耳朵聽進去。印光大師教我們十念法,三三四的節奏就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話,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聞說』阿彌陀佛。自己聽自己念的佛號,嘴裡念的佛號自己聽。口念得清清楚楚,耳聽得清清楚楚,心裡計十念法的數清清楚楚,三個『清清楚楚』,這叫念佛,持名念佛。不用觀想,因為觀想要求微細的心力,而我們有時無法達到細緻觀想彌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是無量相好,所以用持名最容易。

《彌陀經》直接教導我們持名,其次是修一心不亂。當我們持名的時候,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沒有夾雜妄想,這就叫一心不亂。念十句,沒有夾雜妄想,這十句就是一心不亂;念百句,百句不夾雜妄想,這百句就是一心不亂。《彌陀經》的標準是若一日一心不亂,就是一天當中二十四小時,不夾雜妄想,一心不亂,有這個境界,稱為念佛三昧,就成功了。到達這種境界,彌陀經就給我們做了保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若符合這個要求,一日一夜當中一心不亂,這是下品;高品位的七日七夜一心不亂。這種境界就是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清淨海中,一定在你臨命終時,顯現在你的面前,放光加持,消你的業障,從而順利往生西方。佛講的是真實不虛的,沒有懷疑。這也是我們現在練的。只要達到這個標準,決定往生西方。

那麼達不到這個標準,也不用害怕,只要真信切願,也一樣能往生。為什麼呢?到臨終十念,也一樣能往生。這十念當中也要一心不亂,跟彌陀經沒有什麼矛盾。也是善男子善女人,臨終十念,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念到第十句,命終了,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古人就有這個例子,比如唐朝的張善和,一生宰牛為業,臨命終時,病苦現前,念了幾句佛號就往生了,這是給我們作『證』行。

觀無量壽佛經是『理』經,就是教我們道理的,教導我們淨宗的原理是什麼,即心淨則佛土淨。這是信願持名的原理,念到心清淨了,則極樂世界現前了。但是,還有一個助行的原理,此為淨業三福。在《觀無量壽佛經》也講的清楚,正行和助行的原理都講到了。我們的修行要正助雙修。比如師父上人特別讚嘆的海賢老和尚,推為淨宗第十四祖。我現在越學習他的事蹟,越認同師父上人的說法。他應該當之無愧的為淨宗第十四祖,因為他正行和助行都很圓滿。關於正行,他做到了,信願持名,念了九十二年的佛。助行,他也做到了。在師父上人寫的《來佛三聖永思集》的序文中,把海賢老和尚的一生事蹟概括為五大修行的科目,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些都是助行。這篇序文寫的非常好,希望大家回去好好學習,看了你就知道海賢老和尚如何做到助行的。那篇序主要講的是助行。正行大家都非常認同了,即為信願持名。

老和尚為什麼特別講五大科目呢?就是強調助行。如果沒有助行,正行不得力。當然,學戒持戒也屬於助行。三福裡面的第二福就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還有六和裡面『戒和同修』。三學當中的『戒定慧』也是戒,六度當中的第二度就是『持戒』。普賢十願裡面的『懺悔業障』這也是持戒,『常隨佛學』也是持戒,持戒亦是『常隨佛學』。所以五大科目都講戒律的問題,所以大家應該要好好學習。蕅益大師講,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我們持戒和念佛不是兩門,是一門。換言之,持戒就是念佛,念佛也是持戒。不能把他們分開,然後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十拿九穩。

今天有此因緣和大家共同聚會,時間雖短,但定弘非常珍惜,把自己二十多年所學的,跟師父上人、果清律師所學的,持戒念佛方面的心得供養給大家。祝福大家,好好念佛,好好持戒,將來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