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答疑解惑, 覺有情篇

放下了,明師受戒,解行精進

dav

諸位大德, 諸位同學, 晚上好!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放下是功夫》這個主題。

我們通常學佛的人都有一個疑問,為甚麼學佛人的果報有不同的? 這個是很重要的問題。都說學佛成佛,哪怎麽會不同呢?這個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佛陀爲阿難解答了一個非常重要關鍵的問題。今天,我就拿這一段來跟大家一齊學習。在經文說:『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這幾句很短,可是大有內容。佛告訴阿難爲什麽學佛人的果報有所不同呢?有人奉佛這是第一個。世尊在涅槃之前,就留給我們後人重要的教導,學佛人是要奉行佛陀的教誨。阿難問佛:「怎麽樣知道我們以後所依的是正法呢? 」佛跟阿難說也给我们后人说,有四依法。第一條:是教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佛所講的經典,佛教的經典從印度傳到中國。在我們中國又傳了這麽多年。在印度當時所傳的都有一些僞造的經典,是不可靠的。因爲,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后一千年,佛的教法才傳到中國。不是說佛滅度後馬上這個經典就來到中國了,他是滅度後一千年才傳到中國。所以,在那一千年中,印度有很多假借佛的名義僞造一些經典。從我們读过的佛陀的傳記和歷史,我們知道佛在世,有很多弟子想冒充佛或者是想推翻佛,來自己做佛。其中,提婆达多的例子就是有這种的行为。當佛滅渡后這一千年,六群比丘正是这样做,把佛的經典都改了,這些經典不是可靠的,我們稱之謂偽經。

在印度有一些高僧大德和中國一些在印度求學的高僧,他們有智慧,也很聰明。所以,他們在經典之中很慎重地選擇,知道這個是偽經不能傳,所以佛的新教沒有全部流傳過來,傳到中國的只是一少部分。甚至大藏經裏面都不是全部的。正如在海底龍王那邊,很難傳整套《華嚴經》上來。《華嚴經》都不是全部的。爲什麽沒有办法把經典全部傳到中國來呢?就是因爲那時的交通不方便。經典也不像現在印刷這麽方便,那時候的經典在印度都是用貝多羅樹的樹葉書寫的,大家考古就知道了。一片樹葉很厚,能保存的很久。一片樹葉把它切成長條,一條條,兩邊打個洞,穿起來。一片樹葉寫六行。《華嚴經》這麽多字,一片只寫六行,一本《華嚴經》需要多少的樹葉?一間房間都裝不下。我們中國用竹簡,份量很重,所以很不方便。他要精挑細選才能傳到中國,所以,當時一些經典確實來得不容易,不像現在這麽方便,只用一個U盤就可以保存。對於收藏《大藏經》還找不到更好的工具把它保存。在《大藏經》裏,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中有一章疑思部。有些高僧大德不知道這些句子是不是佛說的,所以就放入這個疑思部裏。所以在《大藏經》裏大家會看到,有一些是不知道真是佛說的,所以,我們學佛一定就要按照確實的、可靠的,能夠證明這是佛跟我們講的很精確的本子,我們就依靠它。

我們現在讀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是後漢時,安士高翻譯的,確實是從印度傳過來的,沒有錯誤。這本經是我們老和尚講的第一部經。而且我在美國的學會,我也把這經作爲第二部的經典給同學們去學習。第一部是我要他們學習的是《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是彌勒菩薩為眾生請法。因爲那本經很少法師再講,只有我們老和尚很大膽的講出來,講了一次就沒有再講了, 因爲怕得罪人。那部經就是針對我們現前的佛弟子,很多人學佛學得一塌糊塗,他的果報都是非常不好。所以,這本經很少法師去講,當時老和尚把這本經講給我們聽,我也有這個福報去聽了這本經,以後,我就很喜歡它。我認爲,在我們創立一處道場的時候,而且剛學佛的皈依弟子必須要學的這本經。讓他知道怎麽樣去恭敬三寶,怎麽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什麽才可以學佛得到福報、得到功德。不然的話,學佛一大輩子,都是造業的,都是造罪的,那就太枉然、太冤枉了。

第二部經是我要大家學習的的這本《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因爲這本經都告訴我們怎麽樣去親近一個善知識, 怎麽樣才是我們學佛人應該親近的,也是爲什麽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才可以得到吉祥如意。這個就是本經的主要內容。由阿難來做當機者來問佛:怎麽樣去事佛?這個事佛就是來奉行佛陀的教誨,叫做事佛。事佛怎麽樣可以得到吉,怎麽樣又會得到凶,從這本經告訴我們。

剛才我們說了,就是依靠經典。依靠經典就是依法不依人。這本經是後漢安士高翻譯的。他是沒有錯誤的,他在這個《大藏經》裏面也有,不在這個疑思部裏。學佛人不能學偏,把假的佛經當作真的佛經來學那就錯了。因爲我們稍有一點不正的觀點,那學佛的路就走得不正。那麽我們爲什麽要依正覺的佛呢?這裏面有一個道理,佛是徹底覺悟的人,對不對?!我們知道,佛有大圓滿的智慧。妄想、分別、執著,佛都統統斷了,沒有了,斷盡了。不是像我們,我們縱然去往生極樂世界,還是有無明。可是佛是徹底覺悟了,連妄想、分別、執著都斷盡了。他的經教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就叫做自性佛,是沒有妄想的,所以這就是我們能夠依靠的原因。

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經說法。如果脫離了三法印,脫離四依法,講經不論戒律,這樣的話就很容易誤導衆生。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一邊講,一邊要認真修,就是要我們在體會後,能夠真正地去證悟出來,用行動去證悟這個法,那麽這個法才真正是從自性裏流露出來。很多人以為讀經必要知道裏面的解釋,不明白經的內容,我們这样會變成盲修瞎練,其實這個是另一種講法。我們一直讀經,在想著經裏面是講什麽事的話,我們都是在打妄想,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了解佛的意義,那是很容易犯錯誤。我們讀經時,我們不用思想。我们就是這樣讀,讀了一遍、兩遍、三遍,甚至十遍、一百遍一萬遍,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他裏面是講什麽的。爲什麽這樣講呢?當讀經的時候,我們專注,心就清淨了。清淨就把這個戒、定、慧都能夠紮實搞好,所以這個智慧縱然就開了。開了之後,自然一看就懂,真是不可思議。所以解經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有一顆虔誠的心,清淨的心。

如果讀了這麽多年,爲什麽智慧不開?那我們就要反省一下,讀經時在干什麽的、想什麽的?所以,我們依靠佛的經典,就是依靠自已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若依人來講,因爲他的煩惱沒有盡,他雖然不錯,可是他會夾雜一些不善, 不善就是不純呀!我們現在所依的是經典,不能夠依人呀!現在很多人都依一個偶像法師來學習。依人,我很尊敬他,那他所說的話,我一定要遵從。這種有點危險了! 如果他參雜自己的意思下去的話,我們去遵循,我們也不懂得經典,也沒有去看經、讀經,只照著這樣做,有時候不是真正的修行,我們會參雜不淨。所以,佛就跟我們講:依法不依人。我們聽了之後,他講的是不是真的是像佛所說的經典一樣呢?這個我們要考察,不能說,聽了就當成是真的,千萬不能夠拜偶像。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裏面有注解,他的注解很清楚的表明,我們一般凡夫稱出家大師稱爲高僧,許多人都迷了這個高僧或者大師,他有名聞,我們就迷了,這些人說法靠不靠得住呀?不一定,不能說不行,只是不一定靠得住。因爲他講的法,是不是佛法?是不是正法?我們都要用經典來求證。他講的是違背了經典,我們就不能聽,縱然他有名,我們都不能聽。我們恭敬三寶,出家人是代表佛來講法。可是,他所講的跟經典離得太遠了,而且我們崇拜的是這個人。對這個人有感情!我們千萬不能把感情放在這個地方用,如果有感情在裏面,不是智慧,不是慈悲的智慧,那我們就很危險。因爲,我們覺得喜歡他。我跟他有緣,我崇拜他。這樣的話,萬一他所說的跟佛經不相應的,我們去接受了,那我們就不是聽正法的了。所以這裏講:依法不依人,這是佛陀告訴我們。以後,我們聽經的時候,就要多聽經,要多讀原本的經。這個注解也是很重要,我們要看注解,不是以這個名稱來斷定這個是佛法或者是正法。

我們要知道,四果的阿羅漢,他的見思煩惱是斷了,但塵沙煩惱、無名煩惱沒斷,這種人還不是純善。阿羅漢之後就是菩薩。我們可不可以去听七地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也不行。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如果他們說法跟經典上不一樣,也不能聽。這個叫做依法不依人。如果佛來了,怎麽樣?佛來了,我們決定是佛佛道同。不是這本經佛這樣說,那本經他又另外說一套,一定是佛說佛經是同樣的。

阿難曾問佛說:「如果我們要結集經時,我們怎麽樣知道這本經真的是佛說呢?怎麽去證明這本經可以讓後人知道這是佛說的經。」佛就說:「凡是我的經,都要在前面加『如是我聞』。」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佛經的前面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 這就證明阿難是聽了佛經的經典,然后結集起來,經過了很多長者的證明阿難所說的一字不虛,所以,才能結集留下來給我們, 這是一個證明。這個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能夠冒充佛。因爲,在現代有很多魔都會冒充佛來講法。所以有僞經。如果是真佛呢?是佛佛道同。他證得的境界跟他講的是一模一樣。

我也講下自己的领會,以前我讀經,沒有像大家這樣大智慧去要了解經典,我讀經,就會一直讀,不會考慮研究經里是講什麽,有什麽意義?我沒有這樣做。我會一直讀、埋頭一直讀,讀了一次又一次,漸漸地,在這個讀經的層次上就會知道經典裏面說什麽,這也是我們證到古人所講的一樣,不是去故意去了解這個經典。只要我們誠心讀經的時候,自然有一天就會知道,這個就是我自己證悟出來的事。到時大家所證到的境界,跟佛跟古人所講的一模一樣,沒有差別的,只有差別在言語當中。爲什麽呢?因爲在印度,他是說梵文,我們在中國是說漢語, 有所不同就在這裏。

第二條就是依義不依語。就是說言語上多說、少說、淺說、深說、長說、短說是沒有關系,只是其意義是绝对一樣。我們明了這個道理,那麽,對于經典裏面所說的疑惑就會化解了。這個本子傳到中國開始有很多人翻譯,不是說只有一個法師翻譯,他會經過幾個人。就像現在這個《放下是功夫》,不是一個人去把它記錄起來,你是記錄的第一個人,他可能是第二個人,他把這個《放下是功夫》重新去聽,重新去整理,看第一個人有沒有記錯了、漏了什麽,或者增加了什麽不對的,第三個人便校對、再校對,一直到完成,可能要經過第四個、第五個人,很多次地去檢查,確實無誤,才能夠刊登出來。經典也是這樣,像我們現在要讀這個《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譯本,不簡單。現在念這個《金剛波若波羅密經》就是我們所說的《金剛經》就有六種譯本。我們現在讀的就是鸠摩羅什譯的譯本。每個人翻譯的本子不一樣,甚至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項目分的起止都不一樣,各有各的看法。但是,裏面的內容的意思一定是不能錯的。六個本子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十二個本子都是一樣,只是他那個程序看法是不一樣而已。明擺著這個道理,彙集就是這樣。

我們現在讀的《無量壽經》,是夏蓮老居士去彙集起來的,也是李炳南老師去弘揚的。他的遺願就是想淨空老法師把這個彙集本也弘揚起來,所以,現在我們有這個福報去讀這個《無量壽經》,他裏面所寫的都是把彙集的最精華的、最好的統統彙在裏面。有的人說這是偽經。其實,老和尚早把偽經這部分都講過了,因爲它是彙集本。彙集本有這樣的成就,有這樣的殊勝,把這一切的精華集中在一起,是不可思議,都是很難得的。我們依這個彙集本,就是依義不依語。因爲這個彙集本都齊全了這個經典的意義所在。不是你想說的,就是依你所說,沒有這樣。所以,每一個人彙集的不一樣,可見個人取舍標准不相同。如果他意思完整、簡單扼要,我們學起來很方便,使我們衆生讀了之後很歡喜,就是像我們這個《無量壽經》的彙集本,大家讀了之後都很歡喜念佛了,那麽證明這本經都是一本好經,都是可以讀的。

第三條就是告訴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麽是了義和不了義呢?這裏面講法有很多種。一般古大德說法,這本經能夠在這一生能夠幫助我們成佛,這個就是了義。在這個方面我們要了解,應不應該把這《大藏經》三卷十二部統統都學呀?不需要! 只要一本經,它能夠利益我們成佛了,幫助我們成佛了,那這本經就是了義的經,我們依靠它就行了。大家同學讀《無量壽經》,讀得法喜充滿,而且把信、願、行、三資糧都具足起來了, 可以把握自己能夠預知時日,往生極樂了,那請你說了, 這個《無量壽經》,這一本是不是了義的經?! 就是了義的經呀!

就好像父母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一點, 不要懶散, 要對自己要負責, 對事情要認真, 對人要恭敬,不要做一個不誠、不實、不忠、不義的人。若我們依照父母這樣的教誨成長,這一生都是依靠父母的教誨,不能做一個不誠、不實、不忠、不義的人,我們到最後的一天,在世上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而且是一個孝順的孩子,那麽,父母所講的話是了義還是不了義,這就是了義。只要能夠幫助我們能夠成佛、成聖、成阿羅漢、成菩薩的果位,那就是了義了。

在另外一方面,不了義是什麽呢?如果我們想成阿羅漢,成菩薩。只是想成菩薩而已,不想再成佛了。這樣算是了義還是不了義?這樣是不了義。成佛才是我們最後的目的。阿羅漢就是不了義,爲什麽?他只是爲了自己,他不会爲衆生的。因爲成阿羅漢果的人都是小乘,他爲了自己解決,所以他就證阿羅漢果。所以,他叫做自了漢。什麽叫做自了漢?就是關起門來自己修,修成阿羅漢果了,那就是自了漢。這樣,屬于不了義。這個不了義和我剛才說,我們能夠證得阿羅漢,那是菩薩的果位是了義不相同的?是矛盾嗎?不是。因爲角度和目標不同。我現在要做菩薩,我的目標是只在菩薩,那這本經的教給我的是能夠完成菩薩的行願,六度萬行對我來講是了義。可是我們只是做菩薩,而沒有發大願去成佛來度衆生,所以,就屬于不了義。大家明白了嗎?所以,這個是以一種作用為標準。我們以這個標准來確定是了義和不了義。

但是,我們要知道,要做到這個,最初還是以菩薩位來做標準。我們只能夠降底我們的水平,否則我們不能夠受用。如果我們一直想成佛!成佛!可是連菩薩都做不到,又怎麽樣成佛呢?所以,我們可以自己去降底標準。比如說:大家做早晚課。我是建議大家慢慢增加,不要一下子去精進用功了。每一天我一下子讀三本《無量壽經》,可是有一天,疲倦了,就讀不起來了。那就給自己有一個藉口了,我疲倦了,我讀不起來了,我讀二本好了。減讀了二本,明天又有其他的事情了。自認為已經減讀二本了,想今天就讀一本還可以吧,比不讀還好。過了兩天自己病了,或者是有事情不能再讀了,沒有時間了,又告訴自己,明天再補吧,那就一本都不讀了。這個標準就越來越不成標準了。所以,爲什麽我們要訂自己的功課,只能增加,不能減少。也就是幫助我們這個水平,能夠得到受用,一直慢慢提升。因爲,人的通病呀!一看到失敗,看到自己疲倦了,就會墮落下去,會退轉的。所以,我們就要克服自己這種通病,把自己的水平先定一個平衡量。我們知道我們一天只能夠在早晨,用一個鐘頭來做功課的話,我們就是保持一個鐘頭。做了一年之後,感覺到這個時間還可以再加,現在讀經也不是這麽慢了,讀得很順利了,那就可以提升一個半鐘,甚至兩個鐘頭。那就是慢慢來。那這個慢慢來的標准就很受用了。受用了,念佛效果就會達到一個高峰,到時就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如果一下子我們念佛很精進,念得氣又喘了,念了一個月之後,身體不好了。晚上又念,半夜又念,不睡覺也念。其實自己也沒有精神了,那個時候要往生了,不是去極樂世界了,去三途了。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幫助我們來生能夠得到人天福報,是了義還是不了義呀?如果能夠幫助我們來生能夠得到人天福報的,這個是不了義。了義的意思是能夠幫助我們成佛了,才是真正的了義。這樣才适合我们的程度,這樣才是達到我們的理想。我們能夠做到的才是了義,做不到的是不了義。能够得到先前切身的利益,才是了義。得不到利益的就是不了義。這個就是標準。

如果我們學一本經典,能夠轉惡爲善,這個目標達不到,實在是白學了,那就是不了義。如果我們學這個經典,能夠把我們自己轉惡爲善,我從此以後改過了,這樣的話,這就是了義。如果我們學了一點點佛法,去欺騙衆生,來求一些名聞利養,這個果報就在阿鼻地獄。也是古人所講的販賣如來。得到一點利益,但是果報很慘。尤其在僧團裏面,破和和僧。有妒忌,有計較成份。有爭權、爭名、奪利的那种行爲,就說這個人講法不好,大家不要聽他。這樣的話就是破和和僧。這種果報是很大而且很慘。這種人是破壞了佛教的形象,果報是在阿鼻地獄。像一個乞丐去討飯吃,縱然我們沒錢也去討飯。可是甯願去討飯,也不會造一些墮在阿鼻地獄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甯願是討飯,也不能去破壞佛教的形象。

有一問題提出來了,讓大家思考一下。

大家看見很多的假和尚,那有怎麽樣的想法?其實,這個假和尚他穿得整整齊齊的話,如果還有人去給他錢,供養他,實在也是一個表法。因爲,在大衆的心裏面,這個和尚還是三寶之一,還是有人去供養他。昨天,有位同學提出來,他看到一個假和尚,他就疑慮他是真還是假?最後還是不能決定自己要不要拿錢出來供養,對不對?如果當時他能夠很恭敬地把這個供養金拿出來,供養這位他不能確定是假還是真的和尚的時候,站在旁邊的人會怎麽樣想呢?如果是我的話,我覺得這是好事情。因爲,我們是以清淨平等心來實踐廣修供養的心。我們沒有去分別他是真還是假,我們心裏面都把三寶的形象都擺在心裏,很歡喜,很清淨,沒有想到他是假呀!無論他是假還是真,我們的慈悲心都顯露出來了。我們恭敬三寶的心都顯露出來了,那不是值得恭喜嗎?那不是值得贊歎嗎?假如我們現在很窮,沒飯吃了,沒有道場,出家人沒有道場是很慘的。他不知去哪裏?不能安住,他縱然是非常好的修行人都沒有辦法。所以,他捧了缽到周圍去化緣, 他做乞丐,可是他不是去欺騙人家那種和尚,他是一直站在那裏化緣,一邊讀經念佛,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對不對?

那天,我們在台灣看到幾個和尚站在那裏化緣,他們都在念:吉祥如意!爲我們祝福。所以,這要看我們的心是什麽?如果我們去搶、去偷,去欺騙人家,那就是不對了。所以,甯願做一個乞丐去討飯,也不能去破壞這個形象。所以,我們自己要身心清淨,沒有貪求,沒有說要回報,我們就知道,我們就不會墮三惡道。前世沒有造三布施的因,沒有種下這個廣修供養的布施。我們下一世就很貧窮,很下賤,那因爲沒有善心待人,所以,我們就做乞丐,做惡人,沒有一個好果報。乞丐也能修福的。以恭敬心來對待別人,自己學一些恭敬心,謙虛的心,那就是福了。雖然是行乞,但是我們不偷。我們是沒有能力,我們就是很窮,我們要出來討飯。可是,人給我,我就吃,我不會在旁邊偷人的東西吃,縱然討飯,人願意給我的,我就吃。人不願意給我的,我不能夠去偷,那也是做一個乞丐的人的道德。做乞丐還是有志氣!什麽志氣?不占人便宜,這個就是德行。乞丐還是要修口業。有一些乞丐是沒有德行的,人不給他錢,他便罵。那就是他沒有德行了。做乞丐還是可以修福的,因為過去生中,沒有做到供養,沒有去布施,所以就做乞丐了。所以,我們現在要做布施,要隨時隨地做好施。比如說:走在路上,路上不幹淨,我們可以停下來清理一下,但是我不主張大家隨地去拾紙。我在台灣就看到了有些同學心裏很好,他看到路上有紙就把它拾起來。我就马上說:「拾了之後,就要馬上去洗手。」在路上亂丟紙張是不好,可是,在這個時候,隨地去拾起來,可能會惹麻煩。因爲現時傳染病很多,我們要拾紙的時候,我們要用手套, 或者用一個夾子把它拾起來。如果在家裏就沒有關系了,在家裏看到地上有紙,我們就把它拾起來,可是在外面,我們就要注意衛生。所以,對戒律要懂得怎麽去改變。不要認為拾紙是很好的行為,就到處去拾紙,染了一身病回來,讓家人產生種種不安,那就是好事變成壞事了。對于這些乞丐和尚,對于這些扮演者,我們不能輕慢他們,我們還是要表示一種敬心。

說到第四條依智不依識。這個識,就是阿難耶識,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現在統統都用第六意識來做事,來想事情。這個識是有感情的,它是沒有理智的。所以,依這種感情那就會墮落。清淨善知識學道,一定要有理智,不是感情。我愛他,我喜歡他,我想他。這種種都有感情。萬一有一天,最喜歡的人,最愛的人,最尊敬的偶像,他們也是凡夫!他們也會做錯事,他們也有一些不好的習氣呀!那讓我們發現了,那怎麽辦?我們會失去信心了,當場就不再跟他學了,不再恭敬他了。其實,這個也是很危險的事。佛有這麽大的智慧,他教我們依智不依識。我們不要依我們自己的感情,我們要依我們的智慧。所以,這個智慧不是一天有的,是我們不斷地去覺悟,不斷地去修戒定慧,不斷地熏習我們自己。然後才把我們的清淨心建立起來,讓我們自然的智慧就會生起來。我們知道,親近善知識不是用感情。所以,佛的四依法非常好!

繼之,就是教導我們一定要從明師授戒。怎麽是叫做授呢?授是收授,戒是教戒。戒律也是其中。我們注意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氣的名。很多人會說:我現在要皈依,皈依哪個高僧大德,才覺得自己是有名望的。名望之下的高僧大德的徒弟,這是不對的! 我們要知道這個『明』是真正的善知識才是『明』。嚴格來講,它是明心見性。人能夠明心見性了,我們才能夠依靠。所以,明心見性了都是法身菩薩。在這個宗門大徹大悟,教下大開圓解。修淨宗使我們一心不亂,這個就是三輩的明師了。如果他使我們一心不亂,我們都可以依靠他,這也就是明師了。遇到這樣的老師當然是很好了。不過還遇不到他是明心見性,也是不錯的了,因爲他能夠把這個道理很透徹明白,能夠教導我們的,這已經是不錯了的明師了。依照真正的標准這個『明』是要『明心見性』。不是像我這樣,我沒有明心見性,大家千萬不要誤解。我只是可以跟你們一起學習,我比大家較有時間去修行,那我就把自己的修行跟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勉勵,共同增長。

其次,就是要我們信解行證。他能夠證得四果四相都是好,這個四果四相就是小乘。大乘裏面他能夠證得十信位的菩薩,那麽就是明師了。所以,現在要達到這個明師的標准,是很難找!這個世上根本沒有呀!真的一個都沒有!怎麽樣證明?或者說他是十信位的菩薩,哪裏知道?所以,這個明師我們很難找。如果再得不到這種明師,我們要求在下一個标准。

第一點:這位善知識確實是正信正解,並且有正行的,那我們可以當他是明師。正信、正解、正行三個標准都確有了,那我們就可以當他是明師。現在只能夠是這樣呀!因爲所求的明心見性是根本沒有,再求十信位菩薩更難。只能夠降低至有正信、正解、正行。他有解有行,解行相依!這樣的善知識我們跟他學就不會有錯誤了。如果再遇到有解無行呢?實際上是有解無行是行得不徹底。他只能說而沒有解,或者是他只能說沒有行。其实是說他修得不透徹。他只能做一半,不能夠全部達到,比如說:他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成佛,我們應該看破、放下去成佛,我們應該是修戒、修十善去成佛,種種道理他懂了。可是,他還沒有真正去把十善都做了,他只能夠做到七八分,這一個就是有解無行。不是說他沒有行,而是他做得不夠徹底。其實這種人也是很難得,起碼他把這個道理明白了。他做不透徹,有解無行是指這種人。比方說同學們,大家都懂得学佛、懂得念佛、懂得修佛法,可是,五戒十善只能夠做七八分,不能夠做完整,因爲很多原因。比如家庭原因,比如說自己的習氣還沒改呀!對于這種七八分的人,我覺得已是不容易了。因爲很多在外面的人比你們差。你們還懂得怎麽樣去修正。看這天晚上,如果是其他人的話,他們就用來打麻將,或者是去倶樂部跳跳舞高兴一下,抽抽煙,喝喝酒。但是你們不是這樣,下班回來,其實是很累的,或者身体不舒服,可是都發菩堤心,過來支持一下,聽聽佛法,念念佛,那真是不容易的事呀!

有解無行者,我們可以跟他學,我們只學他的解那部分。如果有解又能行呢?國之寶也。也就是說很難得了,是國寶。智者大師教戒我們不要輕漫每一個人。剛才說假和尚或者破戒的出家人, 我們要保存我們的恭敬心,都以這種心態去對待。他能講的我們就聽。但他做不到,他犯戒是他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只要我們不犯,我們不要看他那個行爲,才是最重要的。有解的人絕對是非常好了。沒有好的老師,他怎麽能夠理解經教呢?他也是受了好的老師長期訓練他,他自己也能夠熏習,所以才理解經教,這是有解的人。但是,爲什麽他不能行呢?因爲,累劫累世的煩惱習氣太重了,所以他不能做到。若要他馬上成佛成菩薩的話,他就做不到,他只能講給你聽。佛菩薩這麽好,極樂世界這麽好的。可是,你問他,這麽好爲什麽你不去?他是說好,他不是說不想去,他現在沒有辦法去,他還要有真修的條件,還要加倍努力。你們說美國也是很好,怎麽你們不去?这是一样的道理。

這是祖師大德對我們的教誡,我們怎麽樣去亲近善知識,認識善知識確實很重要。所以學佛首要的條件就是師承。妳要找到一個好老師,沒有好老師,就很枉然,沒有好老師,就學不到好的東西。沒有老師是絕對不可以,『閉門造車』是無法成就的。自己學自己,那是沒有辦法的。

我們講到學習的態度,就要專心不犯。老師做不到,可是學生可以做到。老師都成佛不了,那我們更不能成佛了,不是的。老師做不到,可是學生可以做到。因爲,每個人的根基因緣不同。學生的成就都可以超過老師的,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於藍。中國古時代很多的例子,都是學生超過了老師。老師很多是能說不能行,那學生呢,能說又能行。所以,學生超過老師。老師教的學生將來能夠超過老師,老師就會高興了。爲什麽?老師想教的學生就是想這個學生有成就,學生跟老師平等了,這個老師就沒用了。 因爲老師都教不出好學生來了,更不用說教出超過他的學生了。爲什麽學生能夠超過老師呢?因爲老師沒有做到,學生可以做到。因爲老師站在那邊一直在教導而已,他沒有真的去做到出來。學生聽了後,能夠依教奉行,能夠身體力行,把它做出來,證明出來,所以,他超過了老師。老師一些毛病,他能夠修正過來,一步一步地上升。如果學生跟老師比就是沒有進步了。只學著老師的一些東西,他沒有超過老師,那他就走下坡路。

當時世尊也是这样做榜樣給我們看的。那時代,有很多六群比丘,尤其是提婆達多帶領的六群比丘來搞事。釋迦牟尼佛就做出樣子給大家看,老師是教導大家,釋迦牟尼佛不理搞事的比丘,他還是照樣去教學。除了這些六群比丘。比如說:阿難尊者、舍利佛、目犍連等十大弟子他們都是超過老師的,都很好。這就是讓我們知道,我們對老師的信心不要散失,我們必須要學親近一個善知識。當然對世尊不滿的人很多,比如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知道,他領一半的人去反對釋迦牟尼佛。甚至要謀殺釋迦牟尼佛,在高山上推下石頭,當石頭推下來之後,石頭的碎片就砸傷了釋迦牟尼佛的足。所以,我們常常聽到『出佛身血』, 就是這個故事。這是要墮阿鼻地獄的。

我們要知道,要相信這個機會是我們自己把握的,是自己的善根福得因緣,关系到我們一生的成就, 不能不去選明師去學了。佛一開端就教我們去找一個好老師,沒有好老師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古代世間世法都很重視這個師承,我們在這裏多講一點。因爲大家學習都講究多聽多聞,多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拜老師拜的太多了,每個老師所講的都是不同的話,那我們學習哪個地方呢?還是一個師承,才能有成就。當這個老師所講的這一方面,如果他是尊敬佛法,依法去講的話,以後,有段時間有機會再聽別的老師講的話,便會知道,其實他們都是一樣的。也就說,每本經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只要學這本經要學得精,以後學另外一本,是貫通的。一本經能夠學好,跟一百本都是一樣。講經的法師也是一樣。學一本,學得精了,對另外一本,還是一樣懂得講。因爲都是一樣的講法。只是大同小異,程序、序分、正中分、流通分的內容是可能不同,可是裏面的意義是相同的。最重要就是我們剛開始有師承。靠自己學習就不可靠了,因為他是以凡夫的知見來猜佛經的意思。就好像大家說:我以爲,我以爲,以爲是真的嗎?那是錯了! 人家的感受我們怎麽樣去以爲呢?高興與悲傷都搞不清楚,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特別要注重從明師受戒。接受善知識的教誨非常的重要,這個是我們修學的態度,關系到我們一生的成就。

最後,我們講修學的態度,我們專心地跟一個老師學,完全依靠一個老師,接受一家之言,不能夠接受兩個。兩個就有兩種思想和兩種教法,到底走哪條路?三個老師有三條路,四個老師有四條路,五個老師就有十條路,若跟定一個老師那就叫師承。所以,我們出家也是一樣。我們是跟臨濟宗,起法名是根椐三十二個字派下來的。我上面是常字派、演字派,再下面的是寬字派、寬字派下面是宏字派。我們所學的時間也是一樣,跟老師學了多久,沒有一定,但是最起碼要五年。五年不離不棄這樣學。我尊敬老法師,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爲他跟我們講,他跟李炳南老師五年,但是,他自己再加多五年變成十年,那真是不簡單了。跟一天的人也沒有!很多人一天也不容易呀!他跟了五年再加上一個五年,真的不容易。絕對的跟一個老師。他真的是菩薩的善知識。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的話,就會很快出師了。出師的意思就是有水平了,確實有能力去辨別真假、邪正、事非、善惡。那時才能離開老師,现在是不能离开的。我們要有這種能力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去參學,就是像善財童子。現在的人,讀了這善財童子之後,就以爲自己是善財童子了。到處碰、到處學,這裏學一點,那裏學一點。就以爲自己都學滿了,學齊了,就想可以出師了。

今天順便跟同學研究一下出食的禮儀。我從小一直跟著法師長老去學施食,都從來沒有耍花樣的,現在呢? 施食時都加了很多特別花樣, 又在空中寫字畫符,也不知道究竟寫什麽。我們今天去菩陀山,很有福報。在悅禅寺挂單,那是一個非常如法的禪宗道場,出家人施食時都跟我小時候的一模一樣,他們出食,也沒看見在空中畫、畫、畫。這個是現代人的創造加進去的,變成越來越複雜。這個複雜不代表高招,不代表神通,不代表比人家好。今天學習了義与不了義,這個就是不了義,沒有幫助的叫不了義。我們行施食禮是要觀想,怎麽樣去把食物去布施,不是在空中畫符。

大家能夠有能力去辨別真假、善惡、事非、邪正、那就可以離開老師,因爲他是個真正好老師,他是善知識,他一定會保護你,會幫助你一直有成就。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 阿彌陀佛!

上傳下妙師父 講演

《放下了,明師受戒,解行精進》

弟子王寬逸恭錄

時間:二零一五年六月五日(農曆4/19)

地點:中國浙江寧波象山

發佈留言